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315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打不了就是打不了。

两千人全部送命,也得不到半丝好处。

这买卖邓兴不会做。

反而运粮官的话,让邓兴下了决定,他撤军了。

“就怕将军责怪。”

手下的把总们不敢退,神情担忧。

“打不了,徒耗粮草。

你们也看见了,粮草运进来多么不容易,靠着人背,即费人力又运送不了多少。

本就不多的物资,路上就用了大半。

这才是合了蛮族的意,老子不上当,将军责怪,我一应担之。”

主将都如此说了,其余人也不再反对。

两千军士从各地到凤城,在从凤城到连山关,加上对持的时日,往返月余。

军士不多,却竟然动用了数千名民夫。

十分的运力,数百里的山中,连一成都没有发挥出来。

虽然规模不大,消耗却大。

邓兴主动退军,同时派人去告知金州。

得知邓兴回军的消息,驻守镇江的李伯升,同样派了人去金州禀告,告知邓兴退军了。

两处的军情,前后脚到达金州。

唐清安,收到了邓兴的军情,即怨他擅自做主,又不忍责备。

“本就只指望其牵制,可是听其言,牵制没有成效,也不能完全怪他,到底也是我们计划不周。

倒是他如此果决,反而减少了我们的消耗,可见还是用了心思的。”

谢友成主动承担了责任。

听言。

唐清安顺势放下了想要责罚邓兴的心思。

不光是邓兴处,其余几处都没有成效。

长白山脉不光是金江镇的屏障,也是蛮族在沉辽地区的屏障,有时候是利,有时候又是不利。

谁攻谁不利。

各处皆是牵制蛮族精力之用,最后还是要看营口。

“营口最近传来的军情如何?”

谢友成摇了摇头。

“军情太过杂乱,总体上没有好的消息,各自伤亡不断,都没有讨到好处。”

都没有讨到好处,那就是金江镇失败了。

原来负责营口的是李胜虎,他调去了锦州,因此把军司的郑刚外放去了。

“去告诉郑刚,我现在就指望他了。”

谢友成以前听过郑刚的大名。

不是好名声。

毕竟以前他闹得事金江镇上下都知,后来调去军校担任教官两年,在军司又做事半年。

因此谢友成对其极为的了解。

大改原来的印象。

此人头脑很灵活,善于抓住战场机会。

“希望他能带来惊喜吧。”

战场上的事,到了要指望运气的地步,唐清安不再奢望。

“既然达不到牵制的目的,让其余各处都退军,全力供应营口,以骚扰蛮族的粮道。”

谢友成领命,带着军司重新调整计划。

改变命令很容易。

但是改变民夫调集的目的地,粮食的运输,以及兵力的调整等,都需要细致的计划。

唐清安则把最近以来金江镇的损害,详细的记录下来,写成奏疏送往朝廷。

朝廷不要指望金江镇。

他倒不怕朝廷责怪自己,担忧的是朝廷还指望自己,耽误了锦州方面。

好人做一件坏事,就万人指责。

坏人做一件好事,就万人称赞。

金江镇年年都往朝廷送去捷报,今年没有捷报,只有战损,不知道朝廷到底会如何想他。

感觉很有些憋屈。

因为他已经猜到了朝廷接下来对他的不满。

黄泥巴滚裤裆。

如今的形势,金江镇又是如此的结果,换做谁都很难不恶意的猜测,金江镇是故意如此。

突然想到了最近脾气越来越古怪的晴雯。

红楼中的她。

在丫鬟中是姿色最出众,却极为克己,宝玉虽娇惯她,她却从不勾引贾宝玉那些事。

袭人本来得王夫人委托照顾贾宝玉,却偷偷和贾宝玉云雨。

对比下来,可见晴雯清白。

可明明是个清白人,反而承担了勾引爷们的名声被驱逐出去。

想到此处。

晴雯身边的人都是新调去的,唐清安有些挂念她了。

第二百七十章 林如海事发

京城的气氛变得沉闷。

因为太上皇病了。

真的假的,病得严不严重。

各种小道消息满天飞,可是谁家也摸不清具体的消息,因为连皇宫里的皇帝也搞不清楚。

在殿内坐立不安,一会笑一会忍住,想要在脸上挤出哀意。

“父皇病情你可打听清楚?”

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他知道皇上的心意,他自己也努力打听。

可是太妃把持后宫多年,早就把太上皇接过去亲自照看,又有心腹周老太监为其做事。

一点风声都传不出来。

而监司礼监戴权,则带着太上皇的口信,和内阁对接,如此这般,虽然太上皇没有露面,仍然把控着朝政。

一日,两日,半个月。

这般下来,谁也忍耐不住,心中的猜测越发狐疑。

甚至有人认为太上皇其实已经死了。

“夏守忠,此事你务必想尽办法打探清楚。”

夏太监是皇帝的心腹,知道这事有多么的重要。

“我看那裘世安态度有些摇摆,我去试探?”

裘世安也是太上皇身边的人,是总理内廷都检点太监,权利不小。

夏守忠的提议,皇帝犹豫了。

他担忧裘世安把自己打探太上皇的事,告知了太上皇。

夏守忠看在眼里。

他在皇帝身边伺候多年,对皇帝的脾性十分了解,是最不愿意承担责任的。

太上皇但凡有问责,皇帝从来都是推给

因此夏守忠也不愿出面去打探。

不过以此堵住皇帝的口。

要是众人都料错了,太上皇是躲起来观望形势,那跳的最欢的几个人,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这也是夏守忠能活到如今的手段。

皇帝果然没有同意。

如此这般。

大半个月下来,皇帝对太上皇的事情一无所知,哪怕太上皇至今未露面,朝事仍然和往常照旧。

忠顺王虽然在外地,对京中的关注从来没有减少,反而因为离京,在京城留了不少亲信。

他很早就得知太上皇的异常。

原想着皇帝在宫中,近水楼台先得月,总能比外面的人先得消息。

可是左等右等,忍不住派人催促了皇帝几番,结果一点消息都没有探到,而且朝事也没有变化。

内心又气又无可奈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