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293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他睡不着了,披着外衣在屋子里东面而立,良久才转身。

朝鲜国土远比金江镇大数倍十倍,而百姓数百万。

又有数百年根基。

可是他知道朝鲜国内是个什么情形。

成群结队的百姓,衣不蔽体,空手沿村乞讨,皆无家产,各处徒留枯骨。

第二日。

他压下心里的妒忌,又看到东构城百姓的细致处。

周视屋置,皆整伤端方,无一事苟且弥缝之法,无一物委顿杂乱之形。

虽牛栏脉栅,莫不疏直有度。柴堆奠痔,亦皆精丽如画。

又有东沟城里的饮水井,用磨石覆盖,穿其两傍,劣容没器,所以防人堕溺,且障尘土。

又水性本阴,故使蔽阳养活水也。

井盖上设辘护,下垂双埂,结柳为桊,其形如狐而深,一上一下,终日没不劳人力。

朝鲜国内却没有这种,唯独汉城大户之家是此做派,原来是学习上国。

可惜却没有推广百姓家中,不过他又想到两班勋臣的做派,如何会费这般力气,因此越发的感叹。

就连取水的百姓的做法,也令他大为惊奇。

无他。

扁担矣。

这做法就令他满眼震惊了。

汉城大户之家虽然有这井,却也没这等便法。

朝鲜百姓多用器物取水后背在身上,不光容易打湿衣物,而且在窄路隙巷中要小心躲避,更费力气。

一条扁担,就让两班勋贵之后的朴周源大开眼界。

上国。

就是这般的气象。

人们皆以为上国是因为人多,面积大,因此被成为上国,靠武力传播化。

可是先进的化,是自发自上而下,被落后化所汲取学习的。

上国哪怕是民间的百态,也是朝鲜这等国家羡慕的对象。

一条扁担。

在上国百姓中,乃是寻常之物。

如果哪个人对上国百姓说,此物乃大利,那名百姓估计得笑的喘不过气来。

可是真切的是。

在朝鲜贵族子弟中,扁担的确是令人振奋之物,值得学习之法。

使团终于离开了东沟。

然后菩萨庙,大旬,小旬,东洼,西洼十井

朴周源就彷佛来到了一个满是宝藏的世界。

随处望去,随处摸去。

都是令他震撼的景物物件。

上至金江镇城墙,水利等大型工事,下至各色农具,耕作之法,令朴周源眼花缭乱。

一路下来,他已经抄录了好几本,因为他皆认为值得学习。

金江镇的“繁荣”和“先进”,让他从原本低落的情绪转为激动,极为五味杂陈。

国内两班贵族还有人看不起金江镇,常把金江镇困苦,需要朝鲜支援挂在嘴边。

可朝鲜却处在愚昧落后,百弊丛生的生态,这令朴周源眼色复杂的看着自己记载下来的一路所见。

他不知道自己回国后,自己的这些记载会不会被认可。

每个人的觉悟是不一样的。

正如刘兴祚虽然成长于蛮族,可是当看见蛮族屠戮汉民时,他觉醒了民族主义。

这位两班低级勋臣子弟,同样因为所见所闻,激烈的情绪冲击下,心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不同于他的是,他的哥哥所见所闻,升起的感怀,则是金江镇的确如传闻那般强大,值得讨好对方。

如果平辽侯能看重自己,对自己家族的前程,有极大的帮助。

总之,一路艰辛的朝鲜使团,终于到达了金州。

朴明源见到平辽侯,极其的恭敬,自居为下臣,不敢有丝毫的使者之态。

连国主都交好对方,与对方结亲,自己家族势衰,又有什么资格摆谱。

唐清安神情温和,表示对方一路辛苦了。

接过送上来的礼单,看了几眼,对比他个人来说,的确是颇丰,不过对比金江镇数百万民,则是可有可无罢了。

因此也并没有放在心上。

他看重的是朝鲜国主答应,今年近百万石的援助,乃至每年数十万石的援助。

这才是对金江镇有用的。

区区礼单,哪怕再琳琅富贵,他也不放在眼里。

“听说令弟十分有才,记载了不少关于金江镇的笔迹,可否让我一观?”

朴周源一路的做派,被人瞧在眼里,提前上报。

唐清安得知后,虽然觉得东岸各地,没有什么不能让人瞧得机密事务,谨慎起见还是提了出来。

朴明源如何敢拒,不等他答复,节度府亲卫就出门向朴周源处,搜出了他的笔记。

送到将军处,朴明源坐立不安,生怕自己的弟弟记载了一些不恭敬的事。

上朝节度使默默的翻看他弟弟的笔迹,他坐在凳子上,满头是汗。

唐清安终于看完了。

内心感叹。

他万万没有想到,这本大名鼎鼎的朝鲜笔记,诞生在了他的金江镇。

其中并没有什么。

不过是些汉民生活的习惯,用物之类的。

却让这名朝鲜勋臣子弟激动感慨的全部记载下来。

这就是汉民族的化,为何成为东方化基础的原因所在。

唐清安把笔记让侍卫还了回去。

这笔记虽好,可惜朝鲜两班勋贵却不瞧在眼里。

因为他们心中没有百姓。

两班勋贵不认可,不推广,这笔记也不过是一本无用之物罢了。

朝鲜几百年来都有使团入京,也没见把所见所闻的好东西推广开来。

“朴大使,希望你去京后,能为我金江镇多向朝廷解释一二,如果功成,我亲自设宴为你接风。”

朴明源连忙起身,激动不已。

第二百五十五章 贾雨村嫁女

朝鲜使团一行人,由金江镇官员朱等相送,从旅顺码头上船,坐金江镇旗帜的船去往登来。

看着船只离去,朱叹了口气。

如今的金江镇就是个异类。

古往今来,但凡远离中原之边地,太平时节都容易尾大不掉,更何况金江镇这等。

这等飞地,而且还相隔大海,更加容易割据。

又有节度使从无到有建立金江军,收拢辽民,可以说威望无两,论民心所向。

节度使远超过朝廷。

朝廷当年无视辽民,放任金州。

首先没有想到平辽侯,短短几年就能从威势正盛的蛮族手中,夺去这大片的土地。

上下都只把金州当做拖延蛮族进攻北镇的手段,大多数心里都想着金州应对不了蛮族。

哪怕金州被蛮族反攻夺回,但是只要能拖延蛮族,不论时日长短,对朝廷都是划算的。

因此哪怕金州收拢大量的辽民,不过是昙花一现。

更没有想到,平辽侯不是寻常的武夫,民政的手段同样不弱于军事才能。

而特别是这两年。

实力竟然强上加强,一下子又翻了数倍的地盘和人口。

金江镇到了这等地步,朝廷再来想要收服,可谓千难万难。

朱摇了摇头。

这些事不是他来考虑的,希望朝鲜使者这趟出使,能真的缓和朝廷与金江镇的关系吧。

说到底。

他也是辽民,被将军所救。

心底里还是希望金江镇,至少就这样保持下去倒也不错。

既不希望朝廷敌视金江镇,也不希望金江镇衰败下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