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214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现在变相的“农奴制”,会导致百姓和官府离心。

“为官府屯田的民户,四年以上者不足五千户,三年以上四年以下者不足一万户。

两年以上三年以下者,不足五万户,一年以上两年以下者,不足八万户,一年以下者不足七万户。

如果按照为官府屯田七年以上者,每户分田十亩,蔬地一亩,三年后,分地只五万五千亩。

四年后,分地十一万亩,五年后,分地五十五万亩,六年后分地八十八万亩。

三年后的那三年时间,合计分地不足一百六十万亩。

将军对于明年五月前,要求各地,包括朝鲜各岛,新垦田亩一百万亩。

不提这一百万亩,就如今已经有一百一十万亩地。

那么到了明年五月,我们将会有两百一十万亩田地,以现在各地人口一百七十万算,预估户数两百万户,如何会不够分?”

郑永廉坐在最下方,见主官们都安静下来后,终于慢条斯理的说了起来。

人们纷纷侧目。

眼神里各色各样。

有认为他为了出头无所不及,有人认为他真是胆大,有人认为他的确有些才能。

“还有辽民在投奔我们。”

听到有官员小声提醒。

张达基自信的笑了。

他在西洼做书,不光管理西洼的书,也负责各地联络的公,又从无到有看着西洼发展。

可以说眼光得到了极强的锻炼。

对于分田之事,他既然敢提,当然就事前做了无数的推演。

“今年开年以来,投入我们的辽民之数,比往常翻倍的下滑,可见辽左中部有能力投奔的辽民,大多都已投奔。

而蛮族腹地的辽民,虽然也有投奔而来的,但是靠他们自身困难极高。

如果我们不能收复这些地方,则人口也不会再有前番的暴增。

能收复就会有更多的田亩,不能收复,那么辽民数也不会暴增,何必杞人忧天。”

说话很犀利,那官员住口不言。

“现在的田亩已足够分,明年,后年还会继续开垦田亩,而三年后才会开始分田。

我不知道诸公到底是顾忌田亩不足,还是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利呢?”

这话太难听。

大部分人都脸色难看起来。

“永廉,说话注意分寸,各地有如今的形势,各官都功不可没,如何能轻易妄言。”

唐清安呵斥了一声。

听到将军的话,郑永廉面不改色。

“我在老家,只是一名童生,习惯了往常的生活,不愿意改变,老家陷入了蛮族之手。

外部的因素逼我改变,活不下去,带着家人逃到了将军治下,然后被派到西洼做书。

西洼做事两年,从一开始的陌生,到习惯,有一天雨打芭蕉,趁着空闲,我观着景致,突然惊醒。

两年的时间,我就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西洼官府管理民生,事无巨细都要安置,从一开始的数千民,到上万民,三万民,以致如今的十余万民。

这其中的弊端,我不提,各位也知晓,比我都懂,却为何不愿意改呢?

我想,因为习惯了安逸吧。

可是正如刚才戴道台所言,咱们身旁有强敌在侧,我们看到弊端不改,是不是也到等着哪一天,敌人逼着我们该呢?”

或碍于此人的激进,不想与此人在将军面前发生争执,或自持身份,或认可。

现场一时安静下来。

“如果田亩发下去,怎么收税呢?”

“十税一。”

这税不低。

但是现在是战时,又不是太平时节,也说的过去。

“十税一不够供给官府和军队。”

“境内一百六十万百姓分了田后,一年只靠卖盐铁等,可得三十余万两白银,对国内的人参皮毛等贸易,每年可得四十余万两白银。

两百万亩田,一年田税就是四十万石,如果有了三百万亩田,一年的田税则是六十万石。

而咱们还有渔场,现在渔场有船一千三百艘,每月可提供七万石渔获。

三年后,一年就可以提供两百万石渔获,有什么还担忧粮食不足的呢?”

有人发现了不对。

“不按人口,只按田亩收税?”

郑永廉嘴角翘起。

将军召见了他,郑重的告诉他,只要落实这一条,那他的万言书就能载入史册。

“只按照田亩收税,而且每户只需一丁,一年为官府服役一个月,由官府提供吃住。

一年中为官府服役超过一个月的,要么记入来年,要么抵扣银钱。”

众官员惊呆了。

唐清安面带微笑。

大周承袭大明,却没有大明晚期名臣张居正的变法。

只其中清丈全国田亩。

还是在各地还极力推诿的情况下。

最后全国清出了两亿八千万亩田。

什么概念?

没有修建水利,没有开垦田亩,两亿余百姓,平均每户增加了几亩田。

至于后世有人抹黑张居正,抹黑明朝,拿山东,湖广,四川清查出新的田亩数量,比其余地方翻了数倍之事,来否认这个成果。

山东是京师权贵太监势力范围,隐藏田亩当然居多,百姓叛乱一半发生于山东。

湖广熟天下足,正是出自明末官员李釜源撰地图综要内卷中,然后产生的谚语。

四川是天府之国,明初因为历史原因,导致此地不清,万历朝历史原因已经消散,张居正既然清查,得出新田的数量并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更重要的是。

这些清查出来的田亩,是要交税的,怎么可能往多了报。

就是官员想如此,地方大户也不会同意。

没有张居正改革清查出来的这两亿八千万亩新田,以大明畸形的财政制度,早就维持不下去了。

为何贤明的隆庆违背祖制,强硬的推行福建开关?

就是因为财政已经破产了。

逼着他们改革。

以史为鉴。

唐清安知道大周的田亩是足够的,不过和朝鲜一般无二,大部分都在大户手中。

大户是谁?

权贵,太监,退休归家的官员,世袭的武将。

分田。

是可以分的。

就看怎么分。

什么时候分。

“各位还有什么意见吗?”

唐清安笑着问道。

第二百零三章 民情

听到将军的问话,在座的官员们。

有意见,又没有太多的意见。

辽东的大户,托蛮族的福,绝大多数都烟消云散了。

现在的辽左,就是一片白纸。

不是唐清安冷血,视大户为敌人,见死不救,而是他救回来养不起啊。

封建农业的社会,经济本质上,还是以物易物的生态环境,田亩是唯一支柱型的生产资料。

其余任何行业,都不过是锦上添花。

而田亩又是最呆板的。

玩不出花样来。

十分就是十分,多一分都变不出来。

大周不足百分之一的大户占了一半,甚至大半。

百分之九十九多的百姓,就只能占剩下的一半了。

什么良策,都挽救不了局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