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138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唐清安笑了笑。

“金州有如今的地步,先生有大半的功劳。”

“不敢。”

和顾应时说笑完,唐清安又逐一和王宣,方士珍,徐辉等很早就跟随他的老人们寒暄。

然后又看向了戴国伟,陈恒这些个新提拔起来的官。

“各位都是大才,把各地都治理的很好,不管是自身的任务,还是年前突然一波的难民,都办的没有差错。

金州镇江七十万民,应该感谢你们,你们也不愧是他们的父母官,我代七十万百姓,向你们道谢。”

众人连忙起身,纷纷你一言我一言,皆称是将军之功劳。

唐清安挥手,让众人重新坐下,然后看向了南边。

“当初出海时,辽东人心慌乱,畏蛮如虎,而有八百人愿意跟随我出海,深入敌境,这些人都是勇士。

陈凯武,李胜虎,武震孟,张薄,刘通”

这些念到名字的原东海营的人,纷纷起身。

“你们是我的鼎力之梁,没有你们,就没有今日的局面。”

唐清安笑道。

“我等不敢领此功,我等原来只是普通军户,能跟随将军一路走到今日,此生无憾矣。”

众将纷纷说道。

“你们都很好,都坐下吧。”

说完,唐清安又看向李伯升,花眼,邓兴,江万化等人,

“至今想起第一战,我等上下一心,以微薄之势,大败金复二州,得以光复,这都是诸位的高义。”

李伯升,花眼,邓兴,江万化等,原来金州,复州出身的将领,纷纷站起。

“我等实应感谢将军,如果不是将军,我等至今还是二臣,辱没祖宗。”

唐清安摆了摆手。

“这并不是各位的错,错在朝廷,这些年来,各位大小战不计其数,实打实的军功,已彻底证明了诸位的武勇。

我希望我们以后,能继续百战百胜,把我金州军,镇江军打造成铁军!”

“我等领命,绝不负将军所盼。”

听到这些人的话,北边的徐辉内心百感交集。

他想起了当年,和大哥商量朝廷来人的事,大哥斩钉截铁的说要反正。

如今话还在耳边,而大哥已经牺牲了。

“李齐,朱秀,王玉功,李成才,赵赫”

这些将领纷纷起身,满眼的热切。

他们都是辽民出身,和蛮族有血海深仇,如果不是将军,谁能为他们做主,谁能带着他们报仇。

“我等,誓死追随将军!”

众人抢先展志。

第一百四十三章 内院谈机密

刘承敏被周氏引着进入内院,刚一进门,院子里满是婆子丫鬟忙碌着。

随着大嫂做的事情多起来,家里使唤的人也不知不觉的多了起来。

看到二爷来了,院子里的婆子丫鬟们停下手里的活计,纷纷低头敛衽。

“大嫂呢。”

“夫人在里间。”

金钏儿笑道。

刘承敏收到了大哥的书信,所以要和大嫂问一问,确定些细节上的情况。

秦可卿让人请二爷到外间落座。

刘承敏跟着周氏进去后坐了下来,没有一会儿,丫鬟们就递上来茶水,点心。

帘子里传来秦可卿的声音。

“除了周氏,晴雯,其余人都出去吧,切记看好了小乾。”

随着话音落下,婆子丫鬟都退了出去。

刘承敏喝了一口茶,没有碰点心,看着些许妇人推出去的身影,整理着脑海里的思路。

金州大部分的主将,官都去了石城岛。

冯胜之,赵缑用

官中品级最高的冯胜之,是朝廷内阁认可的从五品官,由一个举人到如今的成就,冯胜之十分的感恩大哥。

但是作为读书人,他一样对朝廷感恩戴德,在金州任劳任怨,谨慎的办差。

例如武官中品级最高的赵缑用,原先就是挂辽东都司卫指挥佥事的从三品武官,如今已提拔至正三品。

不管是朝廷,还是辽东经略史鼐,包括自己跟着大哥出海前,都没有想到大哥会扩展的这么快。

出海麾下才八百名的一名小小的备御,不到三年里,先后光复了金州,收复了镇江。

其实如果只是如此,也并不算什么,几万兵而已。

北镇的辽东节度使李达祖,他北镇的地盘也不算小,因为扼守辽西门户,旗下兵力最高达到十万人。

后方锦州调度辽东的辽东经略史鼐,兵力最高也有七万人。

虽然前年被蛮族大败,辽东节度使李达祖兵力降到三万,这两年里重新恢复到了五万兵。

金州同样也有五万兵,而且还以兵饷不足的名义,主动散兵一万人,也才四万人。

所以金州的实力并没有引起朝廷额外的猜忌,只不过因为大哥能打胜仗,才在京城里名声极大。

根据大哥和贾府的书信中,得知令朝廷担忧的反而是金州四十余万人口。

整个辽西也才三十余万民众,且分到锦州,北镇各地,又和山海关相连,不像金州孤悬海外。

按照贾府的书信中写的,朝廷现在挺为难。

因为辽东是卫所制,和关内不同。

内地是以府县管理地方,而辽东因为形势需要,是没有府县的,也就没有知府知县这些官员。

辽东的管理是卫所制,辽东都司其实本质上,也是一个军事的机构。

也就是说,金州并没有什么违制的地方,不过是按照常例而已,朝廷没有前例可依,除非要改旧制。

改制可不是那么轻易的。

没有正当的理由,是不好随便更改的。

强行改制,那就要认可金州四十余万民众,就要设立官员去治理,需要运物资来救治这四十余万民。

如今辽西走廊的锦州,北镇和金州,三地合起来成为了一个吞金巨兽,每年耗费朝廷的物资合计千万两。

每年供应这千万两,几年下来,如朝廷已经不堪重负了,无力继续全部供应。

辽西比金州重要,所以先委屈金州,因此大哥才借机抱屈,主动解散一万军队。

一则可以让朝廷不好再轻易减持金州的份额,二则也可以让朝廷松口气,不至于过分的为难。

金州财力困顿,以致于到了裁军的地步,可见这四十余万民实在是个大负担。

“二爷,将军的书信,我有些不是很明其意。”

听到帘子里传来的声音,刘承敏回过神来,看了周氏和晴雯一眼。

周氏不用提,她的儿子是大哥的义子,她也是被大哥收留,可以说荣辱与共都实为一体,从东海堡开始,至今四年了。

至于眼前这个越发出落的丫头片子,虽然也是贾府出身的人,却和金钏儿不同。

金钏儿写的书信里,讲了些金州无关紧要的小事。

贾府的鸳鸯回信,说老太太很不满,说她既然跟着秦氏到了金州,那就是将军门里的人,不要把将军门里的事情传到外面。

不管是谁的书信,只要通过金州的船寄到山东,都会被悄悄的打开,然后还原成原样寄出去。

这些事有一队人专门负责,归于谢友成管理,告知大哥后,大哥说此事说不要紧。

金钏儿不懂事,贾府的老太太却是明眼人,不管是猜到了金州的手段,或者出于谨慎也好,都没有惹起令双方不快的事。

晴雯很不同。

她的确把自己当做了将军府的人,对贾府早就忘的一干二净,连她的姑舅哥家里的来信,她也不回,只不过委托人送了些银两回去。

也算是对得起她和大哥的那份机缘。

同样,合该她在府里我行我素,也没人去拘束她。

刘承敏这才开始谈起了机密的事。

“上个月里,朝廷重新派了新的北镇监军太监,而且辽东巡抚的人选,也在商讨之中。”

“既然二爷提到重新两字,是否说北镇以前就有监军太监了,为何突然又换新的。”

秦可卿认真的听着外间刘承敏的话,每个字都仔细揣摩,生怕自己有遗漏。

“最开始负责稳定辽东,开疆扩土的是北镇节度府,当时有监军太监。

不过随着辽左的崛起,以及最强势的时候,建立了奴儿干司,辽东都司代替了北镇节度府的作用。

北镇因此逐渐势弱成为后方,营兵才有数千而已。

监军太监的地位就直线的下滑,所以空缺了好些年,很久以前是有的,后来没有了。

不过三年前辽东都司的消亡,北镇的地位重新崛起,且比以往更加重要,所以上个月朝廷派了监军太监。”

“是因为制衡吗?”

听到秦可卿的话,刘承敏暗暗点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