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从辽东开始 第130章

作者:键盘战斗家

王熙凤落寞的说道。

“请嫂子安。”

突然,从假山后面走过来一个人,吓了王熙凤一跳,将身子退后一步。

“这是瑞大爷吗?”

“嫂子连我都不认识了。”

三言两语,王熙凤就看穿了此人心里的意图,心里露出冷笑,明面上还是嘴角含笑。

王熙凤性子高傲,如何看得起这种人,不但不会因此感到自豪,反而觉得受到屈辱,记下了此仇。

打发走了贾瑞,王熙凤酒也散的差不离,就离开了宁国府花园。

过了两日,王熙凤在外间处理了一些事,回来到了家中,平儿将烘的家常衣服给凤姐儿换了。

凤姐儿方坐下,问道:“家里没有什么事么?”平儿方端了茶来,递了过去,说道:“没有什么事。就是瑞大爷使人来打听奶奶在家没有,他要来请安说话。”

凤姐儿听了,哼了一声,说道:“这畜生合该作死,看他来了怎么样!”

平儿因问道:“这瑞大爷是因为什么只管来?”

凤姐儿遂将前两日在宁府园子里遇见他的光景、他说的话,都告诉了平儿。

平儿说道:“癞蛤蟆想天鹅肉吃,没人伦的混账东西,起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

凤姐儿道:“等他来了,我自有道理。”

且不提贾瑞进来后,凤姐如何满面陪笑,哄得贾瑞欣喜不已,先后又两次捉弄。

把贾蔷,贾蓉喊来交代一番,如此种种,只把贾瑞弄个半死,最后一病呜呼。

一事未落,新事又起。

年底,扬州的林姑爷重病,寄来了书信,特来接林黛玉回去。且不提众人的郁闷,贾琏带着小厮,婆媳护送林黛玉回扬州。

林黛玉路途急中生智,想到了前番治好秦可卿的神医,因此求贾琏去金州去请那神医。

贾琏不敢离开,害怕几千里远,万一路上林黛玉一行人有个差错,自己可吃罪不起。

于是在山东托了关系,派了下人一路去金州。

那人到了金州,才得知将军去了镇江。

秦可卿闻言,派人告知刘承敏,刘承敏想了想,亲自去请张友士。

没来辽东还未起势前,他和大哥搭乘贾府的船来京城,那时候两人还都是白丁,谁能看得起。

如今三年了,彷若隔世。

人情却要落到林府身上,该有这份报答。

“张先生。”

“二爷。”

张友士笑道。

金州的局面是张友士没有想到的,真是一片大好,人老成精,他看到了机会。

举人都能成为五品的官,自己的儿子为何还要去苦哈哈的熬,因此他反而留在了金州,准备再看一看。

“冒昧打扰先生,有件不情之请,还望先生恕罪。”

“二爷倒是客气了,到金州来,不管是将军还是二爷,对我都十分礼遇,这回二爷有事,有什么我能做的,一定不会推却。”

刘承敏笑道。

“其实这件事本来与我们无关,只不过有份恩情在里面,需要我们兄弟去还。”

于是把前番做贾府的船,和林府小姐同船入京的事告知了一番。

“二爷真是知恩图报,伟男子也。”

张友士佩服道。

“既然如此,我愿意去一趟扬州。”

“先生高义。”

刘承敏感谢了一番,调了一艘快船,和几名服侍张友士的下人,从金州出发去扬州。

林黛玉一行人才到扬州,金州快船后一脚也跟着到了。

且不提林黛玉如何担忧,金陵应天府知府贾雨村也派了人来探视,本来是见林老爷面有危色,结果金州送来的大夫竟然说有几分的把握。

啧啧称奇,回去后告诉了老爷。

贾雨村却不在关心扬州林如海的病情,根据他的消息,朝堂上吵开了。

“声罪致讨!”

朝堂上最开始的反应。

朝鲜国主李珲并不是嫡子,因此原先并没有获得太上皇当朝时的认可,后来太上皇碍于形势,才颁布了国书,认可了此人。

既然有了国书,那此人就是正统无疑。

当效彷前明惩戒安南逆臣谋逆之罪,派军吊伐,以显礼孝。

忠顺王支持此种声音。

“当必讨其罪,而当再诘其详者。”

翰林学士刘一儒沉声上言。

“诸卿言之有理。”

“臣反对。”

正当皇上开口时,有大臣出言反对,引得皇上面色不快。

“难道你认为不该讨伐朝鲜逆臣吗?”

“启奏皇上,臣认为不可不讨,但是朝鲜国情与前番安南不一样,朝鲜国主屡次拒绝我朝使者,不愿派兵对抗蛮族,可见其有二心。”

听到这人的话,更多的人开始慎重的考虑起来。

“臣认为,当以通蛮,不通蛮为主,珲则通蛮,则倧之立非攥也,但擅立为罪耳,可斥责一番,让其上疏自辩。”

神武将军冯唐。

皇帝冷冷的看着朝下的此人,而冯唐避开皇帝的眼神,不敢对视。

“还有人认同神武将军的意见吗?”

一时间,竟然有不少的官员站出来,支持神武将军的意见,如今拒蛮才是大事。

朝鲜只要愿意顺从大周联合抗蛮,那换去原先二心的国主,扶持听话的国主,有何不可呢。

“放肆!”

皇帝大怒!

“臣等惶恐。”

大臣们纷纷跪下。

“皇帝,不可急躁。”

突然,太上皇轻声说道。

恭顺帝不可置信的回头,原来太上皇不就是因为朝鲜国主不是嫡系,不支持还是世子的朝鲜国主吗。

怎么就又变了主意。

想通了此点,恭顺帝犹如堕入冰窖

第一百三十七章 顶梁

大周的辽东,陕西,云贵,两广......都不太平。

而这些年,国内大兴土木,修建皇陵,修建道观,修建宫殿等。

所以当太上皇突然说应以国事为重的时候,那就绝对不是因为国事,这其中一定会有深意,老臣都懂。

陈德言从荣国府出来,身后跟了个小尾巴,然后在宁国府,等到贾蓉出来,一起去了玄真观。

贾蓉去年也已娶亲,一个普通胡姓官宦人家的女儿,听说极为守礼。

不管是侍奉长辈,还是对待下人,都令人称赞不已,连荣国府老太太都夸赞过。

当时,陈德言代大哥送上了一份大礼,自己也送了一份厚礼。

贾蓉知道陈德言不同常人,是唐清安极为看重的结拜三弟,为唐清安在京中奔走。

而唐清安又是贾府出去的人,两者相互依存,实为一体,因此两人一路说笑,感情极好。

到了玄真观,贾蓉恭恭敬敬的伺候大老爷用饭,陈德言也笑着在一旁打下手。

贾敬最近胃口不错,比前些年的饭量大了不少,整个人也精神了些。

“你大哥怎么想到在朝鲜插手许多事的?”

贾敬惊叹道。

唐清安没有隐瞒,写给贾敬的信中,把他在朝鲜的事都如实告知了贾敬。

虽然两人至今没有见过面,却神交已久,唐清安早就晓得此人不简单,因此一向重视。

贾府的贾珍,贾政,贾赦都是庸人,能力一般,无法应对复杂的形势,是靠不住的。

唯有此人,才是定海神针。

贾敬原来只看到此子有才,可以纳入贾府手中,却没想到此子如此大才。

朝鲜虽然是大周的藩国,却也是几千里之长的国家。

这般轻易的在朝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犹如闲庭散步,信手拈来实在令人有些咋舌。

准确的判断出局势,立马发现可趁之机,见缝插针。

贾敬自问换做自己也做不到。

因为这不是人能办到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