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 第407章

作者:肥鸟先行

只听到商博说道:“陛下谕旨,由越王主编的新历书已经编写完毕,请陛下允许小使进献历书!”

这下子大家都惊讶了。

其实越王要编写历书,这件事群臣基本上都是当做笑话来听的。

上皇时期僧一行编写大衍历,如今朝堂上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听过。

一行测各地纬度,南至交州北尽铁勒,并步九服日晷,定各地见食分数,复测见恒星移动。十五年而历成。

这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但是如此费尽心力所编写的大衍历,也在天宝十年就逐渐失准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受制于古人天文观测的技术,以及对于行星轨道认识的不足,再加上数学工具的缺乏,大衍历能够准确预测十年的节气和日食月食,已经是相当了不起了。

大衍历耗资巨大,又耗费了巨大的心血,所以在大衍历失准之后,上皇也没有兴趣再去编制新历。

历法之于古代封建王朝的意义巨大,远不是今日人可以理解的。

历法对于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可以让农民根据时节生产,这个自然是很重要的。

可是除了指导农业生产之外,盛世君王热衷于修订历法的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历法可以让王朝拥有对异常天象的解释权。

自西汉董仲舒独尊儒术,提出了一套天人感应的学说之后,文臣集团就拥有了一项制约皇权的手段—谶纬之说。

利用天地异象,儒生可以用天人感应学说来解释这些天象异常,从而以此来指责皇帝失责,上书劝谏皇帝,甚至逼迫皇帝下罪己诏来放弃原来的政策。

可以说王莽篡汉的基础,也就是儒生这一套谶纬之说。

虽然后世的皇帝打了补丁,逐步废掉了儒家这一套天人感应学说,可是这套说法在民间依然拥有广泛基础,而且皇帝自己在遇到异常天象的时候,也会疑心是不是真的老天爷降灾。

这时候,天文星相的解释权,就变得非常的重要。

这也是历代不允许民间私习天文学,这也是为了防止有人利用天象来搞事情。

皇家修订历法,就能预知异常天象出现的时机,那皇室就拥有日食月食之类天象的解释权,从而防止大臣和叛乱者利用天象做文章。

这也是一直到唐宋之前,在史书上皇帝依然经常因为天象异常下罪己诏,但是到了元代郭守敬编写了更精确的授时历之后,明清皇帝就很少这么做的原因。

一份能够准确异常星象的历法书,就能让皇室在解释星象中占据主动权,这也是盛世帝皇需要修订历法的原因。

没有人相信越王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修订一套有用的历法,大部分文官的看法是,这份越王的历法书顶多就是一两年的历书,预测未来一两年的节气和星象。

本来是只是为了哄皇帝开心弄一个好彩头,却还在送往长安的时候被劫了。

虽然上一次向凤翔府报捷,越王在朝廷中知名度大涨。

但是本来就没什么人看好越王,如今大家更是觉得越王没希望了。

毕竟陇右这样的偏远边陲地区,距离大唐中枢实在是太远了。

李亨还是点头说道:“这也是吾儿的心意,送上来吧。”

商博站起来,紧接着李辅国喊道:“越王献礼!”

就看到一名身穿布衣的韦远从门外进来,他手里捧着一叠书。

这下子朝廷大臣们更是轻视了。

宰相裴冕也皱着眉,越王难道要送这样的礼?

当年的大衍历是宰相张说主持修订的,裴冕在那时候是崇文馆的校书郎,也曾经参与大衍历的修订工作。

僧一行的大衍历足足有历书十六卷,编纂完毕后呈给上皇的时候那可是铺满了整个含元殿的。

你越王送的历书也太敷衍了?一个人就捧着进来了?

这是不是有点糊弄人了?

靠近御阶的崔光远更是心中暗骂,你越王这条船到底行不行啊?

自己冒着得罪了太子的后果,上了越王这条贼船,你到底有没有夺嫡的希望啊?

崔光远都开始盘算如何要跳出越王这条破船了,可是又绝望的发现,自己好像已经没办法中途下船了。

不会送礼可以不送!

崔光远只觉得都是一些猪队友。

太子和齐王脸上也露出笑容,看来是越王不死心,想办法重新弄了历书,这薄薄的几册子书,能是什么正经的历书,这马屁拍的也太敷衍了。

就连皇帝也露出不悦的神色,历法是国家大事,越王你这么敷衍,为父也很难下台啊。

只看到商博身后的布衣上前说道:“外臣韦远,陇右都督府麾下司时郎,向陛下进献越王主编历书一卷。”

一卷?

才一卷能写什么?

这下子就连皇帝也有些生气了,难道越王是把皇帝当成傻子了?

御史中丞崔器跳出来说道:“陛下,历法乃是国家大事,越王行事轻佻不堪大任!臣弹劾越王进献伪历,祸乱朝纲!”

商博低着头,用余光看着崔器,没想到这家伙这么快就站到了越王的对立面上。

崔器出身于博陵崔氏家族,为官清廉,可是却是一名酷吏。

崔器以明经科入仕,从入仕的时候就为人低调,几乎不和同僚来往。

他初任万年尉,也就是长安万年县的县尉,这在明经科中已经是相当不错的起点了。

能够在刚入仕的时候就得到这么一个好的职位,也和他博陵崔氏的出身有关。

虽然是世家子弟,但是长期为政严苛,在官场上的名声不好。

而且崔器为人睚眦必报,当年他在万年县做县尉,曾经因为为政太严,经常因为一点小错重罚百姓,被当时的京兆尹达奚珣训斥。

在崔器担任御史中丞后,三法司会审达奚珣投降伪燕罪行的时候,崔器坚持将达奚珣一家全部列入罪臣名单,甚至连达奚珣没有入仕的小儿子也列为罪臣,最终杖毙在京兆府门口。

只是商博没想到他竟然会第一个跳出来,也不知道崔器是投靠了齐王还是太子。

不过对于崔器这样的酷吏而言,只有往上爬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坚持要处死投降伪燕的罪臣,崔器被大部分朝臣不喜。

又因为没有处理好张说儿子的事情,被皇帝也厌弃了崔器。

所以崔器找到齐王或者太子做靠山也不稀奇了。

韦远虽然是第一次站在这样的场合,不过作为一名杰出的数学家,这种大会也参加过多次了。

对于崔器的弹劾,韦远根本没有搭理,而是举着新历书说道:

“得陛下所托,越王亲自统括,外臣取北庭、金城、乌延等十城星象数据,算的新历二百篇,特此正旦大朝会进献给陛下。”

什么?

众大臣都愣住了。

新历二百篇?

一年就是一篇,新历二百篇是什么概念?就是说越王所进献的这个新历,足足算了二百年!

大衍历不过算了两个大衍天数,也就是49+49一共98年的历书。

而且用了十年不到,测算的天象就已经不准了。

这个韦远竟然口出狂言,测算了未来二百年的四时变化,天象规律!

这也太吹牛了!

僧一行用了朝廷多少钱,测量计算了十年,才成了大衍历。

你这历法才编写了多久,竟然号称两百年?!

崔器还想要继续弹劾越王,就看到韦远展开了书。

原来他抱着的并不是一叠书,而是一张巨大的白色锦缎,在锦缎上写着密密麻麻的数字和标记。

韦远所编写的新历书,就是采用现代万年历方式,按照年月日将节气和异常天象标准在月历上,这张万年历上用蝇头小楷足足写了往后二百年的年历。

要不是时间紧迫,韦远的算法还可以继续写到千年之后。

即使这样,而二百年的年历也足以让人感觉到震撼了。

李亨从御座上走下来,只看到这新历法以今日正旦大朝会为始,每一年为一篇,足足写了二百年的年历。

一年又分为十二月,每月七日一个循环,在特殊日期上标注了节气和特殊星象发生的时间。

这样一份历书比单纯文字的历书更加好懂,就连乡下老农都能看懂历书上的四时节气变化。

可是要怎么验证历书的准确性呢?

皇帝对李辅国说道:“去崇文馆,取大衍历来!”

第五百一十六章 新历书!

太监们从崇文馆搬来了一箱子的书,李辅国打开箱子,里面泛黄的书上写着三个字《大衍历》。

商博和韦远看着这些古书,原来这就是当年僧一行所编写的大衍历。

大衍历算了整整98年的历书,虽然如今已经不那么准了,但是也仅仅是有偏差,并不是完全对不上。

《大衍历》作为朝廷最重要的历书,自然是一直留存在宫廷中的。

颁布给地方官府和百姓,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气节书,最重要的星象篇则是锁在崇文馆的宝库中。

也亏得安禄山是个没文化的,在占领长安之后根本没有搜寻大衍历,也让大衍历在书库的角落里保留到了唐军收复长安。

李辅国将大衍历摊开,开始和韦远所进献的历书核对起来。

越是核对,李辅国的脸色越是惊讶。

戊戌年的节气,对得上。

戊戌年的异常星象,也对得上。

下一年的节气,对得上。

下一年的异常星象,也对得上。

连续看了十年,越王所献的新历书都和大衍历误差不多,最多不过是一两日的偏差。

十年以后的偏差变大,但是也不超过五日。

看着李辅国核对的李亨,心中更加的震惊。

大衍历是国家最重要的天文历书,李亨也是登基之后才看到全部大衍历的。

上一篇:重生:崛起香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