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 第271章

作者:肥鸟先行

安禄山叛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选择。

更是范阳乃至于河东三镇的共同选择。

就连安禄山之乱平定后,范阳都没有归心于朝廷。

这些边境军镇对于中枢朝廷的愤懑,就和北魏六镇叛乱一样,是边境地区长期胡化的边军,对于中枢日益腐败的朝廷的对立。

当为国戍边的人得不到公正的赏赐,当中枢的大臣胡乱的命令边镇士兵送死,当在中枢无法出头的人才投入边镇,这种矛盾就永远没有缓解的那一天,直到整个王朝灭亡。

徐俊最后说道:“三镇之中,平卢镇虽然距离陇右最远,但是平卢地广人稀,冬日苦寒,而渤海和新罗对伪燕恭顺,所以伪燕在平卢镇的驻军不多。”

“伪燕在平卢抓捕生胡送到前线当兵,却是伪燕重要的兵源之地。”

“我们攻下平卢,只要占领下渝关,就可以切断平卢和另外两镇的联系。”

“到时候积累兵力,就可以猛虎下山,直取范阳和河东二镇!”

徐俊的这个战略,就是两大战役的翻版。

先取关外,打下辽沈,然后占据出关外的通道,苟在北面发展。

等到兵力积累完毕,再来一个猛虎下山,发动平津之战。

明白了徐俊的战略构想之后,李炎点点头。

不愧是参谋部的手笔,可以说是相当的靠谱了。

看着地图,李炎的目光落在了战线最东端的地方。

李炎问道:

“最重要的就是渝关了吧?”

徐俊露出笑容说道:“殿下英明!”

李炎穿越至今,也不是一开始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普通人了。

无论是玩家的讨论还是各种建议,他都会认真的浏览,吸取其中的精华。

作为陇右的统治者,他自然不必事事躬亲。

但是想要驾驭手下这群玩家,李炎就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

大迂回战略能够动员的兵力必然不多,而这点兵力要挡住驻守在范阳地区的伪燕叛军反击,就要占领险关。

而渝关,就是通往北疆的最重要通道。

这座关隘在后世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山海关!

渝关是隋文帝所筑,然后隋炀帝和唐太宗征高句丽,都是走的渝关。

可以说榆关就是华北地区通往东北地区的重要通道。

按照参谋处的计划,沿着秦长城绕到平卢后,抢先攻占下渝关。

守住渝关,联络渤海国,控制整个平卢地区。

等站稳脚跟,囤积到足够的补给之后,再继续增兵平卢。

形成兵力优势,以下山虎的态势,进攻范阳镇和河东镇。

不得不说,这个战略是相当可行的。

李炎点头说道:“不过本王还是忧虑,漠东之地情势复杂,大军要平安越过漠东,必须要打好基础。”

李炎接着说道:“陇右的时间不多了。”

李炎所说的,是中原的平叛进程。

按照历史上的发展,九月份的时候,唐军就在香积寺消灭了伪燕在京畿地区的主力。

十月大唐就收复了两京,等到大唐收复两京地区,那么叛军必然会撤回北方。

如果叛军返回北方,那么这个大迂回的方策就失效了。

李炎也明白,之所以自己能够在陇右为所欲为,悍然吞并河西,朝廷也没有任何回应。

最主要还是因为现在天下未定的缘故。

等到朝廷收复两京,必然会重新从地方上收回权力。

李炎也读了不少唐史,和后世想象中的不同,就算是晚唐的时候,朝廷对于不少藩镇依然拥有巨大的控制力。

朝廷克复两京,虽然无法影响陇右,但是命令朔方、河湟的节度使围堵陇右,那还是能够做到的。

万一朝廷一道诏令,让李炎返回长安,那时候是奉诏还是不奉诏呢?

如果李炎公然反叛,没有了大义在手,就算是坐上了皇位,那也是烽烟四起。

见识过安史之乱百姓惨相的李炎,不想要再让大唐经历这样的动乱了。

为了能够顺利继位!李炎在心中也拟定了发展的计划。

首先在朝廷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占领帝国的北方。

只要占领从陇右到朔方,连通河东范阳平卢这一线,就可以对关中朝廷形成威慑的态势。

那时候就算是朝局发生变化,只要挥师南下,就和金入侵北宋那样,可以多路并发长驱直入关中,迅速完成以北统南的大业。

徐俊拱手说道:“殿下,参谋部已经有了时间表,一个月内可下平卢镇!”

“不过还请殿下在辽东设立一前哨!”

所谓前哨,就是出生和复活点了。

李炎点点头,既然要攻略辽东,那么自然要在前线设立出生点。

看着地图,李炎说道:“那就设在通辽吧!”

第三百七十一章 丰收的喜悦

通辽,顾名思义,就是这里是草原连通辽东之地。

虽然通辽在地图上的形状不太美观,后世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城市,但这确实是一个勾连四方的战略要地。

这里可以作为走出漠东草原大军的补给点,也可以作为进攻辽东的支点。

如今通辽还没有可汗,玩家也没能占领通辽。

李炎的系统无法在自己占领区域之外设立出生点和复活点,所以在通辽设立出生点和复活点还没办法实行。

不过有了战略方向,等李炎驱逐了心头的迷茫和焦虑,于是整个陇右这台巨大的机器,开始发动了起来。

高昌的商人玩家们,开始从西域收购粮食,在西域贸易站甚至打出了必须有粮食才能换购陇右货物的招牌。

在这个时候,李炎才明白自己亲手缔造的这台恐怖机器,已经高效到了何种的地步。

西域的食物如同潮汐一样,被高昌、沙州这样全部吞下。

这些粮食被计划统筹运往了张掖和武威。

秋收在即,整个陇右各个衙门的官吏都到了田间地头,开始了这一年的秋粮收割。

西州、沙州、瓜州的粮食都大获丰收,大量的粮食被收割入库,李炎也按照之前和百姓约定的租庸,各层级官吏有效的从百姓手里征收了粮食。

这一年,恐怕是陇右百姓过的最好的一年。

驿下里中,到处都是金灿灿的麦穗,从张掖回家探亲的芸娘正在帮着家里打麦穗。

芸娘在酒泉药厂上班的日子里,给家里寄了不少的钱。

上一次村里改造老旧屋子的时候,芸娘的母亲花了一笔钱,将老式的稻草房子改造成了砖石的房子。

虽然村里里的老人后砖头是给死人砌墓地的,但是砖头房子又能抗风又能保暖隔热的,驿下里改造茅草屋子还有补贴,谁不愿意住更舒服的砖头房子呢。

芸娘在回来的时候,还从酒泉城里买了一个打麦子的机器,如今附近的几户人家都在她家院子里打麦穗。

手摇滚筒的四周都是长长的铁钉,将麦穗放进去之后摇动木桶,麦穗上的麦子就被机器内部的铁钉梳下来,落到下方的孔网中。

麦粒就从孔网落到下面的袋子里,而秸秆和杂草就被留在了机器的滚筒中。

有了这台机器,芸娘家原来要打三天的麦穗,一天就全部打完了。

芸娘看着堆满了院子的麦子,脸上也露出幸福的笑容。

虽然她已经升任了制药工坊的主管,两个月的薪水就可以买下院子里所有的麦子。

但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看着粮食才是最安心的。

按照陇右的规矩,芸娘一家有母亲、嫂子、芸娘和小侄子四口人。

母亲、嫂子和芸娘都已经成年,按照律法,芸娘一家可以获得1.5个成年男子所授的田亩。

小侄子还没有成年,所以没有田可以授。

这些田亩所出的二十分之一,是上交给官府的租。

而按照规定,每户男丁需要向官府服徭役,不过现在陇右的徭役也是有酬劳的,芸娘家父兄都是从军战死沙场的,所以官府也免去了他们的庸。

最后就是调了,按照芸娘家需要向官府交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不过芸娘一家,包括芸娘在内的女眷,都已经在工坊干活了。

芸娘在酒泉的制药工坊已经升任了制药车间的主任,薪水要比州府里的小吏还要高。

芸娘的母亲在驿下里的服务区烧热水,如今每个月也都能挣回不少钱。

而芸娘的嫂子原本识字,带着小侄子也没办法去太远的地方。

前几个月在芸娘的劝说下,报名了沙州城的一个算学速成班。

如今给村子里几家工坊代账,每个月的收入虽然比不上芸娘,但是也足够她和小侄子一起生活了。

以前那种男耕女织的生活被打破了,建宁王也下令,不再强制征收百姓丝绸、帛和布匹,而是让百姓直接按照丁口交钱就行了。

丁税直接上缴钱,也是江伦向建宁王提出的建议。

江伦的说法是,如今百姓几乎都不会自己制帛了,如果还要求百姓上缴布帛,那百姓就要拿着钱去购买这些布帛。

那么市面上的布帛必然会提价,无良的商人就会用这种办法再盘剥百姓。

李炎自然同意了江伦的请求,让百姓自行选择上缴布帛或者折算的钱。

没有了苛捐杂税,也没有其他地主的盘剥,芸娘一家终于过上了好日子。

不过就算是一家都有了工作,芸娘的母亲依然坚持耕种自家的田。

上一篇:重生:崛起香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