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盛唐从召唤玩家开始 第247章

作者:肥鸟先行

“又给羌人豪帅授土地,让他们在河湟定居,一旦遇到战事就会征召这些羌人去打仗。”

“这些年来,羌人是为大唐贡献了不少兵源,但是羌人豪帅也因此坐大,逐渐不服从官府的管理。”

“如今的护羌校尉更是喜欢收受这些羌人豪帅的贿赂,这些羌人豪帅日益坐大,有时候还会劫掠汉人百姓,如今整个鄯州的汉羌矛盾非常大。”

郭英围皱眉,羌人豪帅的制度也是在他叔父手上建立的,虽然是奉了当时朝廷的命令。

但是如今河湟之地因为羌人豪帅的制度而日渐颓靡,郭英围也因此忧心忡忡。

孙代旺也没想到,鄯州的情况竟然如此复杂。

这下子他才真的明白,一个大帝国的内部矛盾是多么的复杂。

仅仅鄯州一地,遇到的问题就和河西完全不一样。

孙代旺立刻向郭英围敬酒说道:“多谢县尊提醒,在发放青苗贷的时候,我们会注意的。”

不久之后,在湟中县中,开了一家造型奇特的店铺。

这家店铺的大门是铁皮蒙住的,整个店铺里用铁笼子打造了一个柜台。

店铺门口升起了一个铜钱一样的幡子,门口挂上了“王府钱庄”的匾额。

湟中城的百姓都在议论,这家店铺到底是干什么的。

王府钱庄的伙计们,开始奔走于湟中县的乡里,这时候大家才知道,这家钱庄是干什么的了。

张琪主要负责城里的业务,看着孙代旺每天跑到乡间,他疑惑的问道:

“孙大,你天天去乡里做什么啊?现在马上都要秋收了,百姓也不会借青苗贷吧?”

孙代旺却笑了笑说道:“他们不用借青苗贷,但是我们可以借别的东西给他们啊。”

“借别的东西?”

孙代旺说道:“银行为什么是金融中心,是因为银行业能够控制产业所有部分。”

“如今快要秋收了,但也是大豆播种的时候,我们可以借给百姓大豆种子,等大豆收获的时候再购买大豆,如今河西的大豆可是很值钱的!”

第三百四十八章 古文运动和改土归流

羌人的分布很广泛,不仅仅是鄯州,在河西和吐谷浑地区,都分布着大量的羌人部落。

除了羌人之外,吐谷浑地区还有鲜卑人、吐蕃人等异族。

在陇右地区,异族永远都是一个话题。

一封来自于北庭的急报,摆在李炎面前的也是同样的问题。

如何管理边境的异族,这是所有中原王朝都要面对的问题。

而陇右的情况更加的复杂,这更是李炎需要解决的。

“殿下,这是从酒泉、张掖和武威送过来的公文。”刘宴捧着一叠公文,搬到了李炎的案前。

这些公文都是玩家通过系统送上来的,李炎在王府成立了一个“录事房”的机构,有专门的玩家会将这些公文转录成文书。

虽然刘宴和杨炎也很疑惑,为什么陇右的公文传递如此迅速。

他们也只能归功于陇右发达的驿站体系了。

李炎揉了揉眼睛,这次遇到麻烦的是北庭都护府刚刚转正的大都护曹令忠,突施骑向陇右归附,曹令忠不敢自专,于是请示陇右都督建宁王。

刘宴在西州游历了一番后,正好遇到了巡游陇右的建宁王。

在《新唐书》上见过刘宴名字的李炎,将这个神通出身的名人征辟到都督府。

刘宴的职位是陇右都督府记室,干的就是文秘一类的工作。

记室虽然是都督府最底层的文吏,但是能够经常接触到建宁王,也算是位卑权重。

放下手里的公文,李炎有些头疼。

他对着刘宴说道:“士安,你看看这些上书。”

刘宴打开公文,这些都是都督府派驻在各地大员所上的公文。

崔涛、曾牧、薛虎在内的知州级别的大员,都表示了对归化突施骑人的看法。

看完之后,刘宴也和李炎一样,觉得脑袋像是浆糊一样。

这倒不是这三位知州的上书多么晦涩难懂,他们的文字简单直白,不是朝廷公文那种四六骈文的形势,每一篇上书都是开宗明义,直接切入主题。

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如何施行,写的非常的详细。

刘宴知道,这是在陇右流行起来的一种新公文形式。

因为这种文公不是大唐朝廷常用的四六骈文,而更像是先秦时代诸子百家说理的散文。

所以这种公文改革也被称之为古文运动,对应的就是自从汉代开始广泛在朝廷中使用的骈文,也就是今文。

如果问刘宴支持不支持古文运动,他当然是支持的。

四六骈文虽然朗朗上口,对仗工整,而且好的公文听起来气势磅礴。

可是朝廷里不是所有人都是大文豪,很多官吏的文化水平不高。

有些丈育的武将,为了能听懂朝廷的公文,还要带上一个读书人在身边。

而且朝廷的法令都是用骈文来宣布的,百姓根本就看不懂也听不懂。

一些无良的官吏,就会故意曲解朝廷的命令,用这种办法盘剥百姓。

所以在陇右兴起的“古文运动”,刘宴是非常支持的。

不过这三位知州所写的上书,要比先秦的古文还要简单明了,他们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数字,来验证自己的结论。

刘宴越是看,越是觉得心惊。

刘宴一家也是官宦世家,他又是上皇钦定的神童出道,也见过不少的大人物。

但是论见识和能力,这三位建宁王麾下的知州真的远超他见过的所有人!

建宁王到底是从哪里搜罗到这些怪物的?

而且陇右都督府内也是卧虎藏龙!

刘宴好友杨炎的上司江伦,就被杨炎视为管仲桑弘羊一类的人物,恨不得对江伦顶礼膜拜。

让李炎和刘宴头疼的,不是他们没有拿出方案。

而且他们的方案都可以执行,也各有利弊。

不过刘宴不愧是神童,他很快梳理了三封上书中的内容,理清了思路。

李炎问道:“士安,你看着突施骑要怎么处理?”

刘宴再次梳理了一下思路,谨慎的开口说道:

“三位知州所上的方案,宴斗胆总结了一下。”

李炎连忙说道:“快说说看。”

刘宴一边说一边整理思路道:“薛知州的办法,就是汉代贾谊治安策中所说的‘以夷制夷’的办法。”

李炎点点头,凉州知州薛虎的办法,就是留着主动内附的突施骑,让他们继续保持半独立的状态。

若是以后陇右需要对回鹘或者西域用兵,就可以征召这些胡人作战。

刘宴说道:“但是薛知州也说的很清楚了,西汉军力强悍,以夷制夷的办法好用。这些归附的胡人都能被控制在边疆地区,帮助汉王朝抵御外寇。这也是西汉自武帝后,几百年没有边患的原因。”

“但是东汉再用这个办法就有些不合时宜了,东汉朝廷用内附羌人守卫边疆,却缺乏威慑羌人的军事力量,最后造成西北羌乱绵延到关中,永明羌乱甚至为祸四十年之久。”

李炎点点头,以夷制夷,就是册封突施骑为内附的部落。

然后遇到其他边患的时候,征召突施骑去打其他的胡人。

这个办法可以说是简单直接,中原王朝玩了几百年年了的老招数了。

李炎点点头,虽然这个招数是老招数,但是常用的招数往往是好招数。

接受突施骑的内附,让他们继续留在原地,以后接受陇右征召,这是个不错的办法。

刘宴继续说道:“曾知州的办法是移民实边,这也是太宗常用之策。”

“曾知州的上书里,详细列明如今逃荒进入陇右的百姓人数。”

“按照曾知州的计算,如果保持这个人口流入速度,那么不到两年整个陇右就无新的田可授了。”

“就算是如今进入工坊的百姓增多,但是愿意放弃授田的百姓还是很少的。”

李炎点点头,这就是华夏百姓特有的对土地执着。

即使李炎在陇右发展工业,田地依然是从官员到流民都渴求的东西。

可是安定的生活也让陇右人口爆炸式的增加,曾牧的估算虽然不严谨,但是大趋势肯定是没错的。

刘宴说道:“曾知州认为,可以迁移百姓前往突施骑地区,愿意前往突施骑的百姓,都督府承担路费和沿途费用,并且可以授予更多的土地。”

“那只需要一代人的时间,突施骑地区就和西州一样,变成大唐‘自古以来’的领土了。”

李炎问道:“你说这是太宗皇帝常用的办法?”

刘宴说道:“太宗取河西之地,就是移三辅和关西百姓实边的。后来攻灭了高昌国,也是用河西汉民充实高昌国的。”

原来如此,那看来也是经过祖宗考验的办法了。

刘宴说道:“实边的办法见效慢,但是效果好。缺点是会引发汉人和突施骑人的矛盾,说不定突施骑人会反复叛乱。”

李炎点点头,曾牧也列明这个缺点。

汉人移边突施骑,本来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突施骑人肯定会感到威胁。

移到边疆的汉人,也肯定会和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突施骑人争夺资源。

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突施骑人和汉人仇恨越来越大,早晚一天还会重新叛乱。

李炎捏了捏太阳穴,明明突施骑人是归顺,竟然还这么头疼。

刘宴继续说道:“崔知州的办法更进一步,他命名为‘改酋归流’,这个名字真的贴切啊!”

“崔知州建议殿下将突施骑的可汗和各部落首领头人,都接到沙州厚养之。”

“突施骑人还留在原地,都督府派遣官吏,在突施骑地区建立唐制。”

“再派遣学官在突施骑地区兴办汉学,这样就能让突施骑人汉化,变成河西之地羌人那样的大唐子民。”

上一篇:重生:崛起香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