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肥鸟先行
开拓安西四镇就是为了利用西域来牵制突厥,但是在突厥解体之后,大唐国力达到了顶峰,安西四镇的经济价值开始显现。
路上丝绸之路的繁华,让这一长串的小国给大唐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安西都护府的职能从对抗突厥逐步改成了保护商路通畅。
特别是恒罗斯之战后,虽然恒罗斯之战的结果是大唐和大食两败俱伤,大食东扩的野心被唐军打断了,原本横跨在大唐和拜占庭之间的大食地区统一,商贸变得更加的繁荣。
郭昕到任安西都护府留后之前,安西都护府已经彻底腐化,设卡敲诈商旅,杀害普通百姓冒功的事情时有发生,军纪已经完全败坏。
郭昕到任之后,花费了很长时间才整顿了安西都护府的军纪,可没想到刚刚整顿完毕,朝廷就下令抽调陇右军队入关。
郭昕只能挑选精锐,交给都护府判官带领入关,响应勤王号召平叛。
留在安西的兵力紧张,这时候吐蕃又展露出对安西四镇的野心,不断有吐蕃士兵煽动西域小国叛逆大唐。
这一次的突施骑叛乱,除了有安西北部地区军政长官长期欺压突施骑的原因,也有吐蕃人煽动的影子。
郭昕这个救火队长,刚刚扑灭了于阗附近的叛乱,又赶紧带兵北上来平定突施骑的叛乱。
郭昕只觉得身心俱疲,大唐这到底是怎么了?
郭昕出生于武将世家,叔叔是大名鼎鼎的大唐名将郭子仪,太原郭家也是将门世家,在郭昕小时候大唐如日中天,四处开疆拓土。
可等到郭昕成年,跟随叔父学习军事,他青年时期都是苦寒的朔方城度过,但是那时候大唐依然对漠北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吐蕃也不敢挑衅大唐。
郭昕因为战功升迁安西都护府留后,他自认为也是学着叔父爱兵如子,事事都身先士卒,但是这安西的情况却一天比一天败坏下去。
郭昕不能理解,他青年时代记忆中那个烈火烹油的盛世大唐,怎么这么快就远去了?
郭昕竭尽全力才撑住了安西的局势,他也不止一次向朝廷上书,请求重整安西的军备,这些奏折都石沉大海,朝廷一点回复都没有。
郭昕其实心里也清楚,如今朝廷的宫殿和先皇陵寝的还在叛军手里呢,两京都没有收复,哪里有时间来管安西这里的事情。
让郭昕更头疼的是建宁王也来了陇右,自己这个发小、叔父的弟子多次来信,话里话外都是让郭昕投入建宁王的霸府之下。
对于建宁王这位故人,郭昕心中也有犹豫的。
当年在叔父府上的时候,郭昕就很欣赏建宁王这位皇子,按理说建宁王既然有朝廷的命令总管陇右,那郭昕这个安西都护府留后投靠他没有任何心理压力。
但是太原郭氏一族的祖训向来是不要介入大唐朝堂上的斗争,特别是建宁王如今身份敏感,身处于夺嫡的风波中。
郭昕是郭子仪的侄子,在朝廷中也算是消息灵通,虽然建宁王远走陇右,但是如今朝堂之中皇帝对太子不满的声音日渐大了,陛下想要改易储君的风声已经传出了凤翔府,连郭昕都从凤翔府的友人信里知道了这件事。
朝廷储君之位动荡,身为皇帝亲子的建宁王态度立场如何?这都是郭昕需要考虑的事情。
大唐夺嫡的风险极高,成功后自然是封侯拜相,飞黄腾达,可是郭家已经是这样的地位,若是再立一份夺嫡的功劳,恐怕就是建宁王登基也要忌惮郭家。
而若是夺嫡失败了,那就是身死族灭,万劫不复了。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郭昕和建宁王交情不错,但是依然不愿意投靠建宁王的原因。
拜县的县令已经在拜县城外迎接郭昕了,这个和郭昕同岁的县令身穿绿色的低级文官长袍,热情的将郭昕迎接进了拜县县城里。
一边进城,这位韦县令对郭昕说道:“郭留后,这次突施骑相当猖獗,前几日差点围了拜县,要不是您尽快赶到,拜县就要遭殃了!”
韦县令的年纪并不大,一口标准的洛阳口音,郭昕知道他东都考中的进士,但进士的名次不高,被朝廷委派为拜县这个中县担任县令。
大唐进士在官场的起点很高,进士的前几名可以进入御史台担任御史,这在大唐也是清流中的顶尖职位,若是遇上机会弹劾下一两名宰相,那就是一下子名满天下了。
若是不得授御史,也能得授上县或者中县的县令,拜县县令虽然只是中县,但是因为安西遥远很多人不愿意来,所以拜县的县令品位高出办等,是正七品的职位。
这位韦县令是大族出身,本以为来拜县当这个县令就是镀镀金,等三年后就能顺利调入京师担任御史。
可没想到韦县令的运气不太好,等他到任之后不久安禄山叛乱,两京失陷,韦县令返回京师遥遥无期。
既然回不去,韦县令也只能一门心思捞钱了。
郭昕对于这韦县令的观感不佳,也知道他在拜县搞的事情,可是安西都护府虽然统管安西,但是拜县属于朝廷设立的郡县,县令并不是郭昕任免,所以他也拿这位韦县令没办法。
韦县令暂时升迁无望,将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捞钱上,这一次突施骑叛乱,就有韦县令盘剥太狠的原因。
明明是韦县令逼反了突施骑,最后却要安西都护府来买单。
郭昕憋着气,对韦县令没有多少好感,只是命令大军在拜县附近扎营,让拜县送来辎重补给,郭昕也不肯住在县城,坚持和士兵一起住在大营里。
而此时距离拜县不远,身穿破烂皮甲的突施骑叛军,听说了安西都护府的大军来清剿他们,叛军首领们吓的瑟瑟发抖,正在帐篷里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
第二百三十章 郭子仪论羌
突施骑之所以这么惧怕大唐骑兵,是因为实在被大唐人打怕了!
突施骑的祖上也阔过,突施骑刚刚自立的时候,第一代苏禄可汗号称带甲之士十万,算是漠北草原西部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
突施骑曾经协同大唐抗击大食,在恒罗斯之战中立下了功劳,苏禄可汗也得到了上皇册封,和葛逻禄并列为漠北西部的两大势力,强盛时期甚至能够反过来影响安西四镇,控制丝绸之路。
可是等到莫贺达干可汗登位之后,和大唐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上皇派遣唐将夫蒙灵詧打败和杀死了莫贺达干汗,接着当时的安西大都护高仙芝又击败了残余的突施骑余部,彻底将突施骑的脊梁骨打断了!
从此之后,突施骑再也没有可汗,只剩下松散的部落联盟。
突施骑人逐渐退出了漠北草原西部的争霸舞台,如今成了葛逻禄人麾下的小势力。
不过突施骑祖上曾经阔过,而是就在二十年前突施骑强横的时候,安西四镇也没少被他们掠夺。
所以历代的安西都护都对突施骑进行打压,而拜县的韦县令这种急于立功和捞钱的县令,也喜欢让手下袭击突施骑,逼迫他们造反再上报战功。
这也是为什么拜县这种边疆的县城,也能吸引韦县令这样的世家弟子过来的原因。
郭昕自然知道韦县令暗地里的勾当,可是安西这地方,大唐的官吏欺压异族,用他们的脑袋作为自己青云之梯的实在是太常见了。
当年突施骑的苏禄可汗在位事情,大唐安西大都护杜暹就经常诬陷突施骑人反叛,通过镇压突施骑人来捞取军功,最后苏禄可汗真的南下劫掠安西四镇,差点搞乱了大唐在安西的统治秩序。
可讽刺的事情是,最后杜暹因为在安西的军功拜相升入朝中,突施骑这才结束了和大唐的冲突。
在拜县城外的大营里,郭昕想着几个月前来安西前,郭子仪曾经和郭昕讨论安西的局势。
在灵武的时候,郭子仪曾经问道:“六郎,此次我保奏朝廷调你入安西,如今安西四镇局势诡谲,又有吐蕃回鹘虎视眈眈,你有何保全之策?”
在来安西之前,郭昕也是少年意气,他也做了一些安西四镇的功课,朗然说道:“叔父,安西四镇是心向大唐的,唯有吐蕃回鹘二贼祸乱安西,只需要谨守关隘,不让贼子入寇就可以保安西安稳!”
郭子仪也曾经做过河西节度使,对陇右局势非常了解,所以皇帝在灵武登基之后,询问何时的掌控安西军将人选的时候,郭子仪举贤不避亲的推荐了自己的侄子。
但是现在看来,这个侄子还是年轻了一些。
郭子仪叹息一声说道:“吐蕃强盛之前,安西也多次叛乱。至今朝廷已经在安西用兵三次,难道都是吐蕃的原因吗?”
郭昕愣了一下,郭子仪又说道:“安西局势复杂,民族众多,我唐人在安西人数也不占优势,靠着安西都护府这些兵马,你如何稳定安西的局势?”
这个灵魂问题把郭昕给问住了,安西都护府手上的人马守住边境就不错了,如果真的安西动乱起来,这点兵马根本不够看的。
要知道仅仅是安西都护管理的地区,就要比整个关中都要大,而且这些地方小国林立,局势复杂的一塌糊涂。
这下子郭昕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安西都护府的大都护一直空缺,自己这个刚刚立了一些战功的郭氏子弟能够一下子被任命为安西都护府留后,掌管偌大的安西都护府。
这职位就是一个坑啊!
大唐现在这个局势,不要说给安西支援了,不从安西抽血就不错了。
果不其然郭昕到任安西之后,接到了的朝廷第一道军令就是调集安西精锐入关中平叛。
在这样危急的局势之下,保证安西的稳定,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郭昕终于意识到了这个职位的坑爹之处,他抬起头看着保举自己的叔父,眼睛里露出迷茫的眼神。
叔父!我可是你亲侄子,哪里有这么坑自家侄子的?
郭子仪叹息一声说道:“安西都护府大都护空置,如今连留后都在抵抗吐蕃的战斗中战死了,要不是情况危急,我也不会保荐你过去。”
等等!叔父你可没说前任战死了啊!
郭昕已经无语了,不过自己这位叔父是当世名将,说不定他有办法。
郭昕立刻说道:“叔父,侄儿驽钝,到了安西之后要如何做?”
郭子仪摸着自己花白的胡须说道:“我研究过安西的三次叛乱,和东汉羌乱倒是颇为类似,倒是可以效法先贤之策。”
东汉羌乱,是延续东汉王朝的西北大叛乱,整整四次巨大的叛乱,加上无数小叛乱,几乎将东汉朝廷打破产。
郭子仪认真的说道:“最终平定东汉羌乱的,是黄埔嵩、张焕和段颎这凉州三明,你自幼学习军事,应该知道他们吧?”
郭家是武将世家,郭昕自小接受的完整的军事教育。
这些武将世家的军事教育,除了《孙子兵法》这些知名兵法,还有就是家族留下的整兵带兵训练之法,以及家族留下的经典战役的复盘总结。
要知道大唐虽然禁止民间流通兵书,但是只要进学就可以翻阅朝廷收藏的兵书。
而且大唐崇尚军功,不少进士都会学习兵法,但是并非武将世家出身的,能够成为名将的读书人寥寥无几。
这是因为兵书是内功心法,但是武功高强不是光看内功,还需要要看招数厉害不厉害。
太原郭氏祖传的练兵带兵之法和古代经典战役的总结复盘经验,这才是郭家的“独门招数”,也是郭家能够世代出将的武功秘籍。
郭子仪说道:“东汉羌乱,有羌人野蛮不容易归化的原因,但是重要的是东汉吏治败坏,逼反了很多羌人,最后才让羌乱连绵不绝,反反复复的叛乱。”
“如今的安西局势,和东汉的西北局势差不多,不过这凉州三明平定羌乱的方法却不相同,六郎你要学习哪种?”
第二百三十一章 拜县的小镇做题家
黄埔嵩、张焕和段颎这凉州三明,他们死后就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群英荟萃的三国大时代。
但是在郭家这样的大家族的家传课程中,凉州三明平定西北羌乱的战争,要比三国时期的那些战役更有研究价值。
甚至郭子仪曾经评价,如果东汉只能评价出一名神将,那就只能是段颎了!
东汉末年最大规模的一次西北羌乱,几乎是段颎一个人带兵平定的,他带出去一万多东汉中央禁军,等到羌乱平定的时候带回来五万大军,若不是东汉末年战功不显,而段颎又晚年失节,投靠了东汉的宦官,这才让段颎在士大夫群体中备受打压。
但是郭子仪说的不是段颎的军事才能,郭子仪说道:“凉州三明中,黄埔嵩和张焕是一类,他们主张清理西北的乱政,安抚反叛的羌人,用怀柔手段来平定了羌乱。”
郭昕问道:“那段颎的手段呢?”
郭子仪摸着胡须说道:“段颎的手段就简单多了,总结下来就是一个杀字。”
“杀?”
“段颎是西北武将家族出身,他对于西北羌乱的认识很简单,西北羌乱造成东汉的困境,那么只要将羌人杀光了就可以了。”
“所以段颎平定羌乱的方法,就是杀,只要杀光了羌人,那就没有羌乱了。”
郭昕倒吸一口气,这段颎还真的是狠人啊,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
郭昕问道:“叔父,那到底谁的办法可行呢?”
郭子仪叹息一声说道:“东汉西北羌乱,确实有西北主政官员为政过于贪腐,经常压迫欺压羌人的原因,而黄埔嵩和张焕主政西北的时候,确实身先士卒款待羌人,也狠狠惩办了几个欺压羌人冒功的太守和县令,稳定了西北的形势。”
郭昕听的认真,黄埔嵩的做法效果不错,也不失宽厚,难道叔父要让自己学黄埔嵩治理安西?
但是郭子仪却说道:“可是黄埔嵩张焕的做法有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