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离婚:从庄园系统开始 第270章

作者:九秒公子

“哦,还请吴总指教!”刘海涛顿时笑道。

吴青峰不光认可他发展产业链条,更是对养牛前景很看好,刘海涛自然是对吴青峰好感倍增。

何真洪和陈长盛也看向吴青峰,想知道吴青峰有何见解。

毕竟养牛行业稳定,他们也知道,只是想要看看吴青峰是否有更深次的见解。

“指教不敢当,就是一个个人见解。”吴青峰摇了摇头。

“从上世纪农村家家户户养牛,到现在草原、山区以及农户繁育,集中育肥,养牛业不断的变化着。”

“确实,现在农村就连鸡鸭这些小型禽类,都已经很少见了,更别说牛羊猪这类的大型牧畜了!”何真洪接话,点了点头,表示认同。

“是啊,随着外来良种肉牛品种的引进,以及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使用良种肉牛来改良当地黄牛。

现在东北地区、内蒙地区、西北地区、山东、河南、河北、AH、江苏、四川等地已经有较多的改良程度较好的肉牛,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贵州等地现在也正在加快品种改良的步伐。”吴青峰点头继续说道。

“吴总,说起良种牛,你觉得良种牛好还是本土黄牛好?”一旁的刘海涛顿时好奇的问道。

吴青峰闻言,微微沉思后笑道:“怎么说呢,我个人倾向于土黄牛,毕竟这是老祖宗用几千年的时间培育而来的,肯定是有道理的。”

因为系统的问题,他养牛就得选择本土黄牛。

刘海涛三人点了点头,他们也很认同吴青峰的话,毕竟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土黄牛的历史更加悠久。

吴青峰继续笑道:“而且国内肉牛杂交技术并不是太成熟,杂交肉牛的肉质与土黄牛有些差距,你们别看低端市场肉牛横行,但是国内高端市场,依旧是以土黄牛这些本土牛为主。”

刘海涛点了点头,吴青峰说的确实有道理,他也是养殖土黄牛的,在牛贩子那里,一听是土黄牛,给出的价格要比肉牛高很多。

而且,高端市场他没有调查过,但是低端市场,土黄牛的肉也比肉牛更贵,更受欢迎。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土黄牛依旧是比较受到青睐的。

“但如果大规模养殖,比如刘总你,超过万头的养殖大户,其实可以大胆选择杂交肉牛。”吴青峰继续说道。

这下刘海涛顿时一愣。

何真洪和陈长盛也是一愣,毕竟刚才吴青峰明显对本土黄牛亲睐有加,怎么就突然建议养殖肉牛呢?

看到三人不解的看向他,吴青峰随即笑着解释道:“土黄牛虽然肉质好,但毕竟它们属于耕牛,耕地才是它们最大的作用,所以一般土黄牛体型非常小,能长到一千斤到一千二百斤已经是最大个体了。”

“但具我了解,国内养殖数目最大的四种杂交肉牛,其中西门塔尔牛,成年公牛体重平均为800--1200千克,母牛650—800千克。该牛生长速度较快,均日增重可达1.35-1.45千克以上。”

“而利木赞牛,公牛活重可达1200—1500千克,母牛达600—800千克。”

“其他两种杂交肉牛,夏洛莱牛以及改良黄牛,个体均重也在两千斤以上。”

“杂交肉牛生长速度快,同龄的杂交肉牛至少比本土黄牛提高了百分六七十,同时杂交肉牛的出肉率也比本土黄牛高百分十五左右。”

“所以,我个人认为大规模养殖杂交牛完全比养殖本土黄牛的利润率要高很多。”

“其实吴总,我很早就想尝试一下杂交肉牛的,但是我听说杂交肉牛并不好养。”刘海涛看到吴青峰这么认可杂交肉牛,想了想,说出了自己的忧虑。

“咱们本土黄牛虽然体格不如杂交肉牛,但最主要问题是,抗病能力非常强。”

“我了解过杂交肉牛,很多同行业老板都在说,杂交肉牛小规模养,只要预防疾病到位,到也无妨,但一旦上大规模,稍微一疏忽就会出问题。”

“尤其是这些杂交肉牛体质远不如本土黄牛,甚至它们还会产生很多乱七八糟的病症,而且传染性也很强,我就是因为顾忌这些问题,才一直犹豫不决。”

刘海涛停顿了一下,看向吴青峰笑道:“毕竟我不是中小型养殖户,牵一发动全身啊!”

吴青峰点了点头,表示理解。

肉牛不必本土黄牛,因为本土黄牛是土著物种,它们的体质已经适合这片土地,但肉牛,中国大部分,不,百分之九十的肉牛品种都有外国血统,这就导致大部分肉牛并不适应中国的环境,自然就会诞生出各种奇奇怪怪的疾病。

尤其是肉牛规模化养殖、南北流通东西流通的不断加大,肉牛的传染性疾病也多了起来。

而且肉牛,只要爆发一次口蹄疫或者牛肺疫这种传染性强的疾病,你可能要直接退出养牛这个行业了。

像刘海涛这种大型养殖户,的确是一种风险。

“所以说,养殖肉牛,一定要建立现代化的养殖体系,无论是医疗体系,还是养殖厂房系统都要现代化,机械化。”吴青峰点了点头说道。

“刚开始养,风险肯定是有,但如今越来越多的肉牛代替本土黄牛,自然有其道理。”

“不过,刘总还是要慎重,纯属我一家之言,毕竟现在刘总养殖本土黄牛技术和经验都已经成熟了,现在每年稳赚一千多万的生意可不多!”吴青峰笑道。

刘海涛点了点头。

确实,他也有很多忧虑,不然也不会顾虑这麽久,现在还在犹豫。

不过吴青峰一番话,到让他坚定了产业链的建立。

尤其是,吴青峰的现代化养殖企业也深深的吸引他。

“吴总,没想到你这么了解养牛行业,简直太博学了!”何真洪惊讶不已的看向吴青峰。

像吴青峰这种在魔都搞实业的富豪,竟然对畜牧业这么了解,着实惊讶到他了。

陈长盛也认同的点了点头。

“哈哈…何总谬赞了!”吴青峰连忙摆了摆手。

“现在养牛确实是个朝阳行业,农村养牛户不断减少,而规模化养牛场又上不来。”

第361章 358,牛犊子的好前景

“这主要归于养牛成本高和规模化养殖饲料问题难解决。”

刘海涛闻言,连忙点了点头:“吴总说的太对了,养牛成本到还能接受,毕竟利润不少,但是饲料太难弄了!”

“饲料难弄?”何真洪疑惑道。

陈长盛也有些不解:“现在有钱还能买不到饲料?”

吴青峰闻言,没有说话。

反倒是刘海涛摇了摇头:“你们可知道给我供饲料的人有多少?”

何真洪和陈长盛看向刘海涛,露出疑惑的神色。

“三十多个,其中二十来个是安市范围内的,其他七八个,汉中,西安,延安,最远的一个饲料供货商是榆林那边的。”刘海涛摇头苦笑道。

“这么大范围?”

何真洪和陈长盛对视一眼顿时惊讶不已,虽然他们不了解饲料市场,但是这饲料来源遍布省内也太夸张了。

“你们以为,牛羊需要的粗饲料都是畅销物,就目前我这些饲料供货商,那都是我这麽年合作积累下来的,一两个跑掉了,我的养牛厂就得有麻烦了!”刘海涛笑道。

三十多个供货商,一两个跑掉,就有麻烦了,这说法着实惊讶到了何真洪他们。

吴青峰看到两人不解,随即笑道:“饲料难解决是制约养牛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刘总在全省发展出这麽多饲料供货商,不依靠外省,可见刘总在经营方面很利害了!”

“吴总谬赞了,那里厉害了,无非就是长时间积累的人脉资源吧了。”刘海涛摇了摇头。

“吴总,我不明白,饲料有这么难弄吗?”何真洪瞅了一眼刘海涛,随即看向吴青峰疑惑不解的问道。

吴青峰闻言,微微笑道:“养牛不比养猪,养猪周期短,可以大量主用精饲料,青储饲料为辅。”

“但一头牛出栏最少需要两年,尤其是本土黄牛,可能需要两年半,肉牛则最少需要一年半,如果长期用精饲料,饲料成本就太高了。”

“至少本土黄牛两年半出栏,如果用精饲料喂,刘总这四千块钱的纯利润,至少要再扔进去四分之三,如果是这样,还不如养猪划算。”

“所以养牛一般以便宜的粗饲料为主,精饲料一般都是育肥期间喂。”

“一般粗饲料来源外地和本地,但是如果从外地购买粗饲料,可能运费价格都有高于粗饲料本身价格,这更是加大了养殖成本。”

“所以就只能靠本地解决,但是安市还有多少人种地?没有农民种地,又那里来的粗饲料?我们安市群山环绕,没有大规模农业,所以想要在安市本地大规模购买粗饲料,完全是不现实的。”

“你们要明白,牛对粗饲料的消耗是非常大的,一头牛一年要准备上万斤的粗饲料,这相当于3亩地的玉米秸秆。

如果养殖100头牛需要收集300亩地300吨玉米秸秆才可以,更别说刘总一万多头牛。

而玉米收获的季节也就1星期左右,如果不能及时收获,农户是不等你的,就会直接粉碎在地里面。

加上安市目前种地的农民又越来越少,粗饲料来源就更加少了。

这也是为啥国内大型养牛场很少的原因,就是因为种地的农民少了,粗饲料来源太少,毕竟大部分省份不像河南,东三省,一马平川,大规模农场很多,他们拥有充足的粗饲料来源。

这其中也包括咱们秦地。

10头的饲料好解决,100头牛的饲料也不算难,如果是1000头牛的饲料就要困难的多了,更别说刘总这一万多头。

所以现在不缺有钱的投资人,但是缺养牛的饲料,这是限制规模化养牛场和超大型养牛场发展的主要原因。”

“刘总能靠着省内的渠道,将养殖规模变成如今的一万多头,的确是很有本事。”吴青峰解释完,便看向刘海涛笑道。

“原来如此!”

何真洪和陈长盛听懂后,不由的点了点头,同时看向刘海涛,也有些佩服。

至少他们能从吴青峰的话语里,感受到刘海涛能发展到如今的养殖规模,确实很厉害了。

刘海涛笑了笑,不过看到吴青峰三人真心敬佩的眼神,心里也乐开了花。

别看他现在风光无限,前几年为了养牛,那真是跑断腿,比狗还累。

“其实,刘总,我有一个个人建议给你,当然了,纯属一些个人看法。”吴青峰端起茶杯,想了想看向刘海涛笑道。

刘海涛一愣,随即连忙说道:“请说。”

吴青峰点了点头,喝了一口水笑道:“根据养牛市场行情来说,目前中国对于牛肉的需求缺口很大,这自然也会迫使更多人进入养牛行业。”

“可现在繁育的母牛越来越少,牛犊越来越难买,10个开始养牛的人中,最少要有8个养殖育肥牛。

育肥牛相对于繁育牛来说,投资小、见效益快、利润高,反观繁育牛投资大、见效益慢、而且利润还低。

所以目前我国养牛业的现状是可繁育母牛越来越少,牛犊价格越来越高,牛肉缺口越来越大。”

“如果你走繁育牛犊的路子,我个人觉得应该是很有前景的。”

“繁殖牛犊?”刘海涛有些惊讶不已。

“没错,现在牛犊的价格飙升的很快,我记得一五年我爸卖一头半岁的牛犊才一千一百块,但去年我爸卖了一头半岁的牛犊,已经长到两千八百快了,根据我的推测,牛犊会越来紧俏,大型养牛未来必然要走上自我繁育的道路,因为牛肉的缺口必将催生大量的养殖户,都想育肥牛,但牛犊是有限的,尤其是现在牛犊的繁育,远远低于正常水平,牛犊市场必然会迎来爆发的!”

“如果不是我现在精力有限,我都想投入牛犊行业了。”吴青峰笑道。

这话当然是说笑的了,虽然牛犊的价格越来越好是没错,但繁育牛犊,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没必要。

毕竟有系统在,有大量可以赚钱的养殖,干嘛去赚那辛苦钱。

“吴总说的有道理,现在牛犊价格确实越来贵,同时货源也少了,我这两年也是留有育种母牛,不然明年的出栏量都会严重下跌。”

“连吴总都看好,看来我要好好研究一下了!”刘海涛笑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