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离婚:从庄园系统开始 第166章

作者:九秒公子

程学义的岳父岳母都年近八十岁了,但身体不错,思维清晰,来去自如。

对于吴青峰的到来,两位老人家是热情的很,本来在路上,他想买点礼品的,但是程学义死活不停车,直接将他从渭城火车站带到了他岳父家。

他岳父家住在城边,要说是农村,也可算是,毕竟有山有水,大概就是程家村和恒城这么个关系。

程学义这次带着妻子以及三岁左右的小孙子,来看望他岳父。

通过聊天,吴青峰才知道陈学义的孩子竟然有四个,一个女儿,三个儿子,目前这个小孙子是他小儿子的儿子。

至于大儿子的儿子都已经上初中。

或许因为吴青峰来了,一桌菜很丰盛,放都快放不下了。

程学义的岳父也是能喝酒,近八十岁的年龄,半斤地瓜烧像喝水一样,还好程学义的媳妇心疼她父亲,喝了半斤地瓜烧后,就不让老人家喝了。

不然他和程学义都扛不住。

程学义不说,他还没怎么喝过地瓜烧,自家酿,他喝过包谷酒,拐枣酒,高粱酒,米酒,黄酒,因为老爷子会自己酿造。

但地瓜烧他还是第二次喝,直接喝不惯,俗话说,瓜干酒苦,玉米酒甜,高粱酒香。

这地瓜干酿的酒,因为原料的问题,不管怎么处理,总带有苦味。

不如高粱酒香气扑鼻,另外地瓜烧的特点就是呛、辣,就是个辣字,从嘴烧到心!

说实话,偶尔喝一点,吴青峰还能接受。

但没办法,人家主人是喝快八十岁的老人,他再不能喝,作为后辈,来到人家里做客,小二两地瓜烧还是忍住喝了下去。

……

渭城,泉县,杜康镇,张王庄!

这就是程学义岳父所住的地方。

杜康镇!

没错,就是那个酒圣杜康的故里。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魏武帝曹操这句赋诗,应该有很多人听过。

张王庄内。

程学义正开车带着吴青峰行驶在庄内。

“老弟,你简直太见外,那小孩,你给他红包干嘛!”程学义一边开车一边有些责怪的看向吴青峰。

刚才他带着吴青峰出来的时候,吴青峰直接给了他小孙子一个红包,刚才他老婆发来微信说,有两千块钱呢!

“老哥,咱俩都称兄道弟了,我作为长辈,难道不能给个小红包?”吴青峰笑道。

主要是来人家里,家里有两位老人,他却啥也没拿,还被人家招待了一顿,所以看到程学义的小孙子后,他给了一个红包,算是了表心意吧!

程学义闻言,想了想,随即笑道:“那行,等你孙子出生,回来后,一定要请我喝喜酒,顺便让我也包一个红包!”

他也听吴青峰说过他孙子快要出生的事。

“行啊!”

吴青峰笑着点了点头。

随即两人相视一笑。

不过,就在这时,程学义却把车停了下来。

“到了?”

吴青峰看向窗外,渭城属于陕北和关中交界处,所以泉县有一些陕北地貌。

所以这边搞养殖的也很多,比如养牛,养羊,几乎和陕北一样,家家都有成群结队的家畜。

渭城发展很慢,究其原因就是虹吸原理,离西安太近了,渭城下县城人口被西安都吸完了,甚至很多渭城下属县城的人从没去过渭城,都去西安发展了。

所以,总体来说,渭城的农业,牧业比重还是很高的。

程学义之所以带他来这里,就是因为张王庄内有一家养殖户,属于放养土猪的养猪模式,所以带他来看看。

两人刚下车,就听到有狗狂吠。

这户人家房子还挺大,是陕北那种比较特别的窑洞四合院。

外面有些像四合院,内部以山而建,有窑洞。

吴青峰对窑洞不陌生,因为她大姑就嫁到延安那边,他以前去拜年时,就住过窑洞。

看起来有些吓人,但穴居式窑洞非常安全,因为黄土高坡非常厚实,加上每年的降雨量都在干旱线上,所以非常安全。

在农村,听到狗叫,自然就有主人出来。

果不其然,狗刚狂吠没多久,就有一个中年男人走了出来。

头上包着一个白色毛巾,身穿陕北独有的白色汗衫马夹,皮肤蜡黄,很典型的陕北汉子。

“你们是弄啥地?”(渭南口音)中年男人看了一眼程学义的车,邹着眉头疑惑的看向两人。

随即两人将来意给这中年陕北汉子说了一下。

原来这陕北汉子性王,叫王家肖。

听说两人来自安市,又听说程学义是他们庄上的女婿,顿时热情了起来。

因为张王庄,庄上一百多户,除了姓王就是姓张,虽然程学义的岳父姓张,程学义属于张姓女婿。

但在陕北,两个姓氏能做成一个庄子,基本都是通婚的,所以说,张姓的女婿,和他们王姓也是有亲戚关系的。

吴青峰和程学义被热情接待进屋,原来人家也刚吃完饭,还询问他们两人吃饭没,不然就给他们做。

两人连忙说吃了饭才过来的。

在吴青峰催促下,王家肖带着两人来到后山。

其实就是把一座小山头给围了起来,其实说小山头有些言过其实,更像是丘陵,没错就是典型的黄土丘陵,中间有一条很深的沟。

渭城大部分地方属于关中平原,但是像泉水、澄县等一些北部县城,原则上属于渭北高原了,也就是相当于陕北。

熙熙攘攘的树木,但地上是黄土,杂草丛生,虽然现在是春夏之交,但地上的杂草却是黄色的,有一点光秃秃的感觉。

他站在围墙外看向里面,有一百多斤的猪,也有几十斤,甚至还有刚出生的猪仔,穿梭于树木与沟壑之间。

到是挺符合原生态家庭农场的养殖方式。

“王哥,你这养了多少头猪啊?”吴青峰看向王家肖问道。

“育肥猪,母猪,仔猪加在一起,大概有四百多头。”王家肖虽然一副典型的陕北汉子,但是普通话说的挺好。

“要不我带你们进去看看?”王家肖看向吴青峰笑着问道。

得知吴青峰也准备养猪,加上吴青峰面相儒雅,王家肖也对吴青峰亲近了几分。

第217章 215,杂交八眉猪

“整个饲养场地,八十三亩多地。”

“以前我是养羊的,但我们这里养羊的太多了,周期很长,成本高,价格也低,所以我改成了养本地黑猪了。”

王家肖带着吴青峰和程学义走入养殖场,边走边说道。

“不对吧,羊的行情从没有下跌过的,猪的行情反而不稳定啊。”程学义惊讶的说道。

虽然他不养猪,但他也明白猪肉行情很不稳定,他之前听到吴青峰要养猪,就劝过吴青峰三思而后行,因为养猪的行情太被动了。

动不动猪瘟,要不就大量猪肉涌入市场,严重打击市场价格。

听到吴青峰养土猪,准备走高端市场时,他才勉强理解吴青峰养猪的想法。

“这个我也不懂,但是去年我卖猪的钱,远比我前两年养羊要划算!”王家肖闻言一愣,随即摸着头,憨厚的说道。

“而且,我这是生态土猪,有专门的中间商贩收购,他们有饭店以及加工企业合作伙伴,以及土猪肉专卖店,总体上,我养土猪的利润要比养羊高的多。”王家肖想了想再次补充道。

吴青峰左手边两米外,一头正在撅坑的黑猪,这猪竟然完全不怕人。

看到吴青峰三人,也只是瞅了他们一眼,又继续撅土坑,挖草根起来吃。

“养土猪比养羊划算,这很正常!”吴青峰听到王家肖的话,随即对程学义笑道。

“首先,王哥这里并不适合放牧,无法大规模养牛养羊,如果大投入养殖,反而不如养猪。”

黄土高原的土质,基本都是羊不吃的杂草,很少有适合羊吃的杂草,而且渭城北部属于渭南高原,降雨量非常低,属于西北干旱区,北温带气候。

这里的农村,虽然家家户户都有成群结队的牛羊,但并不会像NMG一样,成千上万只。

这里的成群结队顶多也就几十上百只。

因为这里水草不丰盛,如果用内蒙牧区作为比较,内蒙一亩草地可以喂三十只羊的话,那么这里三十只羊至少要跑三十亩荒地,才能喂饱。

所以,无论是养牛还是养羊,都没有基本盘,自然也无法大规模养殖。

“再一个,羊的市场需求确实在慢慢增加,市场行情不错,但是周期长。”

“养猪则周期短、收益快,虽然售价比羊肉便宜,但是市场广、效率高。

而且猪种比较便宜,适合大规模生产。

还有就是,王哥养殖的是土猪,土猪价格应该比白猪贵一点。”吴青峰笑着看向王家肖。

“厉害啊,吴老板懂的真多!”王家肖听到吴青峰一条条分析,顿时对着吴青峰竖起大拇指,敬佩有加。

一旁的程学义看了一眼四周的环境,结合吴青峰说的那些,便知道吴青峰说的有道理。

对于王家肖的称赞,吴青峰笑了笑,王家肖就是一个农村汉子,也没啥文化,不然但凡养猪都能知道利弊。

随即吴青峰看向王家肖好奇的问道号:“王哥,你卖的土毛多钱一斤?”

“去年十八块!”王家肖笑道,对于价格他没有隐瞒。

毕竟,吴青峰来自安市,隔着几百里呢,不会挖他墙角的。

吴青峰点了点头,总体来说,这个价格还可以,当然了,对吴青峰来说,这个价格很便宜,至少他养的土猪,别说十八块,就是翻一倍,都不行。

但对王家肖这样的普通养殖户来说,这个价格确实可以了,因为去年白毛猪,价格才八块,九块,最贵才十二块。

还有一个原因!

这就是他刚才看到那头猪的数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