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文圣 第102章

作者:七月未时

周善开口。

这是他根据古书记载的情况描述。

此话一说,众人神色变得极为沉重。

但何言的声音响起。

“陛下,其实无需太过于担心,此事臣也知晓一二,之所以发生如此旷古惨案,完全是因为难民集中,无人管理,缺少粮食,再加上官员贪污,才会酿出惨案。”

“大夏境内,粮草还是充足,倘若当真河道破损,运粮艰难,依靠各府县地援助,只要能在赈灾粮运输到达之前,不发生大范围民变,基本上不可能发生这般事情。”

户部尚书何言如此说道。

分析的也是头头是道。

众人纷纷点头。

听到这话,永盛大帝脸色这才缓和一二。

随后继续开口。

“既如此,便按照周爱卿所言去做。”

“不过,由兵部着令,遣夜衣侯领军五万,赶往江宁郡,配合当地兵营官员,抗洪救灾,一切以百姓为主。”

“再由户部,立刻征调粮草,运输江宁郡,务必要求难民有粮,再拟圣旨,大夏募捐赈灾银,朝中大臣为先。”

“魏闲,朕内帑还有多少银子?”

永盛大帝询问道。

“回陛下,还有大约十万两白银。”

后者回答。

“留下三万两,其余全部捐赠。”

他开口,显得十分豪气。

但这个行为意思很简单,皇帝主动带头募捐,而且只留下一小部份,满朝文武要是不意思意思,那就等着秋后算账吧。

“陛下圣明。”

“陛下万岁。”

这一刻,六人齐齐开口,无论真心与否,还是第一时间夸赞。

而与此同时。

大夏书院门外。

硕大的门匾之下,此时此刻早已经是车水马龙。

一辆辆马车聚集此地。

能入大夏书院的,几乎没有什么寒门。

至少彻头彻尾的寒门没有。

再穷的寒门,倘若被选中大夏书院,只怕也是飞黄腾达,都不需要为官,当地的县府也已经将良田银两送到家中。

只不过,一路前来。

顾锦年透过窗口,看到了一些读书人步行而来。

看样子风尘仆仆,估计早两天就出发了。

而此时。

门匾之下。

一道声音洪亮响起。

“诸位学子,请在此下车。”

声音洪亮,显得中气十足。

是一位夫子。

满头白发,却显得精神奕奕。

随着夫子声音响起,马车上所有人缓缓出现。

顾锦年也没有在玉辇当中久坐。

与众人一般,一同缓缓走了出来。

待顾锦年走出后。

一道声音立刻响起。

“世子殿下,世子殿下。”

声音耳熟,是王富贵的声音。

他在左边,马车也是富贵至极,镶满了各类宝石,不过比起顾锦年的玉辇还是差了不少。

“王兄,好些日不见啊。”

见到王富贵,顾锦年不由一笑。

当日在小溪村,此人也算是一直帮着自己,虽然没有帮什么忙,可由始至终都支持自己。

故此能深交。

“世子殿下,几日不见,当真是想死愚弟了。”

“本来想去府上拜访,只是想到世子殿下可能在忙,所以就没有冒昧,还望世子见谅。”

王富贵很会说话。

他屁颠屁颠走来,满脸笑呵呵道。

“王兄客气,以后若是想来找我,直接来即可。”

“还有,无需尊称,喊我一声顾兄即可。”

顾锦年拍了拍王富贵的肩膀,笑着说道。

“行,世子,哦,不对,顾兄,你前些日子的千古文章,可谓是名动大夏,现在整个大夏谁人不知啊。”

“我特意传信家父,告知家父这一壮举,家父盛邀,若是以后顾兄要去苏州,可一定要通知愚弟,愚弟保证安排的妥妥当当。”

王富贵笑着说道。

而顾锦年只是点了点头。

紧接着将目光看去。

门匾之下,几个夫子也将目光投来,眼神当中带着笑意。

顾锦年微微一笑,点了点头,算作是见过这几位夫子。

也就在此时。

待众人全部聚集之后。

夫子再次开口。

“诸位学子。”

“在老夫身后,有三条道路,可通往大夏书院。”

“不过这三条道路代表着三个不同学堂,其一为朝圣堂,由十二位大儒授业。”

“其二为往圣堂,由文景先生一人授业。”

“其三为知圣堂,由书院其余大儒或夫子授业。”

“而这三条道路,诸位需要面临选择,还望各位学生能遵从本心,否则进错学堂,将不可转换。”

夫子开口,告知众人这件事情。

此话一说,一时之间引来不小的议论。

“敢问夫子,倘若学生进了朝圣堂,就无法去其他学堂听课?还是说不得聆听文景先生授课?”

有人好奇,问出众人都想问的问题。

来大夏书院,自然是为了学习,至于人脉官途这些都是次要的。

可如果分堂授业的话,这自然让很多人心有不甘。

只是此话一说,夫子摇了摇头,看着众人缓声道。

“并非如此。”

“三大学堂,意味着三种不同授业方式。”

“同时书院当中,每个月都会有一次大课,届时无论是文景院长还是诸位大儒都会授学。”

“并且允许任何学子每月前去其他学堂听课两次。”

“圣人云,学者专精,不可杂乱,这是文景先生立下的规矩。”

夫子开口,向众人解释一番。

此话一说,众人也稍稍明白一二。

“看来大夏书院的内部斗争很激烈,文景先生都无法完全压制。”

王富贵的声音响起,压着音。

顾锦年点了点头。

搞出三个学堂,说白了不就是传统派和非传统派的竞争。

从小溪村就能看出,苏文景不想用传统方式教学,而大夏书院的那帮大儒也不可能让苏文景乱了根本。

所以开设三个学堂,让学生自己选择。

“那如何选择?”

“是啊?夫子,如何选择?”

众人继续询问。

夫子也不急着回答,而是指着身后三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