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呼啦圈大神
他们的子侄里边有合适的,送到学院里不论学手艺还是学军事,将来都能有出路,钱不必再做贫苦人。
当然,从一开始学院建设的时候杨怀仁也想过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大批的军事人才,但这方面受到了官家和枢密院的警示,所以只能当做一种试验,在限制人数的情况做一些试点而已。
费尘能看到杨怀仁的想法,说明他很聪明,而且之前是什么情况,他也不可能一无所知,既然在这个时间点再提出来,应该是他想告诉杨怀仁,这是个好法子。
以前也许因为官家和枢密院那些大佬们的顾虑,没有让他把事情做大,可现在不同了,时机似乎也很好,杨怀仁可以放心的把试点做成常例。
如果将来从学院里走出来的军事人才足够多,不论是文职还是武职官员,就有了常规的补充方式。
这比让那些待招的文人担任军中文职官员,还要好很多,那些待招的士人还需要一个心理和身体适应的过程,而从学院走出来的,连适应和磨合的过程都省了。
杨怀仁感觉和费尘聊天非常舒服,很多事费尘都想到了,甚至想在了他前头,基本上他想杨怀仁献上的这些计策,都解除了杨怀仁很多方面的忧虑。
当然,事情也并不是想法了方法,找到了方向就能顺利实现的,中间的过程,同样要经过不断的修正和适应,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而且这样的做法,已经是一场军官制度的变革了。
杨怀仁现在再回头看费尘一开始主动要求进入军中任职的事情,便明白他绝不是心血来潮而做出的仓促决定了。
这样有想法有能力的人,杨怀仁自然喜欢,只不过现在费尘现在是文官圈子里炙手可热的人物,如果杨怀仁把他弄到军中,必然也会受到很多文官的不满。
他把这个想法说了出来,想听听费尘自己的意思。
费尘也明白杨怀仁这是抬举他了,通过接触,费尘觉得杨怀仁是个有才华的人,绝不是某些文官私下里议论的那种只是指望官家的恩宠才混到这个位置的那种不学无术之人。
更让他感到欣慰的,是杨怀仁非常坦荡,对下属又平易近人,是个是英雄重英雄的惜才之人。
第1861章 拒绝听政(上)
改革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管新的制度多么优秀,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送走费尘的时候,杨怀仁留给他的任务,便是回去之后好好琢磨琢磨如何把他们今天商议的事情,逐渐变成现实。
费尘也明白杨怀人小心翼翼的原因,章的变法就是因为太粗暴了,才引来了巨大的反噬和抗拒。
要改变军伍中的某些制度,也一定会遇到挫折的,千百年来将门和勋戚都是依靠祖宗功劳的庇荫让子侄有很大的优待,这样的传统如果发生改变,招致的反噬可能会更猛烈。
杨怀仁的意思,是任何的事情,都不要急于一步到位,该保留的自然会保留下来。
将来将门勋戚的子侄成年后还是会给他们优待,让他们能进入军中效力。
只不过方法和方式上会有些改变,他们进入军中,还会有一定的职位,但这种职位不会太高。
而他们将来能混到什么程度,那就要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有能力建功立业的,自然会得到正常的晋升,反之则不然,甚至会被淘汰出军伍。
任人唯贤这种事,想来不论将门还是勋戚还不至于提出什么意见来,自家的子侄不争气,那怪不得别人,他们总不能腆着脸不认账的。
其他方式拿到军中职位的,那就要考试了,除了考试之外,那些进入军中担任文职官员的读书人,也要有公平公开的考察制度。
适合的人留下来,不适合的人自然也会被逐渐淘汰,这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还包括思想认知方面的考虑。
大宋很有钱,但朝廷和军队却并不那么强大,很大的原因在于大家内斗的太厉害了。
以前是为了制度上的争斗,新法和旧法,逐渐演变成一场好日持久的党争。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争斗,比如文臣和武将之间,文官极力打压武将,试图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而武将其实也并不是要得到多少权力,他们更在乎的是地位和颜面,换一种方式,其实就是为了得到文人的尊重。
杨怀仁觉得文臣和武将之间,似乎是有什么天然的误会,他们不应该有核心的矛盾才是,大宋是重文轻武,可这个武,不全是指的武人。
大宋想要强大起来,文人和武人之间也需要找到一种更好的相处方式,大家共同努力,才是正道。
这种事也不是说说就能实现的,过程或许比军官制度的改革还要漫长,不过杨怀仁觉得如果军官制度的改革获得成功,倒是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军伍中的文职,原本在文人心中算不得是文官,不过将来如果军伍中有上千的读书人任职,起码这个群体会不这么认为。
受到这一千人影响的文人,那就更多了,当将来有一天,读书人觉得进入军中任职并不是对自身的一种贬低的时候,文官和武将之间的区别也就没有那么大了。
当双方的界限都不明确的时候,他们还斗个什么劲儿呢?
说到底还是一个思想融合的过程,不管是思想上的从差异还是民族上的差异,求同存异,才是共同生存和发展的正确方式。
人类其实很脆弱,也面临着共同的生存危机,如果搞不清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基本道理,将来必然要面对共同的生存难题。
送走了费尘,一名风神卫给他带来了大壮在宫中的消息。
朝廷似乎安定了下来,该上朝的上朝,对几天前的那场赵谋反的危机,早已经不那么介意了。
局面就像是大海的波浪一样,偶尔起了大风,带来了滔天巨浪,可风过去了,浪也就停了,之后的阳光也似乎更加明媚了一般。
共同经历风雨,对朝堂的团结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以前扯着脖子争论不休的新党旧党,似乎也碍于朝堂上的大好局面,安静了许多。
赵煦还是没能持续的上朝理政,他的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过多的操劳了,找回儿子让他非常开心,可惜短暂的兴奋之后,却加剧了身体的颓败之势。
新的太子被推了出来参政议政,这也是常例,让太子提早学习如何成为一国之君,是眼下最紧要的事情。
尽管不少大臣还是担忧太子年纪太小了,担心短时间内,他还无法成为一位合格的皇帝,也想着相仿赵煦当年继位后的故事,请两位太后出来垂帘听政。
不过这一次很奇怪,向太后直接拒绝了这个要求,表示她只不过是一个妇道人家,上朝堂上听政,似乎不太合适。
另一位朱太后原来还是有些想法的,不过见向太后没有这个意思,她也不好越俎代庖,主动站出来。
后来两位太后在御花园偶遇,两人进行了一场单独的长谈,这之后朱太后便再也不提听政之事。
杨怀仁听到这里便会心一笑,朱太后虽然不算很聪明,可有些道理只要说给她知道,她也不会不明白。
杨怀仁觉得向太后如此精明之人,其实也不需要给朱太后大摆利害,只要跟她说高太后的往事,以及高太后的结果,朱太后就能明白。
这个时代女人其实不需要太大的权力,当权力反噬的时候,是根本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
两位太后不肯出来,又有人把目标瞄向了孟皇后。
杨怀仁一直不明白赵煦既然把孟皇后留在了宫中,却迟迟没有恢复她的皇后之位是何故。
现在明白了,不是赵煦不肯,实际上赵煦最开始就想恢复孟皇后昭慈皇后的地位,是孟皇后不肯。
这一点杨怀仁有点搞不懂了,按说孟皇后恢复皇后之位之后,可以留在宫中,时常见到她的儿子。
反而她如果执拗下去,她现在的身份就不适合长期留在宫中了。
杨怀仁想了好久,才渐渐体会到孟皇后的心情,并不是她不想时常见到儿子,而是内心里总是有种对未来的恐惧。
她的儿子成为太子,她确实感到欣慰,可是想到自己以前的遭遇,她就开始担心儿子将来的结局,也许会是下一个赵煦。
第1862章 拒绝听政(下)
这种事似乎不应该这么去想,可孟皇后的意识状态,也许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后宫里是个什么状况,她太了解了,现在废了一个刘清菁,以后有可能,也一定会有更多的恶毒的女人出现。
不管女人们的争斗如何,受伤害的一定是她的儿子,还有儿子将来的后嗣,这种事对于生在皇家的人,似乎是永远都无法避免的。
孟皇后的心中也一定是非常纠结的,一方面想和儿子生活在一起,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可一想到还要面对那些后宫的腌臜事情,她就心如刀绞。
可这些事并不是她能阻止的,有时候她也在想,也许回到玉清庵里,重新回到青灯古佛的生活方式,眼不见心不烦,才是她最好的归宿。
所以她拒绝了赵煦的好意,却又没有出宫,心情一直在左右摇摆,不知道该如何走下去。
大壮其实是最无辜的,血脉决定了他的一生,可他并不很在意他的血脉,甚至有时候也在懊恼,如果他不是皇族血脉,或许现在的他,才是快乐的。
很多有野心的人整天想着如何能当皇帝统御天下,可偏偏最有机会的和现在是太子的两个人对当皇帝这种事实在提不起任何兴致。
也许他们骨子里都热爱自由,或者说本性里就是懒。
当皇帝太累了,一辈子都要累得跟三孙子似的,谁爱当谁当,反正我没兴趣。
这是杨怀仁每次被人误会他要夺权的时候暗地里骂出来的话,大壮也听见过,当初只是觉得父亲骂人的时候非常好笑,可现在看来,父亲那些话还真是很有道理。
今天上朝的时候,宦官把他安排在朝堂上龙椅下方的一张小椅子上,虽然没有坐在龙椅上,但也是高高在上了。
除了一开始包括他在内也要站起来对着一张空空的龙椅山呼万岁让他有些奇怪之外,其他还都正常。
那些大臣们商议国事,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事,听上去更像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户部和兵部甚至因为几十贯钱争来争去。
这让大壮心生厌烦,不过他也并没有表现出来,只是面无表情的看着他们争论。
这样的争论其实不算热烈,后来两个老臣不知达成了什么协议,竟各退一步,算是达成了共识。
一位白胡子相公问他对这件事处理的结果有什么意见,他便有些糊涂了。
如果要问他意见,为什么在事情没定下来的时候不问,偏偏他们已经达成共识了,相公们才开口问他有什么意见?
既然决定权不再他这里,他们又何苦多此一问呢?
不过大壮算是很有教养的,并没有因此而发怒,而是记起了父亲曾经教过的事情,他现在还小,很多事情可能弄不懂,所以多听听大家、特别是那些老臣的意见是绝对没错的。
于是大壮先谦逊地表达了他现在上朝,只是父皇给他一个学习如何理政的方式罢了,他现在还处于学习的时期,希望多跟朝中的重臣学习。
所以现在他应该多听多想,反而应该少说话,少发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
几位相公听了他的话竟满意的捋着白胡子笑了,大壮搞不懂这帮老头子们笑什么,便又问了另一位相公,如果这件事交给他来处理,他会怎么办?
那位相公瞅了瞅刚刚才争论的户部和兵部的官员,稍稍思考了一下,便提出来一个不同的意见。
这下让整个朝堂上所有的官员都陷入了深思,也不知道这里边有多少人是装的,大壮明明看见武将那边有不少老人都困的睁不开眼了,现在忽然也跟着做出思考的样子,搞不懂他们玩的这是什么把戏。
后来的结果,是大家又开始探讨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好,最终的结论是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各取一半,这件事便能解决的最完美。
用这样各抒己见,最终整理挑拣出一个最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事情,已经好久没有发生过了。
以前的朝堂经常是一家之言,要么是大家争来争去没有结果。
当众臣渐渐琢磨过怎么回事的时候,再抬头看坐在金光熠熠的龙椅下边那张小椅子上的太子,眼神便忽然变了。
特别是站在最靠前的那几位相公,竟有人老泪纵横。
大壮心里直叹气,这帮朝臣还真是性情多变,一时半会儿的,还真搞不懂他们想的什么。
退朝了,大壮心中有些叹息,就这么坐了一头午,真的有点无聊,更可怕的是将来的日子,有无数的日子都要这么渡过,让他想起来就觉得头疼。
而那些朝臣们看着太子走了,这才面面相觑,露出欣慰的神色,在他们心里,太子虽然年幼,可却懂得广纳意见的道理,事实上也是大家共同协作,找到了一个比先前的处理方式更优秀的办法。
尽管大家争论的事情实在是鸡毛蒜皮,几十几百贯的财物问题也绝不算是什么大事,可从这件事里,他们似乎看到了太子身上一位聪慧的明君的影子。
大壮走出大殿,已经饿得前心贴后背了,毕竟他还是个孩子,没有大人那么扛饿,天不亮就上朝,他只是吃了一块糕饼而已。
可他却还不能立即用膳,而是要去给父皇、两位太后以及母后请安,当然,早有随身的内侍递了些小点心和茶水过来,让他先垫吧垫吧。
大壮吃着点心,总觉得宫里的食物也就那么回事,完全没有家里的厨子做的好吃。
他还没走到赵煦的寝宫,今日朝堂上发生的事情,早有人汇报给了赵煦,自然也有人汇报给了两位太后知道。
赵煦躺在床上,露出了笑意,他现在都不得不承认,他的儿子似乎比他更适合当皇帝,也肯定是一位比他还优秀的皇帝。
上一篇:重生飞扬年代,从中医开始
下一篇:星际战争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