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749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转念一想,便有点意识到羊乐天今天主动去厨房做饭,除了理解他今天心情不太好和主动在丈母娘面前卖好之外,也有请他这个当师父的检验这几年来他手艺有没有长进的意思。

杨怀仁尝了几样,也确实发现羊乐天的手艺进步很大,现在他已经能熟练的掌握上百道菜式,不能说对于食物还是调味的理解,都已经超出了同时代的许多厨艺大师了。

徒弟的进步让杨怀仁有些惭愧,这些年来,他忙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厨艺虽然说没有退步,却也没再精进多少。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他自然明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道理他更是时常用来督促别人。

他也不得不承认,在现在的条件下,让他在原有的厨艺基础上再有很大的进步,已经很难了。

无师自通这种事,也仅仅限于每一门学问的初级阶段,到了更深层次的层面,没有人引导的话,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就像爬山,一开始相对简单,越是接近顶峰的时候便越是觉得困难,而且没有人帮助的话,就更是容易在山顶前的险坡上不停的徘徊。

这也许就是生活中最浅显的道理吧。

羊乐天在这些年里能保持这随园一直这么火爆,也绝对不是仅仅依靠杨怀仁最初闯出来的名气那么简单的。

创业难,守业更难。虽然随园如今占杨家岁入的比例已经非常非常低了,可在杨怀仁心中,随园才是他最重视,也是最在意的产业。

或者说产业都已经不合适了,厨师,本就是他最认可自己的一个身份,所以酒楼在他看来,早已经不是一个赚钱的生意,而是他生命的一部分。

通过随园,他把许多美食带给了大宋的百姓,包括高档的贵价菜,也有许多大众化的美食。

就说牛肉面,虽然杨家只经营了一家酒楼,可那些合作的生意伙伴,早已经把牛肉面馆几乎开遍了大宋的每一个州县。

因为这几年来自西北的牦牛和肉牛的供应充足,牛肉面成本降低让价格也大幅的下滑,从最初五十文一碗的价格,降到了二十文一碗。

二十文的价格,利润虽然降低的很多,可杨怀仁本来也不指着卖面赚钱,而是更在乎让大宋的百姓能享受到类似牛肉面一样的美食。

这才是他人生的乐趣所在。

第1811章 申王府密会(上)

宋朝的皇帝对于军队的控制,是一代不如一代,也许把军队的控制权交到文人的手上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枢密院控制全国的军队,而枢密院里又都是文人中的大佬,这多少有些外行管内行的味道,而兵部没了军队的控制权,只管分发粮草等后勤工作。

军队实际的掌控权,实际上还是在武将手中,以前还有严格的换戍法限制武将对军队的控制,可后来换戍法断断续续,也便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军人的思想是简单的,当兵吃粮嘛,他们才不管这些粮食最初来自何方,谁把粮饷分到他们的手上,他们便听谁的。

武将的个人魅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比如武德军,杨怀仁和手下的一众将军们,在将士们心中显然比皇帝的地位要高出不少。

还有好多禁军里也是如此,尽管平时的时候武将受到枢密院的限制,可到了特殊时期,这种束缚也就不那么管用了。

赵煦急着要册立太子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飞过了宫墙传到了宫外,深夜的申王府正堂里汇集了四五十人。

这些人里,超过一半是当今禁军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有一些朝堂上地位并不是很高的文官,剩下的便是申王府的心腹幕僚。

高启勋便坐在上首的位置,受伤的高士迁和张叔夜趴在担架上在他下首。

坐在主位上的赵佖显得有些愁眉苦脸,但很快他便深吸了一口气,似乎下了一个很大的决心似的,忽然站起来道,“诸位觉得,本王该如何自处?”

高启勋没有抢着答话,而是小心观察着在场的其他人的反应。

或许是武将平时在朝堂上没有话语权惯了,所以这种时候,也没有人主动站出来发表意见。

申王的首席幕僚窦桓道,“官家看来是认可了杨怀仁带来的孩子的身份了,所以才急着要册立那个孩子为太子。

如果立储大典如期举办了,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前确立了那个孩子的合法继承地位,那申王殿下再有什么打算,便会被认为是谋反了。

所以在下认为,必须赶在大典之前起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皇位,到时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不怕朝堂上的众臣不向申王殿下俯首称臣。

至于天下的百姓,他们其实不在乎谁是他们的皇帝,只要殿下登基之后广施恩德,自然能堵住百姓的幽幽之口。”

窦桓说完,有人捻须沉思,有人微微点头,却没有人开口附和。

这也不算奇怪,不少人虽然站在赵佖这一边,可要他们起事谋反,他们也要好好掂量掂量,总要在心里平衡一下申王造反成功的几率,然后才能做出决断。

赵佖的亲信幕僚自然是支持这个观点的,他们当年也是科举高中,东华门唱名的,只是因为没有靠山和路子,才被打发到申王府来做府官。

说是打发这个词,一点儿也不为过,赵佖因为残疾和模样的原因,没少被朝堂上的人嘲笑和嫌弃,被分配到申王府的官员,基本上就等于宣判了们仕途的死刑。

这些幕帘心里自然是憋着怨气的,后来和赵佖接触的多了,他们才发现赵佖并没有外界传说的那样一无是处。

即便是从赵佖非常有野心这一点来看,他们也觉得赵佖此人将来很有可能会成就一番大事。

加上赵佖对他们以礼相待,他们也十分坚定的成了赵佖的亲信,然后给他出谋划策,也期待着将来赵佖有一天真的能成就大事,他们也跟着鸡犬升天。

而朝堂上那些官员们,也大多是赵佖和他手下的幕僚通过各种关系拉拢过来的。

尽管这些文官在朝堂上地位并不高,也没有什么实权,但他们起码能给赵佖带来很多朝堂上的消息。

面对直言不讳的窦桓,这些文官心中还是有些诧异的,今夜从一开始得到赵佖的帖子被请到申王府,他们便隐隐感到不安了。

此时窦桓毫不避讳的把起事谋反说了出来,他们便更惊诧不已了,内心里的矛盾,也是让他们一时之间不好做出选择。

站出来直接表示支持,好像不太好,万一别人不是这么想到,做了出头鸟的怕是没有好结果的。

可如果一言不发就这么愣着,似乎也不会让赵佖满意,至于直接斥责窦桓蛊惑赵佖谋反的话,是绝对没有人会说的,也许一时的正义凛然,会立即招来一刀毙命的后果。

而人数占大多数的武将,同样有些惊骇之意,其实赵佖谋反的事情,他们之前不是没想过,但真到了这一天被搬到台面上来说,他们还是有些犹豫。

他们之中,也有像高家一样的将门,也有是靠自己能力一步一步走上来的新晋将领,当初他们和赵佖结交,也是简单的像找个靠山而已。

谁也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所以他们即便有人点着头,却没人直接站出来附和窦桓的话。

这些武将里地位最高的便是高启勋了,这些人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也只好把目光投向了高家父子,一副以高家父子马首是瞻的姿态。

赵佖自然也明白,今天夜里因为事出突然,他才召集了这些他信任的人来府上商议。

即便以前这些人里边不少人都表达过支持赵佖继承皇位的观点,可那是没有太子之前。

眼下的情况已经和原来截然不同了,以前即便赵佖不能继承帝位,他们顶多也是站错了队,大不了影响仕途,却也不会引来太大的灾祸。

原本这些没有大靠山的人仕途也没有多么好的前景,所以这一点他们是不怎么在意的。

可现在即将有太子了,事情的性质可就变了。

赵佖若是起事,那便是诛九族的大罪,他们如果跟着赵佖起事,成功了自然可以一朝升仙,可若是万一失败了,那丢的可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性命了,连带一家老小都赔了进去,放在谁身上,也不得不考虑仔细。

赵佖见局面有些尴尬,便看向了高启勋,他相信高启勋会帮助他说服众人。

第1812章 申王府密会(中)

高启勋显得非常镇定,他微微笑着颔首给赵佖使了个眼色,好像表示请他放心的意思。

接着他站起来,冲着在场的众人行了一个四方揖,这才十分轻松的说道,“诸位,请听老夫一言。

老夫觉得诸位现在都在犹犹豫豫,是因为杨怀仁送进宫一个孩子,并说这个孩子便是当年皇帝陛下和废后孟氏的儿子。

今天姓杨的把孩子送进宫去,下午便传出来陛下着急要册立这个孩子为太子的消息。

大家听到这个消息,便开始犹豫了,不知诸位觉得,老夫说的对是不对?”

高启勋在在场的人之中,还是比较有威望的,一是他是侯爷的身份,高家祖上还是一位王爷,二是因为高启勋在军中的威望,而且他的长子高士迁如今也是禁军中的实权将领。

高启勋一言便说到了众人的心里,确实是因为这个孩子的身份已经被赵煦认定了,所以大家都开始变的犹豫了。

众人微微点着头表示认可高侯爷的说法,脸上却十分期待高启勋接下来会说什么。

高启勋朗声道,“老夫可以告诉大家,诸位被杨怀仁蒙骗了!”

众人惊讶的瞪大了眼睛,一个将领问道,“高侯爷,您的意思,是说那个孩子根本就不是龙种,而是杨怀仁……”

说到这里,那将军忽然哑然,他想到了其他的事情,便不敢说下去了。

众人很快便明白了那将军没说完的话是什么意思,也发觉事情的可怕之处了。

赵佖很满意,在他心里,本来就想借着孩子的身份来说事,将来要起事,也必须有个合理的理由才是,孩子的身份,便是他可以抓住的最大的把柄了。

高启勋接着道,“诸位不用怕,听老夫给你们分析分析。当年孟皇后身怀六甲,若是她肚子里是一对双棒儿,相信太医院的太医不会瞧不出来。

可并没有任何一位太医提起过此事,也就是说,孟皇后肚子里只有一个孩子。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了,孟皇后诞下了一个女娃娃,也就是福庆公主,只可惜这位公主自生下来便身体不好,没过周岁便夭折了。”

有一个文官疑惑道,“下官听闻的故事里,杨怀仁说当时孟皇后知道了刘皇后要暗中加害他的孩儿,便命一个老太监把刚刚生下来的孩子带出了宫。

之后老太监又寻了一户刚刚生孩子的人家,把人家的女儿偷走带回了宫中。”

高启勋忽然鄙夷地大笑道,“你们也真信?如此离奇的故事,也就姓杨的小子能编撰出来了,大家仔细想想,一个老太监,能自由出入皇宫?

就算这个老太监身怀武艺,可老夫听说那个太监是个独腿的,哼哼,难不成少了一条腿的太监还能飞不成?

你们当殿前侍卫都是吃素的吗?别说是一个活人,就是一只鸟,飞出宫又飞回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众人想想也是,平日里也就是戏文里唱了一些所谓江湖侠客的离奇故事罢了,说的那些游侠好似都能飞檐走壁似的。

可仔细想想,戏文毕竟只是戏文,哪来的会飞的人?他们要是有那样的本事,若是报效朝廷的话,必然会凭着这么大本事平步青云了。

他们可以有钱有地位,稍微立些功劳还能光耀门楣,荫妻庇子,谁又会去行走江湖过没着没落的日子?

想想就觉得可笑,戏文或者话本里的事情,当不得真的,一些不第的酸儒秀才们没本事金榜题名,为了生活凭着天马行空的幻想编的故事罢了,如何能轻信?

高启勋接着道,“大家再想想,就算这个缺了一条腿的太监真有那个本事,这出宫再入宫,期间还偷了一个老百姓家里刚出生的娃娃,这时间上,无论如何也对不上啊!

难不成孟皇后生孩子的时候旁边就没有别人看见了?还是所有宫人有胆量敢瞒着陛下让那个太监就这么换了个孩子?”

众人听到这里,更加认可高启勋的说法,宫里的太监宫女的,平时最是胆小,宫里规矩多着呢,他们伺候主子们,哪一天不是小心翼翼,唯恐惹了主子不高兴?

说他们一帮人敢瞒着陛下做换孩子的事情,那就更显得太不可能了。

当时的整个过程,还是杨怀仁当初为了和高家父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同盟,才说出来的。

高家父子期间也提出过疑问,杨怀仁自然详细给他们解释,还让瘸腿的管秋漓在他们面前露了一手。

而给孟皇后接生的人都是被管秋漓所杀,这才让高家父子对杨怀仁深信不疑。

高启勋也早以此编了一个故事,可以不把细节说出来,只是偷换了概念让眼前的众人相信他对这件事的质疑。

从众人的反应来看,效果非常不错,包括赵佖在内,都十分认可高启勋的说法,他们本来内心里还担心那个孩子确实是赵煦的龙种,可现在他们觉得,这都是杨怀仁的奸计罢了。

高启勋见差不多所有人都被他说动了,于是笑道,“姓杨的小子用这种把戏欺骗官家,是怎么做到的其实不难想出来。

废后孟氏被废除皇后之位迁居宫外,被逼着出家做尼姑,生活贫苦不堪,孟氏也是大家闺秀,落得这样的地步她如何能甘心?

她生了一个女儿,女儿后来得病,她不过是想着求神佛保佑而已,被刘清菁陷害她‘旁惑邪言,阴挟媚道’,才让官家废了她的后位。

她心中如何肯服?于是她派人找上了姓杨的小子,给他出了一个天大的计谋,让姓杨的小子把自己的儿子送给官家当儿子。

之后他们趁着官家病种糊里糊涂的时候,不难编造一个故事蒙蔽官家,其实就是想把杨怀仁的儿子送上皇帝的宝座!

而孟氏自然可以重新回宫过上养尊处优的安稳日子,将来还会成为太后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