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729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赵煦也不是没考虑过朝臣的建议,但他还算是心中有数的。

一来因为高启勋确实没有攀附高太后,要硬说他们之间的联系,貌似也只停留在沾亲带故的阶段而已。

二来是因为高启勋本人在勋戚将门这派人中属于中坚力量,而且高家不少子侄都在禁军出任将校,若是贸然打压高家,怕是会引起勋戚的反对,也对禁军的稳定非常不利。

所以当时赵煦权衡之后,觉得还是把高家放到中间派,并没有打压,也没有进行提拔,后来高士迁成为龙蹊卫大将军,也是凭借自身本事赢得的。

高家当时应该是体会到了赵煦对他们的态度,他们没有什么反应,可不代表他们心里没有想法。

高启勋也许觉得,他们高家祖先在本朝开国之初,虽然没法和曹家、杨家、折家等几个大将门相提并论,但也是以满门忠烈自居。

时至今日,高家的地位也许已经没有那么高了,但高家忠君爱国的家族传统是不会变的。

皇帝对他们不排挤不提拔,从侧面反映出来,还是皇帝缺少对他们高家的信任。

高启勋内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也只有他自己能清楚体会。

为了重新赢回皇帝的信任和垂青,也为了高家能继续繁荣昌盛下去,高启勋能想到的办法,还是通过建立功勋的方式。

主动去找陛下说什么话,立下什么忠君爱国的誓言,这是不可能的,恐怕皇帝也绝不会因为他几句信誓旦旦的誓言就轻易信任了他的忠诚。

但高启勋能从杨怀仁或者章惇等人的身上,看到获得陛下青睐的原理。

不论杨怀仁还是章惇,他们也都是通过一直以来的忠诚,毫无保留的效忠皇帝,然后建立功勋,才得到了浩荡皇恩的。

高启勋得到了这样的启发,于是也想到了一个办法。

高启勋通过接触赵佖,早就发现了赵佖内心里对皇位的渴望,而赵佖要想坐上皇位,办法实在是不多,加上赵佖的样貌和身体残疾,便更少了许多机会。

所以高启勋觉得,赵佖此人的野心,只能是越来越膨胀,当野心膨胀到一定程度,自然会爆发出来,表现出来就是起兵造反。

而赵佖这些年不断结交军中将领,勋戚将门等等,便印证了高启勋对他的判断。

于是高启勋主动向赵佖靠拢,暗中建立了某种联系,而赵佖一边,既然有人主动投靠,它自然求之不得,哪来会去考虑别的可能?

何况赵佖这些年一种明着表现出对武将地位低下的不满,以此来笼络大量军中将校的心。

赵佖这么做自然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而高启勋主动靠拢赵佖,也是在下一盘大棋。

当赵佖有一天真的要起事的时候,高家这样的势力,自然会是他起事的主力。

而到时候高家突然和赵佖反目,并把赵佖的阴谋算盘彻底击溃,这样的惊天大功劳,怕是能让高家再赢得百年的崇高地位和皇恩眷顾了。

杨怀仁想到这些,虽然不能肯定这就是真实的情况,但他觉得这种可能八、九不离十,要不然,也无法解释高家的种种行为中说不通的地方了。

杨怀仁不得不佩服高启勋的算计,也必须承认高家是一门忠烈,只不过高启勋的这种忠诚方式,也太冒险了。

或者用另一种方式来说,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愚忠,放在现代人眼里,是不太容易理解的。

皇帝不待见你,你还用这种危险的方式去实现和表达你的忠诚,这值不值得,显然是一个不好说的命题。

不过眼下的局势,高家这么做还是真是做对了,起码杨怀仁觉得赵佖最大的助力都在算计他的话,他也根本没了登基九五的可能。

高家在赵佖眼里或许是左膀右臂,可事实上这只手臂手里拿着的刀子,却时刻准备着在他背后捅上一刀。

再去看高士迁,杨怀仁便轻松了不少,他下马亲自去把高士迁扶了起来,“高将军辛苦了!”

高士迁见杨怀仁一脸钦佩的表情,还是有点发懵,不过很快也从杨怀仁手上的力道,感受到了某种东西。

高士迁忽然苦笑,道,“大将军聪明绝顶,末将佩服!方才末将对大将军略有不敬,还望大将军见谅!”

“高将军何出此言?”

杨怀仁的判断得到了验证,却装作什么也不知道,“高将军深夜练兵,是本帅误会你了。”

二人就深夜练兵的事情谈论起来,其中高士迁很多带兵的理念,让杨怀仁大吃一惊。

虽然和后世的军事理念还是有些差距,但在这个时代,能有这样的观点,已经是非常难得了。

杨怀仁道,“高家确实不负名门之后的名声,高将军如此军略,想来应该和令尊长平侯高侯爷的教导不无关系。”

正说着,忽然一个洪亮的声音笑道,“老夫得杨大帅如此称赞,真是愧不敢当啊。”

第1768章 忠臣(下)

杨怀仁回头看去,三四十步外来了几骑,话正是从领头的老头嘴里说出来的。

杨怀仁打量老头,从他银色的头发和胡须来看,明显已经上了年纪,可老头依旧身姿挺拔,倒是像个只有三四十岁的壮年之人。

而且他面色红彤彤的,显得非常有活力,更不用说刚才那一嗓子,更是中气十足的表现了。

单是看老头的面容,杨怀仁便看出来他是长平侯高启勋了,一看便是一个年长的高士迁,而高士迁便是个年轻版的高启勋。

杨怀仁笑着迎上去道,“小子早就听说高侯爷老当益壮,今日得见老侯爷真容,才知别人说的不对。”

“哦?”

高启勋听杨怀仁在他面前自称小子,已是受宠若惊,也下马抱拳道,“大帅的意思,是觉得老夫算不得老当益壮?”

杨怀仁笑笑,“那倒不是,小子是觉得用老当益壮一词,不足以形容老侯爷的身姿挺拔,若是换了返老还童,那到还差不多。”

高启勋大喜,不过还是谦虚道,“大帅谬赞了,大帅自称小子,老夫可担当不起。”

杨怀仁道,“老侯爷乃卫王之后,卫王子孙,多是国之栋梁也,老侯爷早年也是横刀立马,为国立下过不世功勋。

不论从功绩还是年纪上,我在老侯爷面前自称一声小子,那都是无可厚非的。”

高启勋方头大脸,确实有股子大将之风,林冲早先在禁军中任职枪棒教头,自然认得高启勋,他对高启勋的态度,自然是崇敬多一些。

天霸弟弟可不认得长平侯,听杨怀仁在高启勋面前自称小子,自然是有些心中不爽。

又联想到高启勋忽然出现在龙蹊卫大营,怕是帮他儿子来给杨怀仁一个下马威的,便板着脸跟别人欠了他二百两银子似的难看。

高启勋也注意到了天霸弟弟,惊讶于如此身材魁梧之人,却调侃道,“大帅这可是折煞老夫了,看大帅手下大将的脸色,怕是要揍老夫一顿呢。”

杨怀仁扭头看看天霸弟弟一脸不服的样子,心中想笑,他心中想到的对高家的判断,也不能明着说出来,便赶紧给天霸弟弟使了个眼色,示意他放松下来。

杨怀仁解释道,“老侯爷别见怪,我兄弟平时就是这么个样子。”

高启勋走到近前,仔细打量了一下天霸弟弟和林冲,赞道,“果然世之猛将也。”

杨怀仁抱拳表示谢意,高启勋又瞅了瞅杨怀仁带来的几百骑兵,又赞道,“果然虎狼之师!”

然后他回头对杨怀仁道,“坊间传闻杨大帅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能获得如此地位只是凭借口灿莲花,阿谀奉承皇帝而已。

可今日一见,才知坊间那些传扬流言之辈,乃真宵小无目之徒。

杨大帅麾下将士个个威猛如虎,能培养出这样的将士的人,谁敢说他是无能之人,老夫第一个把他扇的满地找牙。”

杨怀仁心说不知道是高启勋文化水平低还是他性情就是喜欢如此调侃,竟还懂得谐用成语,“满地找牙”都用出来了。

高士迁给父亲见了礼,便请大家入账叙话。

大帐里其实也就走进五人,杨怀仁本来是可以自然而然坐上中间的主帅之位的,不过在高启勋面前,他也不好装大,便坐在了左手上位,而天霸弟弟和林冲立于他身后。

杨怀仁不肯做主帅的位置,高家父子俩便更不好去坐,高启勋很自然地坐在了杨怀仁对面,高士迁则立于他身后。

杨怀仁也没打算试探什么,只要能百分百确定了他对高启勋父子俩的判断而已。

他开门见山道,“老侯爷一门忠烈,只是和申王来往过密,太过危险了。”

高启勋听到这话,眼皮抽动了一下,他也没回头去从儿子高士迁这里获取什么信息,让自己镇定下来问道,“老夫不知大帅此话何意。”

杨怀仁也知道,只是他这么一句话,貌似也不足以让高启勋把真实的自己表现出来。

毕竟这个“危险”二字,理解起来也是有不同的意思的。

一是说高家投靠申王赵佖有危险,而是说他们本身有危险,高启勋不好从杨怀仁的表情里判断他的意思,也只能装傻卖呆。

杨怀仁笑了笑,“老侯爷应该能明白小子的意思,在小子眼里,高家没有必要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你们对陛下的忠诚。”

话已经说得很直白了,高启勋竟深吸了一口气,他自以为隐藏的很深,也自觉他的方式非常精妙。

可他们父子这才和杨怀仁第一次面对面交流,便被人家看穿了整个谋划,这让高启勋父子俩都有点惊诧难当。

高启勋强忍着心中惊诧,微笑着望着杨怀仁,似乎还没搞懂杨怀仁如此直接揭穿了他们的谋划的本意。

杨怀仁道,“不过老侯爷执意如此,小子也觉得这个方法未尝不可。”

话说到这个份上,高启勋也不打算隐瞒了,不过他还没弄清楚杨怀仁要做什么,也只能进一步试探道,“那照杨大帅的意思,我们应该继续下去?”

杨怀仁立即明白了高启勋还不能完全信任他,所以犹在试探,他笑道,“应该,怎么不应该?

之前朝堂上议储之时,形势还不明朗,老侯爷和高将军隐藏自己,也是理所应当。

而现在陛下还有龙种在世,相信这件事老侯爷应该从申王那里听说了,那么形势也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以老侯爷对申王的了解,您觉得他接下来会怎么做?”

高启勋竟一脸惭愧地笑着摇了摇头,接着道,“杨大帅早就洞悉一切,方才老夫还在隐瞒,想想真是羞愧难当。”

杨怀仁摆摆手,“老侯爷不必跟我客气,说起来咱们是一边的。”

高启勋点点头,这才说道,“大帅说的不错,昨日申王便把消息给老夫送过来了,老夫知道之后,也是惊出一身冷汗。

如果说之前还不知道陛下还有皇子在世,申王或许还不会用最极端的方式来争夺皇位。

可现在完全不同了,申王已经没有了别的路可以选择,他能做的,也之剩下最后一条路了。”

第1769章 性格决定命运

杨怀仁“嘶”了一下,他觉得高启勋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

道理其实不用多说,关键在于申王赵佖的野心究竟有多么大,是不是肯为了争夺皇位而孤注一掷。

正史记载里并没有赵佖骑兵谋反的字句,但在许多野史之中,却是有一些奇怪的记录。

而且正史记载里关于赵佖在赵佶继位后的人生发展来看,似乎也证明了野史里说的赵佖起兵之事应该还是发生过的。

原来的历史里赵佶继位之后,赵佖拜太傅,加殊礼,旋拜太师,无论哪一样,都可以说是位极人臣的存在。

但纵观北宋历史,皇帝继位后确实都有加封朝臣和兄弟或子侄的例子,目的也无非是笼络人心,好稳定自己的统治。

可仔细想想,赵佖得到的地位也太高了,这在整个宋朝是独一份的。

普通百姓眼里,或许会觉得是赵佶继位后还对兄长非常好,说明赵佶是个仁慈大度的皇帝。

可明眼人却能看出来这其中的不同,赵佶给赵佖那么高的身份和地位,并不是对他好,而是把他推到明处,然后架在火上烤。

把一个独眼又丑陋的兄长放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好像生怕自己做不来皇帝随时要转让给这位兄长一般,个中意味,大家应该明白了。

后来赵佖被赶出了京城,四处辗转地方,不可谓不折腾,名为代天巡狩地方,实则就是赵佶用旅途中的舟车劳顿来折腾人。

赵佶继位五六年时间里,赵佖就这么辗转十几个地方,几乎走遍大江南北,最终不到三十岁便积劳成疾,郁郁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