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大宋 第705章

作者:呼啦圈大神

鬼姐通过雨神卫和风神卫和杨怀仁保持联络,他们俩之间也时常交通两边的情况和变化。

鬼姐贵为公主,大羊如今已经在辽国被封渤海王,如此尊贵地位,生活上自然不用杨怀仁去担心。

杨怀仁担心的是大羊的成长,在辽国那样的环境中,他深怕他受到耶律跋窝台的不断影响,从而变成了另外一个杨怀仁不愿意见到的人。

但鬼姐的消息里说,大羊还是那个大羊,他最敬重的依然是他的父亲,那个梦想天下一统的男人。

杨怀仁自然知道这都是鬼姐的功劳,只是想到他们母女身在远方,他就很难受。

当时事情发生之后,赵煦和朝中大佬们很快就知道了,杨怀仁也没打算隐瞒什么。

奇怪的是,这种事发生后,那些没事编排杨怀仁的人倒是少了,反而觉得可怜杨怀仁的人多了不少。

个中原因,杨怀仁也不是没想过,可越想越糊涂,他还是无法理解那些文官们的逻辑是怎么回事,脑子又是如何长的。

最简单的解释,大概是觉得这件事上杨怀仁吃了辽国的大亏,杨怀仁也杀了不少契丹人,显得他和契丹人有了不共戴天之仇吧。

其实别人怎么想,怎么编排他,他也不会很在意,嘴长在别人身上,他也管不了人家。

只是现在结果是好的,倒是省了他不少力气,这几年他活得轻松愉快,也算是知足了。

原来的大食黑人奴隶哈默德,如今已经是杨家船队的队长,吉婆族长黑山不知如何和这帮黑人相处的很融洽,也派了不少族人加入到船队中来。

大概是大家皮肤都比较黑,相似的外貌决定了内心的亲近吧,两伙人把船队打理的不错,蔗糖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基本已经控制了辽国九成的糖霜市场。

而辽国从五六年前极低的糖霜消费量,在短短五年时间里翻了近百倍,搞得辽国上下视吃甜为美,竟形成了一种流行风气。

鬼姐自然在这件事上出了不少力气,契丹人的体型变化,或许他们自己没有察觉到,但有一次哈默德路过江南来杭州汇报的时候,倒是说了真实的例证。

在他的叙述里,契丹人本来也不是以瘦为美,结果吃甜流行后,体型肥硕象征着尊贵和富裕的风气也渐渐流行起来。

就说那些辽国的契丹人分销商,从五年前的体型到现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杨怀仁心中欣慰,看来他的计划,从某种程度上了来说,是成功了的。

第1714章 七星曜日

大宋表面平静无波,实则暗流涌动,辽国其实也是一样的,逐渐繁荣的背后,是诸多势力在暗中较劲。

萧氏虽然拥立耶律跋窝台为帝,可并不是所有萧氏都是这么想的,连耶律氏皇族内部也不见得就思想一致。

大家的想法其实差不多,耶律洪基当年郁郁寡欢是因为苦无后继之人,耶律跋窝台面临的局面其实也是一样的。

耶律洪基怎么说也还是有个孙子的,尽管这个孙子很不靠谱,但起码也是血缘纯正的契丹人。

可耶律跋窝台就不同了,渤海王耶律孝礼,也就是大羊杨孝礼只不过是耶律跋窝台的外孙,是有一半宋人血统的。

即便耶律跋窝台力排众议封了一个六岁多大的孩子当了渤海王,向众人表明这个孩子就是他的继嗣,可多数人心中是不认同的。

既然不认同,那么也就意味着大家各有打算,现在耶律跋窝台还活着,大家自然不说什么做什么。

但万一耶律跋窝台死了,那就不同了,一个有宋人血统的人继位成为契丹人的国家的皇帝,那些契丹贵族是一定会起来反对的。

这种反对可不是说说那么简单,附带的武力篡权的战争,几乎可以说是必然的。

鬼姐深知这一点,所以也早尽量做准备,暗中强大自己,同时削弱对手。

杨怀仁给他的建议是“攘外必先安内”,鬼姐看完就懂了。

这就要说到辽国内部对契丹人的统治威胁最大的蒙古人和女真人了。

其实早在鬼姐回到辽国的时候,杨怀仁就想到了,为了不给鬼姐将来的计划添麻烦,他也停止了和蒙古人以及女真人在商业上的来往。

没了商业来往,蒙古人自然要困难一些,但也不至于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但对地方更小也更贫瘠的女真人来说,就等于失去了最大的援助了。

不给女真人粮食,他们依靠自己种植的粮食和获取的食物,根本无法在短期内取得种族的快速壮大,人口增长停滞是必然的。

而不给他们铁器以及其他物资,他们便组织不起一支有模有样的军队。

鬼姐更是想到了驱狼逐虎之计,让那些对耶律跋窝台不满的契丹贵族去跟蒙古人和女真人交恶。

蒙古人和女真人受到了更严苛的压迫,自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反抗,而两方摩擦甚至形成不断战斗的局面,消耗的是他们各自的实力。

杨怀仁对鬼姐的才智很欣赏,也很满意,一点就透,真是聪明绝顶。

以前他和蒙古人以及女真人做生意,为的是扶植他们的实力,让他们和契丹人作对,好让大宋渔翁得利。

现在不同了,如果鬼姐将来有机会控制辽国的权力,那么就要打压蒙古人和女真人了。

杨怀仁从经济上断了他们的巨大援助,野蛮的契丹人去打压他们的生存空间,鬼姐还有其他的办法让他们内部不和,让原本他们内部趋于融合的态势减弱,甚至停滞下来。

方法其实很简单,无非是扶一打一,他们内部自然会产生猜忌和矛盾,剩下的事,不用任何人出手,他们自己就会反目成仇。

这方面杨怀仁能做的其实也不多,不过他相信鬼姐为了大羊,会给他打扫干净所有人生路途上的拦路石。

到后来杨怀仁才渐渐明白,当了父母的人,为了自己的孩子,是可以做出一切无法想象的事情的,就比如他和鬼姐,这都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本性和本能。

只是有一件事很奇怪,杨怀仁有了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之后,就没有再有另外的孩子了。

杨怀仁自觉身体很棒,可就是没又让老婆再怀孕,也不是没请过郎中,郎中们都说杨怀仁身体健壮,并无任何疾病。

后来一个算命的老家伙说了一句话,唬的杨怀仁想揍他一顿都下不去手。

老家伙说,杨怀仁这是七星耀日的命格,一辈子就只能有七个孩子,而且,他说其中一个孩子并不是杨怀仁亲生。

杨怀仁当时就愣住了,一个从来没去过京城的老道士能算出这种事,看来应该不是知道什么内情。

但凭空都能算出来,想想这个老家伙又有点可怕。

或许杨怀仁可以暗中派人杀了他,以防事情外泄,但又总是觉得这个老家伙似乎将来还有用处,于是给了他好大一笔钱,让他留下来。

还单独送了他个院子让他住下来,还有仆子丫鬟伺候着,让他在西湖边享享清福。

老家伙也倒识抬举,真的住了下来,也几乎不出门,似乎也是算到了那个不是杨怀仁亲生的孩子是什么命数了,所以知道自己说了某些话之后,离开太远就容易丢了性命。

算卦批命这种事,杨怀仁以前就当是封建迷信瞎扯淡。

不过有些时候,他也觉得是因为他用他所知的知识体系实在解释不通,才强行给人家扣了个大帽子而已。

不是所有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事情就要打到封建迷信的那一堆里的,古人不理解的科技有很多,也是当做神灵或者神迹一样的看待的。

未来的人看现在的人,一样是当做古人来看待,而且是科学水平落后,似乎啥也不懂的见识短浅的古人来看待。

既然如此,那么杨怀仁对于他无法理解的事情,也用这种方式来思考,也就渐渐释怀了。

他是个现代人,不论他有没有穿越到大宋,现代的几百年之后,他照样会成为古人。

关于七星曜日的说法,杨怀人不得不去想那个被七星照耀的“日”究竟是谁,难道是他自己?

这想法并没有让杨怀仁沾沾自喜,而是觉得有点可怕。

原本的历史已经渐渐偏离的原来的轨道了,难道新的历史里,他会成为那个照耀万物的太阳?

这让他很难接受。

他做的一切,虽然不能说一点儿也没为了他自己考虑,但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他这个人骨子里就是小老百姓的心态,赚足够的钱,多娶几个美女当老婆,过上没羞没臊无忧无虑的逍遥日子,他就心满意足了。

对于超出这个范畴的东西,他从来不愿意,也从来没奢求过……

第1715章 兄终哪弟及?

有一件事是杨怀仁时常想起来便感觉担忧的。

现在已经是元符二年秋天了,元符三年的大年初一,原本历史里赵煦就死于某种让人难以启齿的疾病。

大年初一死了的皇帝,历史上好像也就这么一位,赵煦也变成了那个无子继位的宋哲宗。

十天之后,他年仅十八岁的弟弟赵佶便登基为帝,成了那个历史上更加有名的亡国昏君宋徽宗。

杨怀仁其实也不确定现在是不是还会这么发展下去,但风神卫从东京城带回来的消息里,赵煦的身体是真的一天不如一天了。

一个只有二十三岁的青年,本来应该是大好的年华,可不知怎么搞的,就把身体搞成那副熊样,杨怀仁心中服气,也感到很难理解。

史书上的说法很简单,赵煦在元符二年得子,是刘清菁生的,但宫中的权谋争斗是如何就没人说得清楚了。

这个孩子也没活了几个月就夭折了,是自然死亡还是有其他原因,现在已经无籍可考了。

但杨怀仁觉得,朝堂上都斗的那么厉害了,后宫里的阴谋斗争,说不定会激烈肮脏成什么样子。

前边朝堂上斗的乌烟瘴气,指望和朝堂联系紧密的后宫一片清明,这简直就是不可能的。

古代婴儿存活率是不算很高,而宫中出生的孩子,那存活率就更是低的可怜,不用说大家也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刘清菁虽然是所谓的“元符皇后”,可后宫里厉害的人物那可多了去了,还有两位太后在,刘皇后再有本事再有心计,恐怕也难以达到高太后那般只手遮天。

连高太后都没能保住自己,更别说一个民间出身的刘清菁了,当皇后的人又特别招人妒忌,当初刘清菁设计害了孟皇后的儿子,现在又有旁的女人设计害了她的儿子,这似乎就是一个轮回。

宫里嘛,这种轮回太多了,善恶有报,也是天命难违的事情。

而可怜的赵煦在这个儿子夭折之后,身子骨便忽然间不行了。

宋史说哲宗“积郁寡欢滑精而死”,听起来嘛,一个皇帝因为滑精这种事而去世似乎有点丢人又有些可笑。

但杨怀仁琢磨了一下,这里边有问题啊,一个男人既然因为自己的孩子夭折而积郁寡欢了,那他又如何会因为纵欲无度导致的滑精而死呢?

难不成是因为死了孩子太过郁闷,然后又多找了几个美女纵欲来悼念吗?这道理说不通啊。

男人伤心郁闷,他可以喝酒,他可以打架,或者有各种各样其他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郁闷,但找美女用那种方式发泄……唉,除非这个男人精神分裂了。

这史书嘛,也是矛盾的可笑,大概是元朝编辑宋史的时候,脱脱和阿鲁图两位元朝宰相故意用这种事来嘲弄宋朝皇帝的吧。

过程重要还是结果重要,杨怀仁都觉得不打紧,这是难以改变的事情,还是这个逻辑上说不通,让杨怀仁很是费解。

只是他身在江南,也无法近距离的去感受这个过程,只能自己胡思乱想。

至于后来兄终弟及,也是差点爆发出一场政变,这个就不详细去说了,赵佶最终还是登上了大宋的最高王座。

但是问题又来了,赵佶这小子,在杨怀仁心里,做朋友,这小子很仗义,当个艺术家,这小子可以说是很有才华,但当皇帝嘛,这小子从小就不是那块料。

赵佶简直好色的有点过分了,历史上能在皇宫的城墙根地下挖地洞,然后半夜三更偷偷溜出去和小情人小聚的皇帝,也找不出谁来了。

喜欢奇形怪状的石头搞得全国百姓都给他运花石纲的,这小子虽然不是第一个,但却是最过分的。

因为写字画画、蹴鞠捶丸出类拔萃就大肆提拔起来的官员,如果能把一个国家治理好了,那才是真见了鬼了。

杨怀仁一想到这里就开始头疼,要是赵佶真继位成了原本历史里的那个徽宗皇帝,杨怀仁怕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功夫。

所以即便赵佶平时对杨怀仁很好,甚至像一个兄长一样尊敬,杨怀仁也决定到时候不论如何也要阻止他成为皇帝。

但问题还是没有结束,如果赵佶不继位,那么赵煦剩下的几个还在世的弟兄们,好像也不是什么好货色。

赵煦虽然算不上什么明君,但在用人等方面,还是没有很离谱地,章惇等人虽然喜欢争斗,但在治国方面还是有些本事,就更不用说赵煦重用杨怀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