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呼啦圈大神
见到杨母和众人这样的架势,殿前司的侍卫们也是心中有些不忍,可惜又没法违抗高太后的旨意,只得硬着头皮前来驱赶。
杨母见来了大内侍卫,已经猜到了朝堂的议论是个什么样的结果,那些人一定是要抓了杨怀仁交给西夏人了。
士子们往日里高傲惯了,被侍卫们这么粗暴的驱赶,他们先群情激奋了起来,大声叫嚷着一些圣人之言,和侍卫们抢夺者他们中的长戟,竟拥挤着对峙了起来。
士人们人数虽多,可他们毕竟都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弱书生,那里是从禁军里精选出来的殿前司侍卫们的对手,在这种对峙很快便落了下风,被侍卫们拥挤着逐步的后退。
跟来的林冲见状,怕跪在地上的杨母万一被拥挤的人群推到,混乱之中在遭到踩踏,忙冲上前去,护在了杨母身边。
“杨妈妈,不如先退后躲一躲,这里太危险,容易被他们撞伤。”
杨母看着林冲焦急的样子,报以一个温暖的微笑,然后扶着他的手臂艰难的站了起来,她的腿已经酸麻难忍,即便站起身来,可也走不了路了。
林冲忙伏下身去,把杨母的手放在自己的肩膀上作为支撑,然后伸出收取帮杨母按摩小腿和膝关节。
杨母示意杨福和杨禄两个过来替一下林冲扶住她,又对林冲表示了感谢,“你是个好孩子,吾儿没有白结交你们这些朋友,老身代仁儿谢过了。”
林冲自幼丧母,是被父亲拉扯大的,此时慈祥的杨母在他眼里就跟他的母亲一样,他从她身上感受到了母亲一般的慈爱。
殿前司的校尉也顾及杨母这位诰命夫人的感受,没有强行驱赶她,而是十分客气的请她散去回家,上命难为,他们也很难做。
杨母也很和蔼的向这位年轻的校尉表示了感谢,这时双腿已经渐渐有了些知觉,便松开了扶住杨福和杨禄的双手,转身准备离去。
这让林冲和那位殿前司的校尉也长出了一口气,对峙始终没有演变成冲突,这件事就算可以平静的过去了。
可不料杨母走到她命人抬来的那副棺材旁边,突然仰天长啸,“儿啊,别怕,娘先去黄泉路上等你!”
就在众人为杨家即将败落还在感叹之时,杨母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侧身,猛地拿脑袋撞向了那副棺材!
……
与此同时,东京城万胜门外,一名头戴红缨兜鍪,身背红色传令短旗的边军斥候飞驰而来,万胜门守卫见他背上红旗,心中大惊,立即呵斥进出入城门的百姓靠边站立,让开道路。
边军斥候已经奔驰了两三个时辰,胯下驿马已经一身粗汗,早有精疲力尽之状,可斥候却仍旧用力抽打着驿马,生怕这道加急的军报送迟了。
梁门外大街上的行人见一名边军模样的将士疾驰而来,心中也是惊异的说不出话来,只得闪身躲避,无意之间好几人都撞翻了沿街摆摊的摊贩们,街市上也出现了短暂的混乱。
人们议论纷纷,难道是西边又打起来了?难道跟这几日城内议论纷纷的杨怀仁之事有关系?
马上的斥候虽然是一脸的急切,却也隐隐露出了些喜悦之情,有心之人看在眼里,便猜到了事情的大概,西边不但打起来了,而且宋军获得了胜利!
斥候很快穿过了内城的梁门,马不停蹄奔至了大内宫苑的宣德门前。
正在驱赶请愿士人的殿前司侍卫见了这名斥候无不大惊失色,忙为他挤出了一条通道,让他不必减速,便直接穿过了人群,直奔玄德门而去。
殿前司的校尉赶忙回身跟着马屁股后边往宫内跑,边跑边挥舞着手臂,示意值守宫门的侍卫赶紧打开城门。
玄德门的门袛侯见这斥候穿着打扮和背后的红旗,也不敢怠慢,直接大开宫门,让他乘马奔入了宫门。
后边的大庆门等层层宫门也同样不敢阻拦,一路打开宫门,让这名斥候策马直奔大庆殿。
大庆殿上刚刚散朝,文武百官正从殿内鱼贯而出,可他们刚走出大殿,远远的看见一个骑马的军士竟然在宫内策马奔驰,刚在心理暗道成何体统,忽然发现这名乘马的军士并非是宫内的大内侍卫或者是城外的禁军,而是一名边军传令或传递消息的斥候!
众官员大叫不好,难不成环州已经失了,庆州告急?
很快斥候便奔至大庆殿石阶之下,不等他从马背上跳下来,胯下驿马已经跑脱了力,刚一停下脚步,便瘫倒了下去。
斥候也跟着摔了下来,站岗的侍卫赶忙上前扶住了他,那斥候也已经喘得上气不接下气,嘴里却大喊着,“环,环,环州大,大,大捷!呼呼……环州大捷!”
喊罢这斥候竟也体力不支,瘫倒了下去。
走在最前边的几个武官,听了这样的消息最是兴奋异常,紧跨了几步冲上前来,见传令的斥候已经晕厥了过去,忙喊道,“来人,给他打些水来!”
一个大内侍卫立即转身,来不及去供侍卫们休憩的值守房里取水,见殿前并排着的一行盛装雨水的大铜缸都装满了水,便摘下自己的兜鍪,舀了一兜鍪的水急匆匆又跑了回来。
那位将军接过盛了水的兜鍪过来,自己先大饮了一口,然后喷在斥候的脸上,见他幽幽转醒过来,才把兜鍪里的水缓缓地倒到了他的嘴里。
将军喂得还是急了些,那斥候贪婪地喝了几口,被呛了一下,猛地咳嗽了起来。
将军扔了手里的兜鍪,拉着斥候的肩膀把他拽了起来,等着眼睛大声问道,“方才你结结巴巴说的什么,你再仔细说一遍!”
第493章 捷报(下)
“方才你结结巴巴说的什么,你再仔细说一遍!”
斥候这才睁开眼看清楚面前的人是位将军,他赶忙理顺了自己的呼吸,这才露出兴奋的笑脸来,大声又喊了一次。
“捷报!环州大捷!环州通远军大胜夏军!环州通远军在杨侯爷,童贯童监军和杨世虎杨指挥的带领下,以三千守军大胜西夏静塞军两万夏军精锐,斩敌六千余,俘逾万人,其余残余夏军尽皆逃离了环州!”
“啥?斩敌六千,俘获万余?你小子跑糊涂了吧?!”
众官员听了这条捷报一开始也是心中大喜,可喜悦之余,又觉得哪里不对,待听送来捷报的边军斥候说清楚之后,便明白这条军报哪里不对了。
大宋边军向来有虚报战果的陋习,杀了四五个夏军,就谎报说杀敌百余,俘获个二三十个的夏军,就敢说俘获三百。
反正那地方天高皇帝远的,官家不可能把手伸到那么远的地方,享受惯了的高官们也不会真的去那种困苦之地实地验证,向来都知道边军的将领或者那些监军们喜欢把功劳夸大最少十倍说。
而朝廷这边呢,也不会真跟这些边军的官员斤斤计较,人家在西北受苦受累,多邀些功劳也可以理解,朝廷也不缺那点赏钱,至于什么虚头巴脑的勋职,那就更多了,多赐封几个人,也无关大局。
还有一点,自古以来的当权者,都喜欢夸大自己的功劳,手底下的将士们能多立些战功,仿佛他们脸上也有光,连什么千古圣君都百倍的夸自己的功劳了,现在边军将士们才夸大十倍,不算多。
可问题是通远军的捷报也太夸张了,三千人打两万人,胜利了不说,还斩敌六千,俘虏了一万多,就算真实情况按缩水十倍算,那也是杀敌六百,俘虏千余了。
这样的功劳,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因为宋夏这些年打了这么多仗,也没怎么出现很大的胜利,这样的战果已经算是很突出的表现了。
可问题就出在这里,静塞军出动了两万精锐进逼环州,这是许多其他边地州县的斥候回报回来的消息,看来此事不假的。
通远军三千将士,应对夏军两万精锐,就算是报城坚守,也不可能取胜,至于斩敌和俘获这样的事情,那就更说不通了。
所以在场的文武百官,很多人开始琢磨着,这或许是杨怀仁这家伙没有经验,所以才胡吹的过了头,要么是环州已经失陷了,这个来报捷报的斥候,是个探子,这一切都是西夏人的计策。
不管怎么样,反正他们是不信的,包括枢密院的几位大佬看来,这捷报最少有七分是不可信的。
送信的斥候见众官员似乎面露疑色,不太相信他的话,立即扯开抓着他肩膀的那位将军的双手,挺直了身子大声说道,“小底就算胆子再大,也不敢拿八百里加急的红旗令军报来消遣众位大人!
小底所说的捷报,字字是真,句句不假。这一战小底是亲自参加了的!
清平关上,我们通远军的兄弟们浴血杀敌,誓死不退,以两千人顽强守住了城墙不失,没让进攻的夏军一人踏入清平关一步!
就这一战,杀得那叫天昏地暗,从天明杀到日落,兄弟们可是以血肉之躯挡住了夏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斩敌三千余,我们也死伤了千余将士。”
众人见这传令的边军斥候言之凿凿不容他人怀疑,心中似乎又对他所说之事多信了二三分。
而在场的武官则对通远军将士们不畏生死,英勇杀敌之事大加赞赏,心中也感叹要是自己能在场多好,甚至有了些跃跃欲试的念头。
那个将军听得认真,也忽然来了兴致,重重地拍了他肩膀一下兴奋地说道,“好小子,你们通远军还真不赖啊!对了,你干嘛停下来啊,继续说啊,不识说通远军弃了通远县城外五官十一寨吗?”
那斥候接着说道,“对,清平关后来是弃了,不过不是我们通远军的兄弟们怕了夏军,而是因为他们制造了巨大的投石车,清平关注定无法防御,才战略性的撤退。
不过杨侯爷并不是就要这么撤回了通远县城,而把城外五关十一寨白白让给了夏军,而是出了一条‘留灶示好’之计,骗夏军入关。”
“啥?啥计?”
那个将军听得一头雾水,皱着眉头问道,“别以为老子书读的少,那些兵书老子可是都熟读过的,什么《孙子》《吴子》《尉缭子》,还有《司马法》《太白阴经》《虎铃经》,只听说过孙膑减灶示弱之计和诸葛亮添灶示强之计,这里边哪有什么‘留灶示好’之计?
你小子少诳老子,当老子是啥都不懂的三岁小童吗?!”
斥候跑了这么远,本就身体虚脱,被他一巴掌拍得连骨头都差点快散了架,这才赶忙把杨怀仁故意给夏军留了好几十口大锅的鲜美牛羊肉的事情说了出来。
不过他也不清楚杨怀仁怎么做到的,只说是杨侯爷用了一种奇特的毒药,放在肉汤大锅里无色无味,夏军闻着杨侯爷制作的美味实在受不了,这才全部中了杨侯爷下的毒。
可这种毒当时吃了不会立即发作,而是算好了两天之后才会毒发,而两天之后,正好夏军大举进攻通远县城,正攻着城,夏军便大面积毒发了。
而宋军这边早在杨侯爷安排下做好了准备,等夏军毒发,便冲出了城去,一路追着因为毒发而毫无还手之力的夏军砍杀。
所以说整个战役中,总共斩敌六千余人,还俘虏了一万余人就不足为奇了。只可惜静塞军大将军野利图里最后没有抓到,被他逃回了西夏。
最后他才斩钉截铁的说道,“那六千余具夏军的尸首,他们打败逃走的时候都没有来得及带走,还留在环州城外。
还有那一万多被俘虏的夏军,都被通远军收了他们兵器和衣甲看押在洪德关的军营里,不信诸位大人可以去看!”
第494章 朝令夕改
送来军报的斥候把整个过程大致说了出来,这下文武百官都放下了心中的怀疑,原来环州真的取得了大捷,而且人家没有半点虚报功绩。
众官员心中无不为环州取得这样的大胜利感到骄傲,连那些一直主张交出杨怀仁的主和一派也感到了发自内心的骄傲。
宋军取得了这么大的胜利,自然是一件举国振奋的事情,这个时代的文官,有一种让人不好理解的认知,他们丝毫不认为他们先前的主张有什么不妥之处,并不是他们脸皮厚。
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如果牺牲了杨怀仁,能保住西北边地的和平平稳,那么就算是杨怀仁在他们面前,他们也愿意这么说,而杨怀仁也应该主动承担这样的牺牲。
圣人之书中明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还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他们眼里,杨怀仁有机会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那还是天降大任的好运气。
当然,牺牲这种事,放在别人身上,看上去都是应该的,如果是放在自己身上,这帮人不知道还会不会这么认为。
不知道说他们迂腐好,还是说他们自私好。
既然把夏军打跑了,那危机也就自然不再存在了,这一战的胜利或许只是一个点,看上去对宋夏之间的实力对比也不会有什么大的改变。
但是明白人自然明白,从局面上讲,这样的一场几十年不遇的大胜,完全可以极大的鼓舞所有大宋边军,甚至是大宋百姓的士气。
而西夏呢,吃了这个败仗,损失惨重不说,夏军的士气和信心也会受到难以估量的影响,此消彼长之下,大宋一方便有了扭转局势的势头。
范纯仁和吕大防两位宰相,同时他们又是枢密院的长官,在仔细推敲了一下这场胜利的大致过程之后,觉得这条捷报并非虚报或者夸大,自然也兴奋了起来。
他们立即转身跑回了大庆殿,去追上了太皇太后和官家,想他们二人禀报这一条天大的喜讯。
高太后也赵煦在听到这条消息的时候,表情可就不一样了。
赵煦喜形于色,提起仪服的裙裾便冲向了前殿,他希望从送来捷报的斥候嘴里,详细的知道在环州发生的一切。
而高太后则是怔住了。她心里自然也是为这场大胜高兴的,只是她刚刚下了的旨意,似乎要立即收回了。
作为一个当权者,朝令夕改的事情,本就不多见,因为怕百姓们知道了之后笑话。
可旨意是当着文武百官说的,朝堂上好几百人都知道的事,想瞒住不让宫外的人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文人们就喜欢拿这种事说事,甚至作个诗啥的出去传唱也很常见。
高太后丢了脸,心中又气又恨,恨这个斥候为什么不早来半刻的工夫。
杨怀仁现在不但不是罪臣,而且成了功臣,还是个将来几年里从朝堂到百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功臣。
她身边本来就缺这么一个人来辅佐自己,帮助自己积累威望,可如此一来,不知道杨怀仁知道了她执意要牺牲他的旨意,会怎么想。
不过高太后也不是个蠢人,既然收回了前一道旨意,那么她完全可以再下一道新的旨意,来弥补上一道旨意的错误。
杨怀仁的留灶示好之计,高太后其实也没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好像这场大胜,跟这个计谋关系重大。
既然如此,那就先赵煦一步,对杨怀仁以及通远军司的上上下下大肆赏赐,或许可以挽回不少人心。
所以一道赏赐杨怀仁以及通远军上下将领以及众将士的旨意又下达了出去。
对于杨怀仁来说,他现在是个大红人,是高太后必须拉拢的,而要拉拢他,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官进爵。
上一篇:重生飞扬年代,从中医开始
下一篇:星际战争领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