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614章

作者:随轻风去

所以就顺着王廷相的话,继续往下说:“便宜行事之权往往应用在军务上,针对的是武官!

方才我也说了,东南情况与边镇不同,还有很多例子可以举出。

假如屠总宪家族里,有不肖族人与海贼勾结,借家族的功名为护身符,我该如何处理?有谁听说过对衣冠士族便宜行事的?”

屠侨:“……”

你秦德威会不会说话,有这样假设举例的吗?这与诽谤有什么区别?

其他人也很无语,感受到了秦德威对屠侨那深深的恶意,真不知道秦德威到底是想搞什么。

有一种比较圆滑的做官思路就是,去哪个地方之前,先和当地的排面人物处好关系,然后做事往往能事半功倍。

但秦德威人还没去浙江,就对浙党大佬直接骑脸,还想不想在浙江尤其是宁波沿海顺利开展工作了?

而且其他人也都很奇怪,有个在心里萦绕了很久的疑问,秦中堂似乎一直就看不上屠侨,也不知到底为什么。

当初屠侨入朝时,与其说是被严阁老拉拢过去,还不如说是被秦中堂推过去的。

被秦中堂莫名嫌弃得屠侨,其实并没得选,只能与严嵩结盟。

在秦中堂身上,外人理解不了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不差这一件,所以众人想了想后就放在一边了,没有人闲的蛋疼去深究。

只有秦德威自己清楚,在原本历史上,屠侨当左都御史的时候,对待海上走私问题比较严厉那些浙江巡抚,基本都会被屠侨利用职权打击报复并大举攻讦。

最后结果也都看到了,海事败坏,倭寇大兴。

其中的利益关联不言而喻,秦德威作为穿越者,又怎么能看得上屠侨这样的人?

对于屠侨,秦德威真不想过多纠缠,尖酸的嘲弄说:“看屠总宪这个反应,似乎很害怕朝廷赐予我尚方剑?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屠总宪还是尽量回避吧,最好少说几句!”

屠侨也不与秦德威辩论,直接转向严嵩,问道:“严阁老你觉得合适吗?”

严嵩看了几眼秦德威,慢吞吞的说:“非常之时,赐尚方剑未尝不可。王大司马说的好,就从秦德威始!”

屠侨:“……”

严阁老是不是老糊涂了?谁才是你的政治盟友?到底有没有搞错?

别说屠侨,所有人都很惊奇,严阁老今天不怎么说话也就罢了,居然对秦德威没有任何反对。

赐予尚方剑这样的事情,竟然直接就赞同了,甚至都没有照顾盟友情绪的意思。

只有不多的几个人,能隐隐然猜测出严阁老的心思。大概在严阁老内心深处,秦德威用尚方剑大开杀戒才好呢。

连严阁老都这样表态了,那别人就更没有反对的情绪了。

第八百四十一章 公开透明

在这场讨论平定倭乱方略的朝议上,秦德威提出的一年准备、来年围剿的方针最终得到了认可。

一方面是因为秦中堂本身势力大,支持者力度大;另一方面则是朝臣对秦中堂办事能力认可度较高。

毕竟这么多年下来,秦中堂除了争权夺利不干人事之外也没少干人事,别人也都看在眼里,无论敌我也都承认秦中堂能办事。

此外,以左都御史屠侨、詹事张邦奇为首的浙党大臣,没有想让秦德威拿着尚方剑去浙江的,但最后也是反对无效的结果。

连严嵩都不反对了,依从于严嵩的政治盟友又能掀起多大浪花?

这里面的微妙之处在于,严嵩可能有放纵秦德威在浙江用尚方剑的心理,所以这次就没有尊重浙党大臣的意志。

而浙党大臣虽然这次被严嵩卖了一次,却又无法背弃严嵩,因为他们没得选。

在被秦德威所嫌弃的情况下,浙党这些大臣就别无选择,只能继续依附严嵩,不然就会面临被秦德威和严嵩双重打压的局面。

反过来说,严嵩也正是把握住了浙党大臣的这层心理,所以才敢把浙党大臣的利益当“牺牲品”,他知道这帮人跑不了。

如果谁以为浙党现在生了背叛严嵩之心,也不太可能,大家都是成熟的政客了,不会这么幼稚的。

即便被卖了,仍然还要笑着去面对,这才是政治附属者的常态,不是每个人都像秦德威一样逆天。

随后还是老规矩,辅政大臣们前往慈庆宫,向张太后奏报朝议结果。

张太后面无表情的听完了奏报,却仿佛陷入了走神,坐在宝座上一言不发。

当摄政的日子不像想象的那样美好,虽然不会再被虐待,吃糠咽菜坐草席的日子都过去了,但还是什么也做不了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初那些给自己吃糠咽菜的太监和宫女,到目前为止,一个都没杀掉!

作为一个名义上摄政的太后,这点要求很过分吗?但似乎所有人都在阻止自己!

还有自己亲兄长张延龄,直到如今还是顶着从谋财到害命,再到阴图不轨的罪名,以候斩名义在天牢里继续被关着。

自己提过几次,全都被朝臣搪塞过去,没人当回事!没人认为摄政太后的兄长不该被这样对待!

朝政更不用说了,无论是姓严的还是姓秦的,似乎都是做好决定就来告知一声的态度。名为奏请,实为通报!

再回想起来,张太后感觉自己就当了两天的摄政。

即嘉靖皇帝昏迷的第一天和第二天,群臣对自己还算恭敬,让自己产生了梦回二十年前的错觉。

再然后就感觉,自己这摄政太后啥也不是了,群臣对自己基本上就只剩下敷衍了,连宫务权力都被迫交给了方皇后。

以张太后的政治智商,委实想不明白这种“前恭后倨”到底是为什么。

像严嵩这样的人来说,支持张太后摄政,只是为了防止方皇后摄政后与秦德威勾结。

只要张太后上了台就行了,再然后就没什么用了。所以严阁老怕的不是张太后上台,而是害怕张太后不愿意上台。

所以头两天才会拿出恭敬样子,哄着张太后摄政占位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秦中堂的出发点虽然与严阁老不同,但目的却差不多,都是哄完张太后上台完事。

之后要不要维持住恭敬,那就要看张太后有多大本事了,没什么本事也没势力,就别想从朝臣这里得到尊敬待遇。

还有就是张太后先前对秦德威出尔反尔,既暴露智商又坏了信用,朝臣对张太后自然就没有什么投靠之心。

再有一点,大臣疏远和敷衍张太后,也是防着嘉靖皇帝突然再次醒来。

万一哪天皇帝又醒了,不至于因为和张太后关系太好而遭受清算。

但张太后当局者迷,想不明白其中的套路,只以为所有人都辜负了她。

今天秦德威居然过来索要尚方剑,要是嘉靖皇帝醒着,秦德威敢这样?分明就是看不起她这个摄政太后!

所以听完了辅政大臣们的奏请后,张太后就开口道:“尚方剑需要皇上亲赐,哀家未敢擅自代替,此事还是作罢了。”

秦德威诧异的抬起了头,没想到居然在这个环节上出了点幺蛾子。

群臣朝议的结果基本就算是决议,只是到你张太后这里走个形式而已,你老人家点头同意就完事了,哪来的如此多问题?

如果皇上能亲历亲为,还要你这个摄政太后做什么,不就是让你老人家假装代替一下皇权吗?

前几天还好端端的,当了一个合格的工具人,今天怎么开始别扭了?大家辛辛苦苦的从文华殿走到慈庆宫,这容易吗?

秦德威一边碎碎念,一边奏道:“再请太后老娘娘三思!”

张太后回应说:“哀家三思过了,如果秦先生以为不妥,就另请高明吧!”

秦德威很无语,政治这东西讲究的就是一个利益交换。你张太后可以不同意,然后再提出交换条件,这都是能够理解的。

但像现在这样,一点交换余地都不留,直接堵死了别人的话,简直就是不讲理啊!

秦德威又继续说:“尚方剑干系重大,臣不日即将启程前往东南,时间耽误不得,还请娘娘根据朝议,早日赐下尚方剑!”

“有没有尚方剑,又不阻碍你启程。”张太后说。

别人都没说话,反正这是秦德威的事儿,乐得在旁边看个热闹。

眼瞅着秦中堂在不讲理的张太后面前吃点小瘪,还是挺带感的。

其实如果换成其他常规事情,甭管太后同意不同意,大臣们该去办就办了,回头再找理由圆回来就是。

但尚方剑这样与皇权密切相关的东西,如果没有合法授权,根本不可能拿到,也没人敢擅自拿。

秦德威很无奈,直接就说:“在下听闻宫中有对太后不敬者,依然逍遥法外,若能让宵小伏法,能否换得娘娘信任?”

据他所知,张太后目前有两大心病,第一个就是张延龄还在天牢里,第二个就是那些虐待过自己宫女太监得不到该有的惩治,面子上实在过不去。

所以秦中堂就针对这些心病主动提出交换条件,以换取张太后松口。

第一个张延龄问题牵涉太大,秦德威懒得去,而第二个相对简单些。

其他辅政大臣无语,你秦德威还能再直白一些么?讲究的就是表露含蓄,哪有这样赤裸裸、简单粗暴提议利益交换的?

“可以,哀家就等消息了!”张太后点头道,大臣里终于有个上道的人了。

其余众人再次无语,明明是最高层的政治问题,却演出了村夫村妇讨价还价的感觉。

就是不知道秦德威会怎么办事,那些太监宫女都是宫里的,秦德威又能怎么把手伸进宫里?

张太后的政治信誉基本已经破产,你秦德威又不是不知道,为什么还敢如此相信张太后?

从慈庆宫里出来,众目睽睽下的秦德威就大模大样离开东华门,前往夷务衙门视事。

这次去东南当钦差,身边少不得精通夷务的人协助共工作。所以秦中堂打算从夷务衙门里抽调一些人员,来充实钦差行辕。

当然出了东安门路过东厂的时候,秦中堂似乎很偶然的拐进了东厂。

秦中堂这样的明星人物,一举一动都有人关注到。在世人的印象里,似乎这是秦中堂第一次大摇大摆的公然走进东厂。

东厂提督秦太监也很诧异,表面礼数周到的将秦德威请了进来,公开在大堂上关公像下面喝茶。

秦德威问道:“你与南方那些织造太监们熟不熟?”

秦太监很谨慎的答道:“都是给皇上效力,谈不上熟不熟的。”

秦德威就答道:“那你们以后就可以熟悉了!我去东南做钦差,整顿的就是海上问题。

如果织造局有什么多余的绫罗绸缎,不妨卖给外夷!那些人会高价收购的!”

秦德威潜台词说的很明白,帮你们织造局发点财,然后这份人情都算在你秦太监的头上,织造局太监们都会感激你秦太监。

秦太监猝不及防的,差点接不住话,这些事是好事,但不适合公开讨论啊!

随后又听到秦德威说:“我的条件也很简单,把那些得罪过张太后的太监,处死几个!”

秦太监无语,不是他不愿意,但这种事难道不应该是暗箱操作,密室密谋吗?

你秦德威这样大庭广众、光天化日之下,公然谈论利益交换,这样好吗?

秦太监又询问道:“要不要换个地方再说话?”

秦德威便答道:“不必了,要得就是一切公开透明!让所有人都知道,我让你办事,是拿出了巨大利益交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