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小学生 第256章

作者:随轻风去

考生试卷根据本经,送到相应的同考官房中。

从分房数目大致也可以看出,每经的考生数量多少,春秋经和礼经只有一房,所以也被称为“孤经”。

来自河南开封府襄城县的儒学教谕王永寿,这次有幸被选拔充当南直隶乡试的同考官,负责春秋经房。

王教谕这样一个底层县学教官,能被选拔充当天下第一乡试的同考官,是非常难得的人生经历。

也就现在还有这种事,再过几十年,南直隶乡试同考官都要知县、推官来担任了。

这科春秋经士子一共一百八十人,王教谕认真看过这一百八十份试卷,从中选取了自己认为最优秀的十份为正卷,又选了十份为备卷。

之后王教谕按照程序,将二十份试卷呈送给主考官张潮张学士。

张学士拿到春秋经房的试卷后,大致翻看了一遍。

呈现主考官面前的试卷,没有名字只有编号,而且还是用朱笔誊抄过的朱卷,看不出答卷人的原本笔迹。

张学士看来看去,最后只留下了五份。又将其他试卷退给王教谕,吩咐说:“再选备卷来。”

王教谕兢兢业业的重新检阅了剩余的一百六十份试卷,又选出了他认为优秀的十份试卷,再次呈送给主考官。

张学士看完后,摇摇头,亲自来到春秋经房,对王教谕道:“本官亲自搜卷!”

大明考试中有一个搜卷的制度,如果主考官认为同考官呈上来的试卷都不合格,有权亲自搜阅本房剩余所有试卷。

但主考官这样做的坏处,就是容易惹上嫌疑,而且也是打同考官的脸。

王教谕气得脸色涨红,主考官跑到自己房中搜卷,那就是说自己水平不行、有眼无珠,选不出真正合格试卷?

但对方是读书人顶端的翰林学士,自己只是一个监生出身的县学教谕,进士都不是。

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的,拿什么去抵抗翰林学士?

张学士没在意卑微教谕的心情,又把剩下的一百多试卷搜检了一遍。

翻过几十份后,他终于找出了自己想要的试卷。这份试卷上答第一道论语题时,有几句是自己讲过的原话。

真踏马的费劲,老眼昏花的张学士不禁暗骂一句。要不是看在徐妙璇这两年殷勤帮衬老夫妻的份上,谁管这混账死活!

幸亏这混账攻读的是冷门春秋经,只有一房,人数也少,试卷相对好找。

要是诗经易经这种两房三房的,几百人到上千人的规模,早不管了!没兴趣去大海捞针!

又瞥见气恼的王教谕,张学士便叹道:“岂可以一己之避嫌,忽人才之进取啊!此人必乃天下士也!”

王教谕无语,你是翰林,你说是啥就是啥呗!

转眼间就是八月底,到了嘉靖十三年南直隶甲午科乡试放榜日。

吴承恩来喊秦德威一起去看榜,秦德威走出家门,感受到了秋风凉意,随口吟了一句:“萧瑟秋风今又是……”

“就一句?你怎得不继续?”吴承恩很奇怪的问。

秦德威答道:“算了算了,下句容易被和谐,这日子不要自找麻烦了。”

吴承恩叹道:“竟然连你都这么紧张了。”

秦德威回应说:“你不知道我付出了多少代价!”

吴承恩无语,谁没付出代价?看你就临阵磨枪了几天,付出还能比别人多?

秦德威只能暗暗感慨,别人都不懂他的付出啊。

为了一个清白名声,只豪赌张学士会有默契的主动照顾自己,不知放弃了多少其他作弊机会!

负责供应贡院的差役,不都是县衙的人吗?

还有,考场上还会派出官军一对一监视考生答题,这也是可以运作的!

通过徐指挥找找关系,可以让徐老三来监视自己答题啊!

但做这些事都要去找人的,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传出来后多少会影响自己名声。

前文介绍过,新出的乡试榜将会放置于彩亭中,从贡院抬到应天府府衙,张贴于府衙大门的照壁上。

跟三年前一样,在全南京城的核心地带,三山街与大中街的交汇处,附近的茶铺和酒楼都已经坐满了人。

秦德威与吴承恩不慌不忙的走进三山街太白楼,少东家高长江早就占住了最好地方,一起在二楼临窗坐下。

这里还是跟三年前一样,明明坐着几十号士子,但气氛压抑而安静。

秦德威瞧着高长江又是鼻青脸肿的,很奇怪的问:“你怎得又挨打了?”

高长江没好气的说:“还是怪你!”

秦德威拍案道:“你不要每次挨打都怪到我头上!”

高长江控诉说:“听说你才十六岁就准备当父亲,我爹就觉得我太不争气,只道我在外面浪荡玩乐,家里连个一儿半女都没有,就打了我一顿!”

秦德威摇摇头,“今天不想说相声,不然我下一句话就能激怒你!”

忽然窗外锣鼓喧天,无数凑热闹的百姓簇拥着彩亭,浩浩荡荡向府衙而去了。

顿时整个酒楼里,都没人有心思说话了,静静的等待报信。

中了举人就相当于拥有了官身待遇,今后是继续当凡人,还是位列仙班,就看这张榜了。

秦德威安排了好几个衙门差役帮忙看榜,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别人速度更快。

不多时,就看到有个差役气喘吁吁的跑进来,也没看到目标坐在哪里,只管扯着嗓子喊道:“小秦老爷!第五名!”

雾草!正靠着窗户的秦德威听到这个名次,差点直接栽出去!

张老师要不要这么给力?低调的安排个百八十名的就知足了,竟然安排了前五!

第五名不单纯是一个名次,还是五经魁之一啊!

第四百一十六章 全村的希望

懂行的都知道,乡试的前五名,必定是五经中每经一个,合起来就称作五经魁,民间也叫五魁首。

所以前五名不仅仅是名次,还代表着本经第一的意思。

其实无论第一名解元也好,五经魁也好,并没有特别实质的特殊利益,第一名和第一百三十五名的政治待遇都一样。

但解元和五经魁也是一种荣耀了,名声上比较醒目。起码修牌坊的时候,与普通举人有区别。

“哈!哈!哈!哈!”秦德威放声大笑,整个科举中最难、最关键的一关不想就这样过来了!

以后谁踏马的还敢打他?大宗师也不能!

就算考不中进士,有了举人出身也可以去做官了!

别人海瑞一个举人都能做到巡抚,难道他连海瑞都不如吗!

此时别人的消息还没有传过来,全楼人都只能看秦德威自嗨了。

刚才有人听到了,说这秦德威“十六岁准备当父亲”,也就是说秦德威今年才十六岁。

按大明习俗,十六岁是一个节点,少年举人大明也出过不少了,但那都是什么人?

列举最近七八十年来天下最出名的五大科举神童,杨廷和十二岁中举,杨一清十四岁中举,蒋冕十五岁解元,李东阳十六岁中举,费宏也是十六岁中举。

上面那五个人,无一例外的全都官至首辅!

在嘉靖朝,秦德威应该算是少年中举的首例了,称得上活着的传奇!

嘉靖男儿秦德威想起这个成就,就有点怀疑,自己是不是抢了张居正的气运?

再过几年,张居正万一还是十二岁秀才十六岁中举,会不会被别人说是秦德威第二?

在一片羡慕嫉妒恨中,其他报信的人也都陆陆续续的来了。

百分之四的概率实在太残酷了,二楼这几十人里,除了秦德威,只有一个武进士子徐津中了第四十七名。

与秦德威一起的高长江、吴承恩都没有中,这让秦德威也不好意思在两个朋友面前太兴奋了。

高长江还好,吴承恩就很失魂落魄了,秦德威也不知道怎么劝。

上次乡试一起混的几个,李春芳等人全都中了,只有吴承恩没中。

这次吴承恩和秦德威一起入场,秦德威又中了,吴承恩还是没中。

秦德威感觉,这种打击,这种心情,可能会导致吴承恩提前把《西游记》写出来。

再看看高长江,也是很失落的样子,秦德威微微叹口气。

如果同伙们都没中,只有自己中了,这气氛也庆祝不起来啊。

他想了想,就对高长江说:“你们两个去秦淮旧院散散心吧,找那个五凤朝阳组合,报我名字。”

高长江随口问道:“你不去?”

秦德威答道:“我要回家看看。”

高长江也想到了:“是啊,正式报喜的人必然已经去了,你家里肯定热闹。”

送走两位疗伤去的友人,秦德威又独自等了一会儿消息,得到了五经魁的名单。

第一名,郑维诚,祁门县,书。

第二名,陈鎏,吴县,易。

第三名,郑庄彦,南京国子监,诗。

第四名,潘理,建平县,礼记。

第五名,秦德威,江宁县,春秋。

然后看榜报信的差役又告诉秦德威一个消息,这次乡试,南京城又又又大败了。

全南京城只有三个中举的,除了秦德威本人之外,只有上元县县学的陈凤、应天府府学的王之省中举。

南京城两县各一个,府学一个,看起来很像是为了照顾首都的面子搞出来的平衡。

而且除了秦德威,整个应天府连个前五十的都没有!

那差役还告诉秦德威,这次最大赢家是常州武进县,前五十名里有六个武进县的,连苏州徽州都压制住了!

对比之下,秦德威深深的蛋疼。

摊上这么拉垮的乡亲,以后如果混官场的话,那还有个屁乡党啊!

难不成一语成谶,自己混到最后,反而成了全村的希望?

抱着胡思乱想,秦德威下楼回家,走到外面路口,正好迎头撞见老熟人王逢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