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轻风去
徐指挥:“……”
你说是大人物,可踏马的也没想到是这么大的啊?你一定是在说笑吧,这个笑话并不好笑!
徐老三也被吓得脸色发颤,怎么办,有点慌,自己会不会被灭口?大人的世界这样可怕吗?
南京守备太监,南京城三巨头之一!而且是地位最超然的一个!
第二百五十三章 你能得到什么?
潘真,号实庵,成化朝时就入宫了,出任过多处镇守太监,也回京师掌管过内官监。
因为年老多病,又不适应北方气候,潘太监便求得敕令送南京调养,顺便出任了南京守备太监。
嘉靖皇帝性格十分多疑,唯恐别人糊弄自己,对日常围绕自己的太监群体其实不那么信任。
所以在嘉靖朝太监势力并不如别的时候。潘太监在南京又是来养老的,平常也很低调。
但低调并不意味着是菜鸡啊,徐指挥父子齐齐想道。
刚才话有点多,秦德威感到口干,又不紧不慢的喝了几口茶,一边欣赏着徐指挥父子的脸色,一边回想着上辈子印象深刻的一段文字资料。
“南宫县巨贼变易姓名樊仕勇、朱潮投入镇守太监潘真府第为僮仆,与真从人马骥等结为党羽,纠集亡命数十人,出没沿江一带大肆剽掠。上命各官严限擒剿,潘真待回京之日法司具奏处治。”
这段文字资料里的镇守太监潘真,指的就是南京守备太监,所以说这真是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奇葩案件。
江洋大盗变更姓名,混进南京守备太监家里当了奴仆,然后又找机会外出沿江劫掠,听起来实在匪夷所思、不可思议。
所以徐魏公剿匪连根毛都没剿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情有可原,谁踏马的能想到贼寇藏身在守备太监府第里?
别说徐魏公,就是徐指挥父子两人,听到秦德威嘴里冒出“守备太监”四个字时,也不敢相信。你秦德威真的不是在说笑吗?
秦德威对父子两人比较了半天,得出一个结论,徐老三的颜艺比徐老指挥要高那么一点点。
“哈哈哈哈!”秦德威笑了几声:“我只是做了一个最极端的假设,锻炼下徐老爷你的承受能力!”
徐指挥不知不觉松了口气,“秦小哥儿你的思路确实很好,但别这么吓唬人。老夫一把年纪了,可经不住吓。”
秦德威又提醒说:“其实也很好查,我记得城门有登记?徐老爷你明日去查查册簿,看看前几次贼寇劫掠时间之后,都有哪些大人物的货物进城。”
南京城也是都城,各城门的关防并不是摆设,有很多规定。比如所有官员出城入城都要在城门登记,还有大宗物资出入,也都要在城门登记。
如果每次劫掠之后两三日内,恰好都有某人的货物进城,那就明显有问题了。
身为三山门把总,徐指挥查这个出入记录简直再简单不过了。
他也万万没想到,线索居然就藏在自己天天熟视无睹的册簿上,怎么早就没想到呢!
“老夫明日就去查,你也可同去!”徐指挥表态说:“等查完了,根据结果再与你商议!”
天色晚了,秦德威也就不赶夜路回去了,徐家安排了客房让他休息。
回到内院,徐世安对徐指挥说:“爹!以我对秦兄弟的了解,他未必是吓唬人,很可能说得都是真的。”
“你闭嘴!”徐指挥心事重重的回了屋。
次日一大早,徐指挥就带着秦德威赶到三山门,在班房里将近两个月的登记册簿都搬了出来,然后专拣特定日子看。
就那么几个日期,查阅起来还是很快的,但徐指挥每一次都看到了“内守备厅供品一队”的登记记录,登记人是樊仕勇或者朱潮。
看到这两个名字,秦德威就更心里有数,这算对上号了。原本都是猜测,还存在着猜错的可能,但现在可以确定无误了。
放下登记册簿,徐指挥感觉自己双手还在发抖,他想喝口茶缓解下心情,结果连茶杯都端不稳。
还真踏马的关连到了守备太监!这,这,这……
全无主意的徐指挥下意识看向秦德威,却见这少年仍然面不改色,仿佛并没有多大事,甚至还若有所思。
我的秦小爷!请你过来,是让你帮忙出主意的,你却扔了一个大炸雷!
秦德威先开口说:“徐老爷!现在这个秘密只有你我知道,你怎么想的?”
徐指挥只觉得脑中如同一团浆糊,苦笑道:“老夫也不知道自己怎么想的!”
秦德威首先说:“其实这件事,按道理说潘太监肯定不知情,他一个南京守备太监,若想图财有的是法门,还用冒着巨大风险去抢劫?
所以潘太监不至于袒护这些贼寇的,更犯不上为了贼寇做一些错上加错的事情。”
然后又对徐指挥说:“现在就看徐老爷你有没有勇气去做事了。
如果你有这个勇气,可能会收获到巨大的功劳,晋升为真正的正三品指挥使,多恩荫的百户也会加到千户。
以及拉守备太监下马后,在官军中无上的威望和雄厚的资历,再过几年说不定还能晋升到五军都督府。”
“当然。”秦德威话头一转:“如果徐老爷你不肯出头,那我们就把秘密埋在心底,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
一切选择全看徐老爷自己,秦德威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把信息全面的告诉徐老爷,让他自己做出判断。
本来秦德威可以隐瞒真实情况,先引诱徐指挥动手,然后风口浪尖退无可退,徐指挥就不得不跟随自己干到底。
但这种诡诈之术不适于用在自己人身上,事后必将招致老指挥的怨念,秦德威考虑过后就放弃了,决定对徐指挥开诚布公。
徐指挥沉思了很久,突然开口问道:“秦德威你可以说实话吗,这对你有什么好处?你能得到什么?”
秦德威笑了笑说:“如果徐老爷你敢动手揭盖子,那我就去找一点太监欺负百姓的事情,然后去内守备厅为民请命。毕竟我也是本地士子,看到不公就该发声!”
徐指挥:“……”
莫非你玩的跟老夫不是一种路数?
秦德威早就做好预案了:“第一,这对我来说是个刷声望的机会,目前我的名声都是诗词文学方面的,欠缺政治声望。
对我们这样的读书人来说,还有比斗倒高位太监更好的刷声望方式吗?这是可以伴随一辈子的荣誉。
下次想再找一个如此大把柄的大太监,可就难了!要想斗倒并获取政治声望更难!
第二,这对个人形像是一个巨大的促进,与太监作斗争这个形象在读书人和文官里还是很好用的,算是积累自己的清流本钱。
第三,巨大的声望还会产生保护自己的光环,以后南京官员里谁若想针对我,谁就是逢迎巴结太监,帮太监为虎作伥!
第四,有了这样的政治光环,明年县学岁试时,可以求得大宗师照顾,提拔到廪膳生员的等次,这样就具备参加乡试的资格了,这非常重要。
别忘了,大宗师就是正德朝时反对太监挨廷杖才开始出名,并位列清流。
他有这样的人设包袱,这就是他的政见,那么遇到了与太监作斗争的我,会不会为了保持人设而提拔我?”
徐指挥无语,所以守备太监在你眼里就是可以取银子的钱庄柜台?你不怕没命花吗?
第二百五十四章 进宫的那个男人
嘉靖朝的太监不能说没权力,位置在那里摆着,权力还是有的,但真不如文官有权力。
相对于上一个皇帝正德朝的太监权势高峰期,嘉靖朝已经算太监权势衰落时期了。
如果不是嘉靖皇帝性格太操蛋,自私刻薄多疑寡恩还养蛊,而且动辄北边东边敌寇入侵让人掉脑袋,嘉靖朝文官们应该是很幸福的,难得遇到个大臣的君恩超过太监的皇帝。
所以历史评论常说,嘉万年间是文官政治的高峰期,也是大学士阁权的巅峰期,是强势首辅碾压外朝六部的时代。
就是到了万历中后期,便一言难尽了……
未来这种历史趋势目前没人清楚,在眼下的嘉靖十一年,徐指挥脑中还残留着十几年前正德朝太监气焰熏天、嚣张跋扈的印象。
但秦德威脑子里琢磨的却不一样,下一个太监权力高峰也就是魏忠贤时期,这都是快一百年后的事情了!
只要在文官系统里混得好,嘉靖朝怕个锤子太监。除非是那些自甘堕落去当了高级太监义子,然后混恩荫官的人!
如果自己十多年后能够混出名堂,能当个翰林啊御史啊什么的,士林声望也够,同时也还有扎实大腿的话,即便遇到了那位唯一以总督东厂兼掌司礼监印的传奇太监秦福,也可以考虑碰个瓷的。
想到这里,秦德威突然发现,这人姓名为何与亲爹和叔父这么像?
叔父叫秦祥,失踪的父亲听说尊讳秦吉,这个传奇太监却叫秦福,看着简直像三兄弟……
就在秦德威放飞思绪的时候,经过反复思量的徐指挥又问道:“用不用告诉我那妻弟,大家一起商议?”
徐指挥的妻弟是南京锦衣卫官田大人,目前正在内守备厅当值听用,肯定熟悉潘太监的情况。
但秦德威并不同意:“最好先不要告诉,他的立场与我们不完全一样,他很可能会倾向于潘太监,这点必须要清醒。
如果你告诉了他,他尽职尽责的禀报给潘太监,然后潘太监自行捉拿了贼寇,那还有我们什么事情?
也不是不让徐老爷你讲亲情,我们只能在办事过程中,提醒他回避问题,再分润他一点功劳就是了。”
秦德威最后又很交心的劝了几句:“徐老爷啊你要做的其实就只是守住城门,下次劫掠案发生后,有意识的在城门瓮中捉鳖,在此之前沉住气就行。
只要贼寇真相被揭破,潘太监就绝对没可能继续当内守备了,你没什么危险的,以他的岁数你还担心什么?
其实我比你更难,在事情被揭破之前,潘太监还是守备的时候,我就要去折腾动静弄名声,危险性比你大多了。”
听到这里,徐指挥拍了下大腿:“干了!”
然后他又说:“我家三儿说过,你这人性子不会轻易涉险,你都敢做的事情,肯定并不凶险,我又有什么不敢的!”
秦德威撇撇嘴,只要你们敢一起做大事谋取富贵,随便你们怎么说。
徐指挥下定了决心后,只要守住城门就好,在贼寇被捉住之前,秦德威只能靠自己了。
不过他找徐指挥要了四个健壮军丁伴随左右,还是身边多几个壮汉保镖更安心点。
就在秦德威和徐指挥一起筹谋如何打开潘太监这个大礼包的时候,严府尹也在琢磨潘太监。
作为南京地面包括周边各县在内的最高行政官长,严府尹大多数时候都是帮别人平事,但这次却是要找别人帮自己平事救儿子。
比府尹还大的,能帮府尹平事的,也只有南京三巨头了,南京守备太监、南京守备大臣、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这三位。
出于名声和面子考虑,首先排除了同为文官体系的兵部尚书,不然自己父子的事情在文官里面传开了,有点丢面子。
然后守备大臣徐鹏举又黄了,那么剩下的选择就只有守备太监了。
严嵩的行动力还是非常强的,看准了方向会全力去做,要不然若干年后也不至于动辄把人弄死。
大明南京城西部都是皇城区域,守备太监官署内守备厅位于皇城西安门外,再偏南一点的地方。
当即严府尹就下帖子到内守备厅,得了回帖后次日就轻车简从出行,来到内守备厅,拜见守备太监潘真。
公开拜见必然是有公事的,皇城城墙西段和北段年久失修,要会商修葺之事。
另外还要商议下贡品问题,每年秋季南京都会按惯例向京师输送贡品,必须提前几个月开始谋划。
公事说完,严嵩没着急走,与潘太监闲聊起来。
严嵩还是能和太监们找到些共同语言的,十年前严嵩还在翰林院混的时候,当过一段时间内书堂教习,与太监打过交道甚至共事过。
内书堂顾名思义就是设在宫中的学堂,专门教小内宦读书学文化的,那些大太监基本都出自内书堂,没文化怎么跟文官争权?
一般内书堂都是从翰林院请人来教习,所以教学水平真不算低了,当过教习的严嵩文化素养也真不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