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 第306章

作者:青衫取醉

或许,这就是生而知之的人吧?

作为“我上我真行”的大佬,此时却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更让他们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

当然,或许正是因为官家懂兵事,所以才给他们充分的尊重。而越是齐英宗那样对兵法一窍不懂的菜鸡,越是会瞎指挥。

来到皇帝面前,刘法和种平远两人开始奏报。

“官家,金人驻扎在牟驼岗之后,也与我们西军发生过一些摩擦,彼此都带有试探的成分,有胜有败。

“金人谋划过几次进攻,但都被我军击退。

“此时已经有几支勤王军赶到,再加上几支后方的义军响应,我们与金人决战地时机已经到来。”

樊存点点头。

这一切自然也在他,哦不,是盛太祖的意料之中。

金人,也是看人下菜的。

靖平之变是一个纯粹由于皇帝愚蠢而造成的意外,这一点并不仅仅体现在守城上,也体现在野战上。

要袭营却搞得满城风雨这种事情就不用说了,关键是各路勤王军赶来之后,京师城外的齐军数量已经超过金兵,可齐英宗却硬是没让这些人发挥多大的作用。

当时齐朝的军队数量,是远胜金军的。虽然金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没有任何一支齐军能够抵挡,但金军想要彻底消灭这些齐军,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种平远第一次率领西军回援京师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幕诡异的现象。

金人驻扎在牟驼岗,不敢贸然进攻,而种平远进城之后,西军以及周围被打散的各路齐军和勤王军,也按兵不动。双方就这样僵持了一段时间,直到那个愚蠢的袭营计划打破了平衡。

由此足以看出来,金人其实也不敢贸然去打这些周边的勤王军。

如果他们真的有十足把握,在攻城的间隙完全可以把这些勤王军也全都干掉,如果整个京师周围连一支可战之兵都没了,不论是攻城还是议和,金人不都能掌握更多的主动权么?

也就是说,金人其实并没有灭掉所有勤王军的把握,这些勤王军进攻不足,但自保还是没大问题的。

然而,勤王军互之间没有统属,也都知道自己被打了友军必然是不动如山,所以没人敢做这个出头鸟。

按照第一次京师之围时种平远的办法,只要等兵力再多一点、对金人形成数量上的优势,再由他来统筹规划,那就还是有很大胜算的。

只是齐英宗并没有听他的。

而现在的情况,其实也有些类似。

虽然齐英宗下诏将勤王军全都遣散,但在郓王进入京师、夺取皇位以后,已经再度下诏让勤王军前来。而且,还派人去联络各方义军,共同采取行动。

经过这段时间的等待,齐军在数量上已经超过金军。

在这个过程中,眼瞅着各路大军不断调动,金人当然也是有些慌的。

但他们却没有太好的办法。

此时他们驻扎在牟驼岗,与西军对峙。金人尝试了几次想要突袭西军,但在刘法和种平远的防备之下,未能占到什么甜头。

金人也发现了,西军的营寨深沟高垒,守备森严,如果硬要去打,恐怕很难取得他们理想中的战果。

有西军这颗钉子在,金人既没办法攻城,也没办法放开手脚去打其他的勤王军,他们很怕西军会突然偷袭。

只能坐视大军不断汇聚。

金人已经意识到,这支西军跟之前遇到的那些一触即溃的齐军似乎是有些不同的。

这就让他们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撤兵?

他们当然是不愿意的。因为在大部分金人的眼中,齐朝仍旧不堪一击,他们已经攻占了京师的一面城墙,已经从城中搜刮了这么多的财物,甚至就连齐朝的皇帝,都已经扣押在了军营中。

眼瞅着距离破城之后的大肆屠戮,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退兵?他们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就这样,金人内部也展开了激烈争执。有人建议直接不管不顾地去啃西军的营寨,啃下来了,齐朝自然就崩盘了;也有人认为此时局势已经不利,不能再战,还是撤兵为好。

但很显然,这两种说法都不能说服金营中的所有人。

于是,完颜盛最终决定,等西军与他们野战。

猛攻西军的营寨显然是尝不到什么甜头的,但只要西军打算跟他们野战,就可以发挥金人的骑兵优势,一举将西军给吃掉。

完颜盛估计,西军之所以一直死守营寨不出来,就是因为他们在等更多的勤王军。西军错误地认为,只要勤王军再多一些,就能在野战中打败金人,一战定乾坤。

而完颜盛对于这种想法,自然是嗤之以鼻。

他已经期待着西军决定开出营寨野战地时候,金人将他们和勤王军彻底击溃的场景了。

除此之外,金人也没忘了他们手中有一位齐英宗。

这段时间,金人勒令齐英宗写了大量的圣旨、诏书,其中的内容,无非是勒令西军退兵、让城中继续搜刮财物妇女送入金营等等。

然而,这些诏书却都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没有激起任何的波澜。

原本齐英宗的圣旨是很好使的,只要送入城中,没过多久就会有城中官员照办,并卑躬屈膝地将大量物资送来。可现在,京师中的官员就像是完全没看见一样。

后来金人才通过城中的细作得知,原来,那位郓王入城之后,直接发动政变夺权。

现在他们手中的齐英宗,已经是一个废帝了。

完颜盛在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称赞了这位郓王几句。因为在他看来,这位郓王倒也算得上是个英雄人物。

毕竟完颜盛在日后,也是通过政变干掉了主和派,然后才获得了被韩甫岳将军吊打的机会。

只是这样的英雄人物横空出现,对金人而言,就不是什么好消息了。

此时的局势,可以说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金人不可能主动退兵,却也不太想去强攻西军的营寨。双方,都在等待着这场野战的到来。

……

樊存听刘法和种平远两人说完了此次对金人的进攻方案。

可谓是四平八稳,基本上没什么纰漏。

因为此时的局势,齐朝的军力已经占据了上风,而金人也并不懂太多的战术和阴谋诡计,这就是一场纯粹硬碰硬的较量。

齐军只要能发挥出他们该有的战力,这一仗就是一定能胜的。

所以在刘法和种平远看来,也没必要搞太多的花样。

像之前齐英宗搞的那次袭营,就属于弄巧成拙。

再好的计谋也总需要人来执行,西军的战斗力虽然还算不错,但还远没有达到能如臂使指、用兵如神的地步。

此时的齐朝,需要的不是冒险,而是一场稳稳的胜利。

然而,这位新官家听完两人的方案之后,却微微摇头。

“此方案固然稳妥,但,总归还是保守了一些。”

盛太祖的军事水平比刘法和种平远加在一起都要高,此时自然轻而易举地看出了这个方案的不足之处。

种平远说道:“官家,臣以为,我朝军队屡战屡败,军心动摇,此时虽然各路勤王军齐聚,但全都逡巡不敢进。

“此时金人的东西路军齐聚,兵力之盛,不可小觑。

“此方案虽然偏于保守,但我朝地军队确实经不起折腾了。万一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樊存微微摇头:“两位将军,你们对此时的形式分析得很对。

“但你们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金人的东西两路精锐齐聚京师,我们反而更应该……毕其功于一役?

“毕竟在金人看来,我朝军队都是不堪一击的。

“所以他们才会轻敌冒进,才会寄希望于一战将我朝军队尽灭。

“若是此战胜了,让金人知道了西军的真正实力,他们的各种战术打法必然会有所变化……到时候,反而迁延日久,要多费一番周折了!”

刘法和种平远互相看了看,都从彼此的眼中看到了震惊的表情。

官家……竟然是这么想的?

如果金人此战败了,那么他们必然会认识到西军的真正实力。而过往因为轻视齐军而做出的种种决策,可能就不会再出现了。

就拿靖平之变过程中金兵的一些决策来说。

他们轻兵冒进渡过黄河,一路上根本没有老老实实的攻击各路坚城、营寨,而是直接长驱直入,杀到京师脚下。

在这个过程中,金人当然也是有过犹豫的。比如在渡过黄河之前,金人听说齐朝又是换皇帝又是号召天下之兵勤王,多多少少是有点虚的。

而最后,还是先投降齐朝又投降金人的降将给金人拿了主意:不要怂,不要高看齐朝,一波捅过去就完事了!

结果金人一打,发现还真是这样。

齐朝军队简直就是一群废物啊!

他们势如破竹地渡过黄河,又势如破竹地来到京师城下,在野战过程中,基本上是一路狂胜,基本上没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

所以,此时金人从统帅完颜盛再到最底层地小兵,基本上都对齐朝十分看轻。

而这种看轻,也是可以拿来利用的。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以正合,以奇胜;兵者诡道也,利而诱之,卑而骄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而此时皇帝的这种说法,正与兵法相合。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不知彼,战则必败。金人此时并不清楚西军的真实实力,所以这一仗只要打起来,齐军的胜算天然就多了几分。

但刘法和种平远的打法,也只算到了这一层而已。

他们知道这一战能赢,但赢了之后呢?

或许他们只看到金人退兵这一步,但此时的这位官家,想要的却不仅仅是金人的退兵。

所谓卑而骄之,就是说让敌人骄傲轻敌,从而取得胜利。

而官家想要的,是要尽可能地利用金人对齐朝军力的轻视,从而尽可能地扩大战果。

设想,如果此战胜了,但金人损失并不惨重,从容退走,那么数年之后他们必然会再度卷土重来。而那个时候,金人不再轻敌,许多战机可就不会再有了。

反之,如果趁着金人对齐朝的轻视,直接毕其功于一役呢?

尽可能歼灭金人主力中的有生力量,可以直接打击金人的统治根基。到时候金人别说再组织大军来犯,恐怕后院要疯狂起火,连维持现有的疆土都做不到了。

种平远有些犹豫:“官家此计若是能成,自然是最好的,足以毕其功于一役。

“到时候,说不定我们还能立刻挥师北上,渡过黄河,甚至将燕云再拿回来。

“可是,官家毕竟要留在京师,不宜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