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 第180章

作者:青衫取醉

“真好啊,能对盛太祖说出这番话,真好啊……”

这短短的一番话,就让观众们仿佛穿越了数百年,来到了那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时代。

电影中的镜头,也随之一转。

楚州城,义军。

青年的盛太祖就是从这里开始,一步步踏上他使命的征途。

从盛太祖第一次与北蛮军队作战开始,到他带着“两淮二十四将”离开楚州城为止,“义军”身份的这段剧情被完整地展现在所有观众面前。

尤其是最后,在他毅然决然带走二十四人,决定自己闯出一番天地的时候,让不少观众都觉得出乎意料。

虽说这都是记载于正史上的内容,但也确实并不为大部分的普通人所熟知。

《暗沙》官方所采纳的并不是霍云英的那段录像,而是另一名武卒玩家的录像。

这可能是因为霍云英那段录像中,虽然通关得比较快也比较顺利,但跟盛太祖当时的形象不够贴近。

而这名玩家的录像中,既表现出了盛太祖初临战阵时的紧张、局促等复杂情感,又很好地体现出他在战阵中不断成长、并快速崭露头角的全过程。

而且,电影的内容还不止这些。

“义军”身份的扮演到盛太祖离开楚州城就结束了,但电影中还在继续。

盛太祖离开楚州城之后,就靠着这二十四个人,不断招揽附近的义军与山匪,或是用计,或是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或是正面强攻……很快,就拉起了一支三千人的队伍。

从二十四将到三千人的义军,再到称雄一方的割据势力,最后统一中原、开始北伐……

电影中并没有特别详细地记录这其中的细节,而是用一个个战争场面,跳跃式地介绍了盛太祖“驱逐胡虏、再造华夏”的大致过程。

看着这支义军不断壮大,玩家们也都看得心潮澎湃。

尤其是这其中也表现出了盛太祖这支义军与其他义军的不同:军纪严明、赏罚有序,或许这正是盛太祖不同于其他农民起义领袖的最大区别。

……

一番风起云涌之后,画面再度回到兀兰土喇山附近的战场。

盛太祖的脸上浮现出笑容,仿佛再度回忆起了自己曾经的峥嵘岁月。

他微微点头,继续问道:“可还有第二点?”

孟原不假思索地说道:“当然有。

“这第二点,自然是‘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相比于“驱逐胡虏、再造华夏”而言,这第二点喊出来显然没那么响亮了。

盛太祖微微颔首,显然对孟原说的话是认可的,但还是说道:“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本就是每一位开国之君都该做的。”

孟原点了点头:“虽然如此,但要说能真正体会民间疾苦、懂‘民生之多艰’的,前辈在帝王中,当是首屈一指!

“前朝之时,豪强横行,佃农犹如猪狗,富人敢于专杀。地主打死佃客罪减一等,甚至可以鞭笞驱使、视为奴仆,甚至兼及其子女。

“若佃客生男,便供奴役;若有女子,便为婢使。

“事实上,在大盛朝之前,佃农的地位已然与农奴无异!

“我们对没有农奴制的封建社会习以为常,但实际上我们才是异类。全世界的封建社会几乎全都走上了农奴制的道路,而所谓文明的西方直到近代还在进行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大盛初立,可谓是满目疮痍,淮河以北、黄河流域、辽东、西北几乎都是白地,整个长江以北都没有多少人口。洛阳盆地甚至还在放牧军马。

“黄河泛滥、民不聊生,这样‘生民百余一’的场面,普通人连生存都无从谈起,更何谈王朝的兴衰?

“而在大盛朝开国三十年后,全国府县计开塘堰四万余处,浚河四千处,修陂渠堤岸五千处!

“废弃的上百年的都江堰恢复生机,黄河水患两百年不再泛滥,被北蛮大军屠戮殆尽的河西,人口不到八十万,田不到十万多顷,而在大盛朝开国三十年后,西北八万大军军粮可支三年,在册耕地、人口数量均超过齐朝巅峰!

“大盛朝的佃农不是农奴,而是齐民,拥有一定的法律权利和人身自由,不能任意摆布,不仅摆脱了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解除租佃合同。

“在大盛朝前中期,‘富贵不敢多置租。当时,士大夫畏清议,归来宦囊皆淡。无豪强兼并之风,民有限田,家无甚穷,谷无甚贵。’

“大盛为佃农夺回的权利,延续了六百年之久!

“甚至还订立规约:允许贤良方正、豪杰之士将各地方的为恶胥吏以及乡村城市中的老奸巨猾顽民绑缚送京;如果有人胆敢中途阻拦,枭首示众!

“若是站在地主豪绅、官吏豪强的角度来看,陛下当然是罪无可恕,恨不得生吞活剥而后快;可若是站在黎民百姓、贫苦佃农的角度来看,被欺压了数百年,终于有这样一位皇帝出现,又该是何种感受?”

……

孟原的这番话,再度引发了观众的一片喝彩之声。

“说的太好了!简直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啊!”

“是啊,都说盛太祖是暴君,可他再怎么残暴也是对官,对豪强士绅,对普通百姓而言,他就是真正的救世主!”

“说残暴的,那都是共情了‘人上人’!贪官污吏贪污治水患的钱,下游百姓淹死无数的时候;贪污救灾的钱,灾民成片饿死的时候;科举舞弊让寒门苦读的学子无法为国尽忠的时候……百姓和寒窗苦读的学子就不可怜吗?”

“是啊,想想盛太祖当年过的是什么日子?祖孙几代都是社会最底层的流民和佃农,上无片瓦遮头、下无立锥之地,连出二斤猪肉请秀才起名字都给不起!竟然还有人说官僚和地主可怜?”

“哎,正是因为盛太祖开局一个碗,他才更懂民生疾苦啊!他杀起官来确实是毫不手软,可对百姓,又有几个帝王能做得比他更好?”

“本来还觉得轻徭薄赋、与民生息是开国之后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在漫长的历史上,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王朝,又有几个?”

“是啊,盛太祖也是封建帝王、跳不出历史的规律,可在帝王之中,他也算是最优秀的那一批人了。”

……

镜头一转,出现了暮年的盛太祖伏案批阅奏章的情景。

这一段,用的是楚歌的镜头。

堆积如山的奏折,似乎永远处理不完的工作……

一个垂垂老矣的身躯,就这样执拗地坚守着,或许少批阅一份奏折、少处理一件事情,这个庞大的帝国也不会轰然崩塌,但他就是不断坚持着,说什么也不肯放松。

而在扮演“皇帝”身份时遇到的几个要案,也都被很好地展现了出来,让观众们能够随着楚歌的视角一起,明白有些人为何非杀不可。

之前“皇帝”身份的扮演,其实并没有说清楚这番辛苦之后的成果。

玩家们忙碌了许久,最后也不过是看到了“国祚延长”的数字,获得了通关的资格。

但此时,经由孟原的介绍,耕地、人口、水利设施等数据的变化,直观地展现在所有观众的面前。

最后,是一个俯瞰的镜头。

原本荒芜、破败的山村,重新变得人烟繁茂,流离失所的农夫或是忙于春耕,或是勤于劳作,或是感受着丰收的喜悦……

一片繁荣景象。

……

盛太祖脸上露出了些许笑容,似乎对于孟原所说的第二点,相比于第一点更让他满意。

倒不是说第二条功绩比第一条更大,而是说,驱逐胡虏、再造华夏固然是盛太祖最大的功绩,但这种功绩有时候也会掩盖其他的成就。

很多人因此而忽略了盛太祖在恢复经济、治理国家方面的卓越才能。

孟原的这第二点,算是高度肯定了盛太祖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优秀才能,“懂民生之多艰”这几个字,显然是一种极高的赞美。

对于盛太祖自己来说,他显然也为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成就颇为自得,孟原的这番话显然是说到他心坎上了。

第197章 初心不改,百折不挠

“不错,还有吗?”

盛太祖看向远方,他的脸上虽然也有几分赞许,但似乎,对孟原的这番回答还是未见得十分满意。

这一问,让所有荧幕前的观众们也都愣住了。

还有吗?

应该……没有了吧?

驱除胡虏、再造华夏,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已经是目前公认的盛太祖最大的功绩了,难道还能硬凑出第三点?

其实大部分人都能看出来,盛太祖并不是那种过分自满于自身功绩的人。

甚至恰恰相反,他对于自己众所周知的那些功绩,兴致不高,反而是更希望自己做的另外一些事情被人所看到。

孟原并没有被难住,他稍微顿了顿,继续说道:“晚辈最佩服前辈的第三点是:初心不改、百折不挠!”

此言一出,荧幕前的观众们都有点迷茫。

因为这第三点跟前面两点,实在是差距太大,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甚至谈不上是什么功绩。

这有什么好说的?

“还以为第三点会有什么惊世骇俗之词呢,就这啊?”

“初心不改、百折不挠?这算什么?这应该算是成功人士所必备的条件吧?”

“是啊,相比于前两点来说,这第三点是有点不够分量了,有滥竽充数的嫌疑。”

“我也觉得,没必要非得强行凑三点啊!”

盛太祖倒是有些意外,带着赞许的表情问道:“这一点,为何让你最为敬佩?”

孟原抬头看向远处,所有观众的思绪似乎也随着时间的长河,奔流向远方。

“太祖时年十七,旱蝗,大饥疫。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

“初,后从帝军中,值岁大歉,帝又为彭氏所疑,尝乏食。后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

“后寝疾。群臣请祷祀,求良医。后谓帝曰:‘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疾亟,帝问所欲言。曰:‘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帝恸哭,遂不复立后。

“闰月癸未,帝疾大渐。乙酉,崩于西宫,年七十有一。遗诏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丧祭仪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临三日,皆释服,毋妨嫁娶。’”

孟原在说这四段话的时候,每一段都稍微停顿了一下。

而这番话说完后,荧幕前中的大部分观众都听得一头雾水。

许多视频网站的弹幕上,也飘过了许多的疑问。

“什么意思?”

“没听懂啊,能不能说白话?”

“好像是史书里的原文?”

听不懂是正常的,毕竟孟原说的是史书里的原文,是古文,没看过的很难猜到意思。

而即使读过原文的,也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因为这是四个不同时期的记载。

不过,观众里面毕竟是人才众多,很快就有人查到了这四段史书上的原文,也猜到了孟原这番话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