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第998章

作者:御炎

两人的第一波争论之后,潘勇建曾经站出来制止两人的争论向争斗的方向发展。

但是据当时目睹此事的人说,潘勇建没有谈及任何立太子与否的事情,只是以暧昧的说辞让两人不要动粗。

而完全没有出乎苏咏霖意料的是,潘勇建的身份就是苏咏霖的江南旧部,最早跟着他北上山东作战的老人,曾经制盐工场的工人。

而根据苏隐进一步的深挖,苏咏霖很快便得知潘勇建并没有他表面看上去那么平和。

曾有人听到潘勇建表达过对于现状的不满意,并且曾流露出对复兴会组织部侵夺吏部职权的不满,还曾有人听到过潘勇建私下里调侃当时还是组织部代理部长的周翀与吏部尚书狄辽。

潘勇建认为狄辽是组织部的仆人,连带着整个吏部都成了给组织部打下手的小厮,还说吏部干脆改组成为组织部的档案资料室算了。

其实平心而论,苏咏霖并没有觉得潘勇建所说的不是实情。

随着朝中复兴会员的数量增大,复兴会的规模和权势也不可避免的膨胀起来,且在相当一部分程度上影响甚至可以说是侵夺了原有朝廷部门的职责和权限。

就拿组织部和吏部来说,原本的设计是双方井水不犯河水,组织部管复兴会,吏部管朝廷官职,泾渭分明。

但是实际运行起来,因为吏部的很多官员本身也是复兴会员,也要受到组织部的管理,所以在新人提拔和新官选任的问题上,不可避免的受到了组织部的影响。

而且随着时间推移,组织部对吏部的这种影响力越来越大。

第二次大清洗到第三次大清洗期间,由于当时的实际需求,组织部和吏部召开过多次联席会议来安排被拿下的官员和复兴会员的职位补充。

因为当时的形势非常严峻,被拿下的官员和复兴会员数量很大,需要补充的数量也很大,所以这样的会议召开过很多次,以至于本来的权宜之计在后面的运行过程中成为了惯例。

到如今,吏部还真的有种橡皮图章的感觉,往往是联席会议作出决断,然后两方面回去各自登记造册。

而在联席会议上,组织部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周翀公平公正的名声太大,大家都信服,吏部几乎没什么话语权,乃至于朝廷官职方面也是联席会议说了算。

吏部方面不是没有过反对。

潘勇建说狄辽是组织部的仆人这种事情绝对是在污蔑狄辽,狄辽好歹是一部之首,怎么可能心甘情愿自己的职权被其他部门侵夺呢?

他多次提出过反对意见,向周翀提出过抗议,甚至当面争取,也向苏咏霖反映过这个事情。

不过在苏咏霖看来,这件事情未必不是他所希望的事情。

复兴会刚一成立,苏咏霖就想过用组织部来取代吏部,不过当时旧势力依然有一定的规模,所以苏咏霖保留了吏部。

在当时,组织部是自己人,吏部是为了拉拢迷惑旧官僚士绅们的势力而保留的,苏咏霖的计划就是用组织部续续图之,逐渐把控吏部实权。

经过第二次和第三次两轮大清洗之后,旧势力已经被铲除殆尽,内部敌人也被铲除了一部分,在苏咏霖看来,这正好是进行一系列政治改革的机会,所以提前给狄辽放了风。

狄辽表示会服从集体的利益,但是希望苏咏霖顾及一下吏部官员的心情,不要让他回去之后无法向同僚和部下交代。

于是苏咏霖为了兼顾吏部官员的心情和利益,也许诺虽然吏部最终会合并到组织部当中,但是扩大之后的组织部还是会保留吏部原有的职能,他们做的事情内容不会改变,只是要改换一个名义。

简而言之,吏部官员不需要担心被“毕业”。

狄辽这才偃旗息鼓,没有继续和周翀顶牛。

虽然说是革命战友,但是涉及到政治利益的时候,他们并没有那么洒脱,他们会关注家国命运,但是同样不会无视自己的利益。

苏咏霖虽然有着无上的威望,但是在涉及到政治利益的改革中,也会面临一定的阻力。

这让苏咏霖颇为顾虑。

连他都会遇到这样的阻力,那么他之后,改革者所会遇到的阻力只会更多,老话说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还真不假。

每个制度一旦运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会产生一个依附于此的利益集团,解释若想要对这个制度下手改革,必然会遭到这个集团的抵制。

所以改革才会那么的难啊。

正好现在周翀就在场,苏咏霖便向他提起了这个事情。

“最早同时设立吏部和组织部,本身也是权宜之计,现在该扫清的阻碍都已经扫的差不多了,所以在我看来,就已经是我们开始一系列政治改革的时候了。

我想着,直接把组织部和吏部合并起来,都是管理人员升迁的事情,就不要分出来两个部门,以免事到临头互相扯皮推诿,权责不清晰,狄辽是个好同志,他为什么一直反对这个情况?

他和我说过,就是避免万一出事,权责不清晰的情况下,你们组织部直接把问题甩给吏部,到时候明明不是吏部的错误,结果却要吏部来承担,这会让吏部对你们组织部非常不满。”

周翀的确因为这个事情受到狄辽的多次交涉,他也有意识的约束组织部的行事,但是在联席会议上,这种事情其实比较难以避免,硬是要避免的话,办事效率又会大大降低。

所以周翀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能这样做的话我当然没有意见,眼下我也觉得时机成熟了,组织部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和规模能够挑大梁,把吏部人员全部编入组织部,也好过让吏部成天埋怨组织部侵夺他们的职权,只不过狄辽那边……”

“狄辽很理解我的这一决定,决定配合朝廷的改革,这是复兴会走向新台阶的重要一步,掌控了整个朝廷的人事权之后,要是还有什么反动势力想要卷土重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但是话也不好说,组织部那么大的职权,你们就必须要把好政治关卡,不能随随便便什么人都放进去,各项审核一定要做好,之前我们商量的审核条款,一样都不能少,全部都要贯彻落实。”

第1516章 诸位,可有愿意与我同行的?

有了苏咏霖的调和与保证,周翀便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了。

他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明白,回去之后会做好一系列的先期工作。

吏部整体并入组织部、不裁撤什么官员是进行这项改革的前提条件,周翀必须要做出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不仅要让吏部没话说,组织部内部也不能有什么抗议的声音。

总而言之,他需要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防止阻力过大影响到改革本身,想要做好这件事情并不容易。

当然,这也是后话,是当下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解决这件事情光解决深层次问题还不行,也要在表面上正大光明的把迫在眉睫的立太子之争给解决掉。

从吏部开始蔓延的对苏咏霖立太子一事表达支持的群体为数不少,目前来看还是一群中低级官员,中上层官员还没有几个公开表态支持的,似乎都在顾虑着什么。

胆子大一点的,如孔茂捷和周翀,也没有公开做出什么表态,显然中高级官员对这种事情怀有更多的想法,也更加不容易做出什么表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咏霖并没有那么简单就能得知自己的这些官员们到底怀揣着什么样的想法,但是他觉得会露出马脚的人始终是忍耐不住自己的欲望的。

比如潘勇建,虽然看上去从未表露过自己的公开态度,但是稍微一调查,就能查出一堆黑历史,很容易就能让苏咏霖锁定目标。

之所以没有现在出手,只是苏咏霖还想等等看眼下究竟还有多少人怀揣着对未来的惶恐不安,以及这种惶恐不安到底能多大程度上影响理念。

顺便也能让他发现一批隐藏在人民内部的敌人,好把他们的一切都给调查清楚,把他们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他们无处躲藏。

孔茂捷和周翀秘密离开之后,并未引起什么人的注意。

而在此之后,七人决策小组中的其余四人也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想法秘密前来拜见苏咏霖。

他们当中态度最温和的是苏咏霖的内阁首辅陈到。

他十分温和的劝诫苏咏霖不要立太子,否则会在整个复兴会群体当中引起巨大的思想混乱,会让明国好不容易营造的局面毁于一旦。

他从苏咏霖和大明国的切身利益出发,劝说苏咏霖不要听信某些人的说法,觉得立太子就能怎么样,事实上立太子也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

他们当中态度最不温和的是辛弃疾。

苏咏霖本以为辛弃疾身居高位那么多年,从十八岁的热血少年到三十而立的中年男人,怎么着也该更加沉稳了。

结果显示,辛弃疾并未忘记十八岁那年的热血。

“当年我曾对您说过要去投宋的事情,这是后来您用来打趣我的惯用手法,也是我深深感到羞耻的事情,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以为我已经忘了这件事情,但是我并没有。

这几日我辗转反侧,晚上睡不着觉,然后就坐起身子来思考,如果说您因为这一次的生病而决定立太子来稳定人心的话,那么我会感觉这十几年的奋斗白费了,还不如去投宋,反正结果都一样。”

辛弃疾十分气愤的面对苏咏霖,勇气十足。

这让苏咏霖倍感欣慰。

这至少证明自己一手提拔起来并且一直团结在身边的核心力量并未变质,这七个人的确有值得自己托付大事的操守的存在。

历经风风雨雨,还能在自己面前说出这样的话,表明自己的态度,这实在是一件让人感到愉快的事情。

这七个人的表态,让苏咏霖一扫因为潘勇建的堕落而感到忧郁的情绪。

怎么说呢?

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同时存在于一枚硬币身上,至于到底是正面还是反面,在它落地之前,没人知道。

苏咏霖也不知道。

随着时间推移,关于立太子还是不立太子的争论在朝中越发的激烈,很多人都没有继续闭口不言,而是正大光明的站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让苏咏霖欣慰的是,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立太子是不对的,有违苏咏霖自己作出的政治承诺。

在大家都希望他立太子的时候,他表态自己不立太子,要做终皇帝,把调子起的那么高,要做一个另类的千古一帝,那么现在又要食言而肥,这是千古一帝的作风吗?

没人愿意接受这种结局。

剩下来的少数人无非是觉得他们摸准了苏咏霖的私心,觉得苏咏霖私欲膨胀无法遏制,所以特地试探一下大家。

他们觉得这是好机会不能放过,一旦放过了,下一次苏咏霖鼓起勇气想要变质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他们想要改变自己的劣势处境的机会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有了。

所以机会不能放过。

苏咏霖那边越是不发声,越是继续用病休的理由待在皇宫里不出来处理政务,这帮人就越是认为苏咏霖应该怀揣着莫大的私欲在等待着最终的结果。

因为如果苏咏霖不高兴,是会立刻发动大清洗的。

所以说哪里来的偏见呢?

苏咏霖明明是个性格温和而又讲究团结友爱的人,从来不会欺凌比他弱小的人。

大清洗是最后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难道有人会为了大清洗而去大清洗吗?

只能说有些人太过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了,而这注定会让他们失去一切。

面对着诡异的局势,潘勇建是彻底的坐不住了。

他左思右想,觉得在朝廷局势如此尖锐的时刻,已经容不得他这样的人继续躲在后面一言不发了。

小弟们可以冲锋陷阵,但是他们需要引导,需要一个领导人告诉他们该往什么地方冲锋陷阵,必要的时候,领导也要站出来鼓舞人心。

否则小弟肯定会跑。

深谙这一点道理的潘勇建决定动起来,将之前这段时间自己联系到的“同志们”都给喊上,大家一起上表给苏咏霖,表态绝对支持他立太子。

事情已经到了最后时刻,到了要见分晓的时刻,胆小鬼一旦后退,一切前期的努力都将化为乌有。

富贵险中求,大家想要泼天的富贵,就要从冒险中追求,敢不敢?

而他所谓的“同志们”在听到这个建议的时候,都一起犯了难。

除了吏部考功司员外郎李乐已经跳出来了之外,宣传部副主任周维、军务部纪律司副主事闵锐、庶务部民政司副主事毛向文、宣徽院副使杨光、尚书左司郎中裴康、吏部稽勋司郎中金宇等人都不太愿意跟着他一起跳出去。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顾虑。

主要经过第三次大清洗之后,不少人实在是被苏咏霖的雷霆果断给吓到了,他们确定苏咏霖不会对他们网开一面,所以也不太敢冒头挑事。

所以尽管潘勇建利用自己江南老人的身份接触了不少同僚,但是大部分人态度坚决,不参合,少部分人态度暧昧,有所摇摆。

真正向他伸出援手的江南老人居然只有周维一个人。

不过潘勇建并不觉得失望。

因为他相信大家心中还是有想法的,只是被苏咏霖吓到了,一旦苏咏霖自己的立场软弱,那么大家的心思会立刻活泛起来,会立刻涌现出数不胜数的“激进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