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第962章

作者:御炎

苏咏霖笑着拍了拍坐在自己身边的在《十三将士归玉门》中饰演男主角耿恭的戏剧团年轻演员、复兴会员乔适。

他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能把记录耿恭事迹的史书章节背下来,还专门去国史司找懂历史的老先生请教历史问题,方便自己更好的带入耿恭的角色之中。

他觉得耿恭在那一年多孤军奋战的过程当中未必全程心如铁,一定也有过彷徨和动摇,但是他最终坚持下来了。

为了找到耿恭当时的感觉,他看到史书当中记载耿恭和汉军将士在粮尽援绝的时候曾经水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兽筋皮革,以此充饥,所以他觉得若要最大限度接近耿恭当时的处境,饥饿感和疲劳感一定是最重要的。

于是每次彩排、登场表演之前,他一定会饿着自己,一顿不吃或者两顿不吃,顶着饥饿的感觉登场表演。

他会燃烧自己的热情和精力,拼尽全力演绎一个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数度濒临崩溃却又数度依靠家国情怀和顽强的意志坚持下来,最后实现了【不为大汉耻】的历史最高荣耀的悲壮将军。

最后表演到十三将士互相搀扶着来到玉门关的时候,乔适是真的精疲力竭,饿得两眼发绿,站都站不稳,感觉自己甚至能吃下去一头牛。

一想到自己就要解脱了,那眼泪水自然而然就流下来了,哗哗的,根本不需要酝酿情绪,整个人瘫倒在地上涕泗横流,情感全面爆发。

他如此这般爆发的演绎,也让沉浸在剧情当中无法自拔的观众潸然泪下,台上台下哭成一片,反响极佳。

也因此,乔适每天只能完整的演下来一场戏,第二场加演他根本演不动,他已经把自己燃烧殆尽了。

对于乔适这种敬业精神,苏咏霖很敬佩,不过也劝说乔适不要做的那么到位,对身体不好。

但是乔适不这样认为。

“我非常敬佩这些古代英雄,虽然我们所处的阶级不同,但是在对外战争上,在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立场上,我们是一致的,所以既然要表演他,我就必须要理解、尊重他。

将他所经历的一切完完整整的演绎出来还不够,我还要贴近他,我要站在他的角度上去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只有我自己真的在那一个时辰的时间里成为耿恭,民众才能真正的知道将士开疆拓土的不易,这才是我们排演戏剧的根本目的。”

对于乔适的如此认知,苏咏霖除了佩服,也就只剩下佩服。

于是他带头鼓掌,为这样一个充满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演员献上自己的敬意。

第1451章 大明国旗飘扬在北海之畔

除了乔适之外,苏咏霖也亲切慰问了因为饰演角色过于优秀而被打的胡强。

苏咏霖亲自走到他的座位边上,双手放在他的肩膀上。

“乔适赚足了民众的眼泪,咱们胡强则赚足了民众的酥黄独,一个人,四份酥黄独,啊,赚得很,赚得很啊!”

这亲切也不失幽默的表扬让在场众人笑的前俯后仰,胡强则是笑的嘴都快咧到了耳根。

虽然莫名其妙被揍了一顿,不过到底也没受什么伤,还因此得到了偌大名气以及苏咏霖的慰问,这让胡强非常高兴。

看起来,这件事情会成为长久的笑谈,为人所津津乐道。

这没什么不好。

接下来,复兴会妇女部和复兴会组织部正式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演员招募工作,扩大戏剧团的规模,建设多个戏剧小组,减轻单个主力演员的负担。

而全国巡演计划也正式敲定。

从八月份开始,戏剧团兵分三路,分别往东、往南、往西出发,前往全国各个主要城市、人口较多的乡镇地区进行巡演。

计划是一个城市巡演基本巡演五天,看看反响,反响好那就加演,反响不好还要反省自我。

但是就当前中都的盛况来看,只要戏剧团维持这个表演的质量,就算表演次数不多,也足以给民众带去深刻的影响,必然会在当地掀起观剧狂潮,且受到广泛的欢迎。

说到底,这个时代留给民众享受的休闲娱乐活动实在是太少了,民众几乎只是生产的工具,鲜少有娱乐活动。

处在雏形状态的各类戏剧杂耍也不是普通民众能够随便观赏的,那是达官贵人和大都市市民阶层才能享受到的,普通民众天一黑连灯都点不起,要么上床睡觉,要么夫妻互动之后再睡觉。

没别的事情可以做。

而现在,这种精彩的戏剧表演正式面向民众开演,苏咏霖觉得民众不喜欢戏剧表演的可能性实在是太低太低了。

话虽如此,戏剧团不断的强化自身、增加表演剧目也是很有必要的,抱着老本啃很没有意思。

推陈出新是让一个艺术品类长久存在并且不断发展的前提。

所以除了《白毛女》、《半夜鸡叫》、《地主家也没余粮》、《壮丁阿贵》和《十三将士归玉门》这五个主打剧目之外,苏咏霖还要求戏剧团创作更多的剧本。

之前戏剧团的剧本主要是赵惜蕊带着一帮复兴会员打磨出来的,速度比较慢,但是内容很精细,苏咏霖也抽出一点点时间帮了他们一些忙,所以这些剧本的质量都很高。

而脱离在民间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故事小说从头创作一些有批判封建制度意义的剧本,还是比较难的。

赵惜蕊说了自己的难处之后,苏咏霖却联想到了之前中都的整风运动和明国官员的官僚化倾向,进而想到了一个名为《醉官图》的故事。

于是他决定抽出一点时间,亲自创作这个名为《醉官图》的剧本,然后让戏剧团把这个剧本演遍大江南北。

不仅要让民众看,让他们看到官僚的丑恶嘴脸,还要让大明的官吏们也组团去看,看了以后还要写观后感。

这不仅是在批判旧王朝官僚制度的丑恶,也是在警告新时代大明朝廷的官吏们,千万不要走上官僚化的道路,否则,你们随时都有可能是下一个梦中的“宋登阁”!

整个六月、七月,戏剧团都在中都为四面八方来客进行五个剧目的表演,受限于人力因素和场地因素,一天四场雷打不动已经是最高演出水准。

尽管如此,也天天都是宾客满座,天天都有很多人想要抢到座位票号却根本抢不到,不断的抱怨,不断在民情咨询室内说这类问题,希望戏剧团可以加演。

最后逼得民情咨询室方面贴出告示,说民情咨询室主要用来反应社会各阶层矛盾的事情,类似于想看戏剧却抢不到座位号票这种事情实在不是他们能够解决的。

请勿咨询。

其实别说民众,很多中都官员、复兴会员也很喜欢戏剧,也非常想看,但是他们同样也搞不到座位号票。

有人托关系走门路想搞一张票,但是无论是谁来问,都是一句话——来排队就有票。

不排队?

想得美!

眼看着戏剧团计划大获成功,苏咏霖也的确非常高兴,不过更让他高兴的还有另外一件事情。

自四月第三兵团发动第二次北伐之后,苏咏霖就在关注着北伐的消息。

一开始传来的消息并不乐观,主要是草原茫茫,找不到敌人,大军不断向北行军,却找不到有价值的敌人,物资损耗比较大,前进难度也渐渐变大。

当时即有人建议撤退了,认为继续下去意义不大,没什么太大的作用,敌人说不定已经跑到了军队追击不到的地方。

但是苏咏霖没有答应,鼓励韩景珪继续北伐,一定要实现战略目标,一定要打到北海去。

于是北伐军继续北上,终于发现了一波小规模的部落驻地。

一个冲锋,韩景珪打了第二次北伐的第一场胜利,然后抓了不少俘虏,再通过对俘虏的审讯,搞清楚了他们一直都在搜寻的敌人的方位。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韩景珪传消息给同样北上索敌的钟学民,两支军队齐头并进,遂于五月中旬在北海之畔发现十余万林中部落族群栖息于此。

他们在这里依靠相对丰美的水草资源生活,目前来看勉强还能生存下去。

而且很显然,这些人没料到明军会出现在这里,面对明军的突然袭击,他们慌乱之下仓促抵抗,却根本不是明军的对手。

一场大战,明军骑兵再度大获全胜,杀死抵抗者五千余,余者全数俘获,还获得了二十余万牛羊,取得了一场不错的胜利。

但是从他们所拥有的财物来看,这显然是一群落魄之人,这些牛羊马等牲畜就算尽力繁殖,也根本不可能让他们熬过今年寒冬,等今年寒冬时节,他们必然继续南下,以求生路。

但是现在就被明军消灭掉了,等于解决了今年冬天的隐患。

接着根据审讯结果,韩景珪和钟学民得知更西边的位置还有一些部落聚居,规模不小,更加富裕。

去年大部分林中部落的人决定南下的时候他们没有跟着走,而是一路往西,据说抢了不少好东西,今年又回来了。

不错,这卖的一手好队友,效果那是相当的不错。

钟学民率领五千铁骑星夜奔驰前往,一鼓作气大破该部落联盟,杀死敌军四千余,俘获八万余众,缴获牛羊四十余万,可见其富庶。

洪武十年五月十九日,韩景珪和钟学民在北海之畔立下大明国界碑,宣示北海属于大明疆域,归属大明统辖。

接着,他们又在国界碑边上竖起了旗杆,升起了大明国旗,让大明国旗飘扬在北海之畔。

第1452章 南洋探险大发现

在北海驻军休整的时候,韩景珪和钟学民一起商量,打算在北海建立长期的巡逻骑兵制度,以确保大明对北海的实际拥有。

他们认为每个季度最好都派兵来北海巡逻,一旦发现有不明部落接近北海,就该警惕起来。

这寒冷的气候,一旦有什么部落接近北海,必然会进一步南下,进一步南下就会直接威胁到大明的边疆安稳,这是讲究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明国国防政策所不愿意接受的。

但是考虑到路途遥远,长期的巡逻骑兵制度估计会造成不小的军费支出,也不知道枢密院和参谋总部会不会批就是了。

不管怎么说,第二次北伐也算是获得了不错的战果,韩景珪和钟学民很快领兵从北海返回。

他们带着二十万俘虏和五十余万牛羊马,以及更大量的各类物资,一路快快乐乐高高兴兴的返回了大同。

这个消息很快被飞骑报告给中都。

苏咏霖得知北伐获胜的战况之后,非常高兴,对于俘获二十万人口还有五十多万牛羊马的消息之后,他更是高兴,下令给北伐军全军将士予以嘉奖和表彰,根据战功拟定升迁条目等等。

同时,韩景珪也成为继张越景和苏绝之后的大明第三位上柱国大将。

随后,苏咏霖得知韩景珪等人提出的北海巡逻骑兵制度。

对于这个制度,参谋总部在辛弃疾的支持下表示认同。

他们觉得北海那么远,如果没有有效的巡逻制度,占据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也不能及时知晓北部草原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否需要提前防备之类的。

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巡逻骑兵制度,就能提前发现一些军事威胁,从而占据战略主动。

而枢密院则从军事物资消耗的角度提出反对,认为北海本身更像是一种象征,距离华夏本土那么远的情况下想要彻底占据本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情,所以当作荣誉就可以。

大明当控制的草场已经足够了,不管养马还是养牛羊,都已经足够了。

而且无论之前历朝历代,能够做到大明这样对北方草原有几乎主宰的程度的,根本没有过,大明已经是开创了历史上的第一次。

数次大战,草原上几百万定时炸弹式的敌人已经被消灭的七七八八,再也不能对大明造成任何威胁了,大明北疆至少可以保证三五十年的安全。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建立一个长期的巡逻机制,或许是一种浪费,大明应该认真考虑一下战略收缩的事情,以减少高额的军费支出。

主导军事问题的两大部门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争论,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做出决定的还是苏咏霖。

苏咏霖表态支持。

“北海既然已经竖起了大明国界碑,升起了大明国旗,那么就是大明领土,不管能不能实际用上,既然是大明领土,就不能视若无睹,觉得他毫不重要,这不是正确的做法。

巡逻不需要太多人,五百人也好,一千人也好,一个来回,不需要太多钱粮支出,但是却能让将士们辛辛苦苦拿下来的战果得到维持,不至于损伤将士们的心。

更重要的是,在北海维持军事存在,能够及早发现从各地迁移到北海附近的部落,能够始终保持大明北疆的警戒,避免让一些部落做大,成为大明的心腹之患,我觉得这是有必要的。”

苏咏霖表态支持,那么这件事情也就没什么好继续商量的了。

韩景珪的提案得到了认可,参谋总部和枢密院将携手制定一套可以长期维持的北海巡逻机制,长期为大明【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提供预警。

属于蒙古帝国的巨大威胁已经被苏咏霖掐死在了摇篮之中,但是没有了蒙古帝国,谁知道会不会又在目前草原一家独大的格局当中出现某些意料之外的变数呢?

警惕是有必要的,提前为未来做准备也是有必要的,在大明的军事科技和生产科技完成革命性的变革之前,谁也不能保证没有意外发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