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第960章

作者:御炎

高贞明又咽了口唾沫,觉得自己心跳加速。

“您说的是,您说的的确是这样的,大明乃天朝上国,大明想要做到的事情,没有人可以阻挡,大理绝对会追随大明的脚步。”

“天朝上国也是旧时代的说法了,傲慢,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沉溺于虚幻之中,大明不需要这个称谓,大明是红日,瞧见我们的国旗了吗?”

徐通伸手指向了正在军营中飘扬着的明国国旗:“这面国旗,名为日月同辉天下红,天下红!吾辈穷极一生之理想,天下红!”

高贞明抬头,顺着徐通手指的方向看了看明国的国旗。

国旗这个概念他觉得挺新鲜,之前是没听过的。

旗帜大家都有,军队里的旗帜,宫廷里的旗帜,私人性质的团体性质的,祭祀性质的,有些大家族也有自己的旗帜,唯独没有国家性质的旗帜。

因为从古至今从没有一个人可以将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部整合,找到一种全国上下畅通无阻的国家理念。

所以当然不会出现国旗。

更遑论这面大明国旗的恐怖内涵。

日月同辉天下红?

这日月,说的是大明的日月,还是其他国家的日月?

难道说大理国土之上的人们抬头就看不到日月吗?

若是这样说,岂不是普天之下的任何一块能看到月亮和太阳的土地都要成为大明的“红土地”,大明国对疆域的野心如此恐怖吗?

高贞明越想越觉得不安心,越想越觉得自己窥破了什么恐怖的秘密,总觉得要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

但是没有。

徐通没有为难他,还为他申请嘉奖,让他得到了大明的赏赐、官职和勋位,让他甚至有了大明的身份,这也让他更加疑惑,他不知道大明究竟想要对大理国做些什么。

当然,这些都不重要。

因为就算他知道,就算他背后的高氏家族知道,他们也没有力量改变这个结局。

因为大明有着超越大理国想象力极限的军事力量。

而军事力量,是这个人类世界最根本的力量。

大理不能改变什么,苏海生却想要改变一些什么。

初步认可了第八兵团戍边、开疆的实力之后,留在成都、坐镇后方的苏海生向苏咏霖上了一道关于军事调动问题的奏表。

这份奏表的意思就是他已经初步认可了第八兵团的训练成果和战斗力,根据这一场战争的结果,他认为第八兵团已经有了独立镇守川蜀且进一步开拓边疆的战斗力。

言下之意就是第二兵团继续派驻军队留在川蜀之地的意义已经不大了,继续留在这里无非是浪费资源,第二兵团的主战老兵们应该放在更加需要他们的位置。

比如西域之地。

苏海生不久之前得知了苏咏霖的西域战略,当时就对这个战略特别向往。

他觉得西域战略必须要有他和第二兵团的参与,还主动为西域战略建言献策,把自己多年思考所得全部告知参谋总部,得到了参谋总部的表彰。

苏咏霖得知苏海生对第八兵团的评价之后,便知道苏海生的确很想参与到西域战略当中展现实力的渴望。

与此同时,参谋总部也认可了第八兵团和司令官徐通的能力,认可了第八兵团独当一面的能力。

他们认为在未来的战略规划中,第八兵团足以承担起全部的职责。

在如此背景下,洪武十年四月中下旬,苏咏霖下令,第二兵团司令官苏海生可以率领第二兵团驻守川蜀之地的军队返回关中驻地,在关中驻地进行整顿。

他们可以一边整顿一边和姜良平统领的第六兵团互通有无,讨论一下目前第二兵团还缺少什么东西,有困难的地方告知中央,中央会酌情为第二兵团补足,避免耽误战事。

且从此刻开始,第二兵团的军官、士兵们都要开始恶补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历史,了解西域和中原王朝之间的分分合合,以及为什么大明一定要出兵西域、重回西域的原因。

他们需要从汉武帝开始经营西域的时候说起,一直说到安史之乱以后唐朝逐渐失去对西域的控制,以及西域白首兵的悲壮,再到张议潮归义军昙花一现式的雄起。

最后是唐朝灭亡之后对西域的彻底失去。

数百年的时间里,因为南北宋过于拉跨,被辽金压得死死的,根本不能将力量延伸到西域,没能重回西域,以至于如今大明的版图中也没有西域这一环节。

但是西域自打西汉以来就是中原王朝的势力范围,到了唐朝更是设置足够规模的官方机构驻军、管理,就等于内地领土了。

所以在大明看来,西域就是大明沦陷的国土,必须要收回来的国土。

总而言之,每一个士兵都要知道【西域之地本为中原疆土】的根本原因,并且认可,了解到这场伟大的军事行动是华夏一统的一部分。

这不是开拓战争,这是光复战争,这是国家统一战争。

苏咏霖专门从宣徽院国史馆中找寻相关史料,组织人力编纂成一册《中原西域记》,印刷十万册送到第二兵团和第六兵团驻地,让他们展开学习。

第1447章 西域热

事实证明,这种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至少西域白首兵的历史故事让第二兵团和第六兵团的广大士兵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感受到了浓烈的苍凉和悲壮之感,纷纷为之流泪。

两个兵团的政工干部们随即组织了一场让士兵们提交关于西域白首兵故事的观后感的活动。

抓住这个充满家国情怀的故事提供的机会,给大明士兵们补足对西域的了解,增加对西域这块土地的认可程度。

他们需要认识到西域是大明的失落国土,而非域外之地。

大明作为中原王朝政权的批判继承者,唾弃中原王朝腐朽落后反动的统治体制,但是同样继承了这份浓烈的家国情怀和国家战略考量。

他们决定继承前人遗愿,兵发西域,重回西域。

这种思想和文化上的补足是苏咏霖建设北庭行省和安西行省这两大行省的先期准备之一,因为未来的生产建设兵团可能就需要这两大兵团的部分士兵们做出贡献。

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可能需要离开家乡,定居在安西行省或者北庭行省,在这片未曾谋面的苦寒之地生存下去,繁衍生息。

届时,这份家国情怀可能就是对抗思乡之情的神兵利器。

而且说真的,读到这些故事的时候,苏咏霖自己也会被西域白首兵们的悲壮情怀而感动,深深感慨于他们的骄傲、信仰。

同时,他也感慨于巅峰大唐到底是何等的壮志雄浑、波澜壮阔,居然能让封建军人在断绝援助的前提下为国坚守边疆四十余年,直到最后一兵也不曾放弃。

这是封建军队能够拥有的战斗意志、爱国情怀吗?

就普遍常理来说,这并不正常。

唯一的解释就是,从开元盛世走过来的这群军人,他们享受到了开元盛世给他们带来的充分的正面影响,且真的为大唐从心底里感到骄傲和自豪,并且愿意为了这样的大唐付出一切。

他们一直相信,大唐有朝一日一定会回来,一定会重回西域,一定会再次强盛,夺回属于他们的荣耀。

可惜,大唐最终没有回来,并且永远也没有回来,这份遗憾,也就此成为了永久的遗憾。

但是这一次,苏咏霖将带领大明国继承这份遗憾,并且尽其所能,将这份遗憾彻底抹平,举目见日不见长安的事情,再不会发生了。

军队方面的准备进行中的时候,苏咏霖也要求对民间展开一定程度的宣传,为将来平定西域之后的移民政策作先期准备。

就目前确实存在的边疆地区移民困难的局面,苏咏霖认为有那么一部分是宣传不到位的原因。

宣传口没有发掘出这些地区和华夏内地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没有发掘出一系列前人开拓边疆的艰难创业史,没有让民众认识到彼此之间的传承关系,所以移民政策不成功。

而西域之地需要的移民数量尤其之多,如果没有更加妥当的移民政策和配套的宣传措施,想要将西域永久变为华夏领土,难度不小。

所以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前,苏咏霖和复兴会宣传部开了一场大会,商讨了全新的宣传方式与口径。

从汉朝使者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开始,一直到唐朝最后一名白首兵战死的故事,苏咏霖要求整个复兴会系统和官员系统中有文学才能的人以此为素材,进行文学创作,然后投稿到树人书社。

他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全国民众都开始关注西域,了解西域,知道他们的国家在过去曾经对西域拥有过不可置疑的主权。

并且过去的无数岁月之中,中原战士们为了西域这片土地曾经进行过无比英勇的斗争,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不应该随着时间被遗忘,而应该随着时间流逝越发深入人心,成为民族记忆。

苏咏霖也深有感触,亲自提笔创作文章,写了一篇关于安西军中一个小兵和一个小军官的短篇小说故事,将其投稿到树人书社。

有了苏咏霖的带头作用,无数有文学梦想和文学才能的人开始就这一系列的素材进行大量的文学创作,从张骞出使西域写到十三将士归玉门,从汉武帝开拓西域写到班超经营西域。

宣传部以此为突破点,以中都为中心,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宣传西域故事,投入大量宣传资源,让西域故事在全国遍地开花。

短期内,从中都开始,一股渐渐席卷全国的【西域热】出现了。

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苏咏霖和宣传部意料之中的全民西域热,也有一个意料不到的小插曲。

这一段时间,正好是复兴会妇女部下属戏剧团完成一系列准备、准备正式展开全国巡演的时候,主导人赵惜蕊听苏咏霖说起全国目前的宣传口径的事情,很感兴趣。

思维敏锐的赵惜蕊抓住了这股西域热潮带来的机遇,拍板决定顺应这股西域热潮,排演一出与此相关的故事,并且在中都做初演。

借此热潮,一炮打响戏剧团的名声和戏剧这种全新艺术形式的名声,正式拉开戏剧团全国巡演的序幕。

对于赵惜蕊的想法,苏咏霖是表示支持的。

“戏剧团不仅有艺术属性,也应该有政治属性,做得好的话,戏剧团会成为一个不亚于宣传部的超强宣传工具,对于整个宣传口的工作来说,其作用甚至不会亚于宣传口的努力。”

有了苏咏霖的表态支持,赵惜蕊就决定放手去做。

不过当时戏剧团主要排演的剧目是《白毛女》、《半夜鸡叫》、《地主家也没余粮》、《壮丁阿贵》等强烈批判旧时代封建制度的剧目,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政治意义。

戏剧团的很多人都认为戏剧团应该以绝对正确的政治面目出现在大众视野里,向大众宣扬正确的政治观念,打击旧时代旧观念。

西域热潮并没有太大的政治意义,主要核心思想也不在阶级斗争方面,反而是要颂扬一些封建统治阶层的人,不太符合戏剧团创立的初衷。

所以他们对赵惜蕊的这一建议表示质疑。

对此,赵惜蕊耐心地做大家的工作。

“艺术总归是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民群众不仅需要政治引导,也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家国情怀,忠孝节义,这些和阶级斗争没什么关系,但是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来说,难道就不重要吗?

大明对于之前的历朝历代,讲究一个批判继承,不仅要批判他们的剥削欺压民众的罪过,也要继承一些好的东西,家国情怀也好,道德情操也好,面对外敌时不惜一切的抗争精神,我们难道要放弃吗?”

赵惜蕊的这番讲话很有说服力,说服了不少对此怀有疑虑的人。

于是在赵惜蕊的主持下,戏剧团选中了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准备就这一故事展开,创作一个剧本,排一出新戏。

时间紧,任务重,赵惜蕊带头,所有人卯足了精神,以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精神力投入了工作之中。

第1448章 《十三将士归玉门》

赵惜蕊之所以选择这个故事,不仅是因为这个故事里有家国情怀和热血沸腾的战斗、有令人为之潸然泪下的悲壮,也是因为其中有一位没有姓名的女子参与其中。

车师后国的王后的先辈是汉人,她念及故国之情,于是暗中向耿恭等人提供情报和粮秣,支持他坚守下去。

虽然她没有留下姓名,但是她的所作所为同样能够得到颂扬。

赵惜蕊亲自参与到编剧和导演工作之中,为这出剧目的排演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并且还通过复兴会的宣传系统在整个中都打广告,说复兴会妇女部下属戏剧团要演出戏剧了,欢迎大家免费观看。

复兴会的宣传系统很给力,很快就让整个中都城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个消息,不过对于戏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他们不太明白。

这个时候,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配合当下的西域热潮,很多人虽然不知道什么是戏剧,但是既然涉及到曾经西域的故事,那么他们还是很愿意去看一看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