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但是其中有几个是心怀理想的,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洪武四年之后,苏咏霖的主要精力也是放在了经济建设和军事斗争上,对内部的一些问题关注度不够,导致内部出现了不少问题,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育层面也出了很大的问题。
发现这些问题之后,苏咏霖深深感到自己的失误,痛定思痛,决定进行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改革。
首先就是把所有的教育方面的权责全部收归礼部,然后将礼部更名学部。
礼部原先负责的那些祭祀、典礼之类的职责部门全部转移出去,转移到宣徽院当中,将来就由宣徽院负责执行相关的职责。
学部完全承担起教育和考试方面的职权,剥离其他的职能。
其下设学校司、教育司和考试司三个部门,分别负责学校建设与行政管理、教育内容制定和管理以及考试相关规定的制定和管理。
耶律瑾由礼部尚书平级转任学部尚书,依旧负责考试司的工作,原左侍郎杜致负责学校司的工作,右侍郎卓北负责教育司的工作。
杜致和卓北都是复兴会员的身份。
耶律瑾虽然不是复兴会员,但是和天网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且一直负责考试司的工作,是苏咏霖意志的坚决执行者,苏咏霖很信任他。
通过这一番规模调整,苏咏霖得以将一团乱麻的教育状况理顺,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也就有了头绪。
第1420章 他还很年轻
就目前来看,明国吏治和教育方面的问题并不是出在考试环节,而是出在考试之前的环节。
基础教育没有做好,革命的火种没有根植在学童们的心中,只靠政法学校和干部学校这两所最高学府的培养,显然不足以将革命意志传承下去。
痛定思痛之后,苏咏霖决定对教育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且投入相当的精力进入其中。
他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理想主义者,哪怕进入现实社会之后理想主义者被不断消灭,但是总有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理想主义者。
一个理想主义者建立的国度,需要更多的理想主义者来维持、来建设。
现实固然残酷,但是如果没有理想主义者的前仆后继,现实便是残忍,乃至于惨绝人寰。
改革最重要的核心点便是财政问题。
苏咏霖在教育会议上将财政部和民政部迁移出了教育问题的决策环节之中,要求财政部和对待军队一样,每年单独设立一定规模的教育经费支出,单独记策。
这笔经费的支出就不需要财政部干涉怎么使用了,由学部负责管理和使用这笔教育经费,财政部只有审计司有审核的权力。
民政部方面也只需要提交人口数据,对学部进行适龄幼童入学工作方面的数据支撑,其他的事情不需要民政部干涉。
把上层建筑搭建好了之后,苏咏霖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教育会议,确定了教育工作的目标和重要性。
“教育是为了培养大明的建设者和守护者,不是为了培养人上人老爷们,我听说现在的中都学生之中都流传一句话,叫分数才是我们的天,我也听一些教育工作者谈论过,说现在的教育是不看学术,只看分数。
为了让学生们更加适应科举考试的氛围,从蒙学堂出来之后,在州府学校乃至于县学之中,就开始广泛安排学生们进行模拟科举考试,有些地方半年一次,有些地方三个月一次,有些地方甚至一个月一次。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在科举考试方面有极强的实力,可以不断让科举考试出现高分考生,但是这样做对于革命事业来说难道有什么深刻的意义吗?我们搞革命工作,难道是在试卷上搞吗?”
时值大清洗刚结束没多久,苏咏霖的赫赫威风给大家带来了深刻的心理阴影,所以当苏咏霖对教育工作提出重大不满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敢提出什么反对意见。
唯有耶律瑾从现实角度给苏咏霖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主席,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也不是没有考虑过是不是有些不好,但是就选拔方面而言,我们暂且找不到比用试卷考试更好的方式了,糊名试卷真的……很公平。”
耶律瑾所说的苏咏霖当然也认同。
“我从未说过我反对试卷考试的选拔方式,但是我认为不能单单用试卷考试的方式来决定一切,我们选拔的是治国理政的官员,官员需要的一些素养试卷上考察不出来。
另外,我更加注重的是在教育过程中足量加入生产环节的实习,要让所有读书的学生从最开始就知道生产艰难,就知道百姓供养一个脱产读书人到底有多难。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学童不知道自己可以读书识字是一件多么难得的事情,他们没有怀着敬畏和感激的心情去努力学习。
他们没有去深刻了解他们之所以可以免费读书学习是因为前人拼了性命的革命,是因为斗争,如果他们连这些都不知道,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官僚。”
苏咏霖拿出一份名单拍在了自己的桌案上。
“本次整风行动,洪武二年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里,有七十多名犯罪者,洪武五年选拔出来的官员里,有五十多名犯罪者。
更令我生气的是,洪武八年选拔出来的官员里,有三十多名犯罪者,审讯官员考察了他们的革命理论水平,一塌糊涂,基本上什么都不知道。
他们未来能成为革命事业的推动者吗?不能,他们只能成为传统的旧官僚,成为我们的敌人,从我们自己的学堂里,培养出我们的敌人?这未免太可笑了。”
于是耶律瑾也说不出什么其他的意见了。
看着大家都没什么意见了,苏咏霖点了点头。
“总而言之,接下来我们工作的第一步是理清全国学校的数量和地点,还有学生数量、教师数量、教学环境与内容等等,我准备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巡查清楚全国的学校情况。
然后我们根据这个实际情况对全国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怎么学,学什么,进行彻底的统筹规划,再根据当地的实际环境和产业,对学生参加生产了解生产这件事情做合理的安排。”
苏咏霖把这个全国教学工作大排查的任务交给了耶律瑾。
“耶律尚书全权负责此次的教学检查工作,整个学部全部的人手都投入进去,如果人手不足,可以向我申请援助,我会把内阁人员交给你帮忙协助调查,总而言之,最迟一年,我要看到详细的报告。”
耶律瑾站了起来,向苏咏霖行礼。
“喏。”
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被苏咏霖推动下去,准备进行一定程度的大改革,不过这在短期内很难见到效果,未来还需要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人才调整与优化。
这很难,很辛苦,但是唯一值得庆幸的是——
苏咏霖还很年轻。
而就目前来看,发起战争所需要的战略储备工作明显更加直接一些。
比较重要的战略储存工作就在河西行省、四川行省和广西行省三地,这三个行省分别承担着西辽攻灭战、大理攻灭战和南越收复战三场战斗的后勤运输任务。
而就目前来看,储备做的最好的毫无疑问是河西行省。
自打西夏灭亡之后,四五年的时间里,河西行省没有大规模战争,只有小范围的治安战,而近两年更是一点动乱都没有。
明国在当地的统治非常稳固,河西行省一把手周琳在这里成功推动各项政策,使得当地进入了发展的良性循环。
大批党项人、契丹人和羌人等族群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和谐,大家耕田的耕田,放牧的放牧,做生意的做生意,学习的学习,都在享受着难得的和平,社会矛盾极大缓和。
周琳还根据中央要求,在这里推行各项利民政策,大规模修建交通道路和水利工程,利用牲畜粪便大规模建设堆肥工场,将宁夏平原跟河套平原这两块农业宝地建设的非常不错。
最近三年,河套平原与宁夏平原的农业生产非常成功,连年丰收,给西辽攻灭战积蓄了相当庞大的粮食储备,苏咏霖连续两次表彰周琳和整个河西行省的行政团队,对他们的工作表示满意。
经济和政治上的准备,河西行省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至于军事上的准备,姜良平和他统帅的第六兵团也做出了相当不错的工作。
在第二兵团相当数量的成熟军官和政工干部的协助之下,洪武六年左右,第六兵团的组建工作就基本上完成了,军队编制完成,各项军事训练同步展开。
到洪武九年五月第六兵团举行兵团大比武的时候,枢密院和参谋总部的专业军事人员前往视察,给出了相当不错的评价。
军事观察组认为第六兵团的军事素养已经达到了明军的整体平均水准,接下来能否成为主战兵团就不是军事训练能够达成的,需要经历真正的战火磨练才能实现。
第1421章 斗富潮
苏咏霖得知第六兵团的具体情况之后,对姜良平的工作表示满意。
这些出身贫贱的优秀人才到底还是得到了发挥他们能力的平台,明国的用人选人政策是正确的,没有出什么问题。
而这也就更加坚定了苏咏霖遏制所谓“江南老人”集团那种试图用资历换取特权的混账想法。
有能力,上,没能力,不要占茅坑不拉屎。
双方的第一次交锋以苏咏霖的胜利告终,至于有没有第二次,苏咏霖认为是有的,但是不管是第二次,第三次,还是第四次,但凡有问题,苏咏霖的态度就是决不妥协。
本次对西辽的军事行动,第六兵团会和第二兵团一起出动。
根据最新的军事安排,第二兵团还需要保留相当一部分的兵力留在四川和关中,能够出战的只有一个军和兵团直属骑兵队,差不多四万人,第六兵团是全面出动。
不过考虑到这样一来只有两万骑兵,骑兵方面略显不足,所以苏咏霖还打算出动虎贲禁卫骑兵一万人参战,这样就是三万骑兵。
另外,苏咏霖还打算抽调塔塔儿部和汪古部两个部落的两万骑兵随军征战,算上三万明军骑兵,就是五万骑兵了,几乎等于西辽总动员的骑兵数量了。
任何一个时代,五万骑兵都是一股极为强悍的灭国武装力量了,一般中等强国不敢与之争锋,大洲级别的强国才能够与之正面对抗,才能够拿出足够数量的骑兵进行交锋。
苏咏霖倒不是拿不出更多的骑兵,全面总动员,苏咏霖能拿出二十万级别的强大骑兵纵横四海。
这样做一来是想要省点钱,因为战马的消耗是真的很大。
二来塔塔儿部和汪古部这些年在明国边疆政策的执行之下,与明国展开顺利通商,赚钱也是赚得盆满钵满,是时候该出点血回报一下他了。
自打苏咏霖亲征草原扫灭了好几个草原部落大展雄风之后,蒙古草原基本上就是明国的天下。
汪古部和塔塔儿部作为大明的好大儿,驻地北移,为大明戍边,背靠大明,一边和大明展开通商互市赚钱,一边向着更北边的“林中部落”耀武扬威,日子过得好不快活。
苏咏霖专门在划归大同行省管理的草原上设置草原市场,定期组织商人前往当地和汪古部、塔塔儿部的商人贸易互市,大家互相打折扣,互相让利,你好我好大家好,赚钱赚得很愉快。
当然了,这钱不是白赚的。
大明有的是办法把他们赚的钱再给赚回来。
这两个部落的头人们一旦有钱赚,那日子很快就奢华起来,如今在中都地区保留的一部分国营奢侈品生产工场的大头买家就是他们。
他们拿着从部下牧民们那边剥削来的大额财富疯狂购买大明专供给他们的“奢侈品”。
比如蜀锦啊,比如高级青盐啊,比如手工制作的高档黄金白银珠宝饰品啊,比如千里迢迢从江南运来的限量高档茶叶啊之类的,他们都不是论件买,那是百斤千斤的买。
而且他们买东西现在基本上不看价钱了,讲究一个不买对的,就买贵的,派来的采购团队气焰非常嚣张,伸手一指,半个奢侈品储存仓库都能给他们搬空咯。
苏咏霖还听说从洪武七年开始,汪古部和塔塔儿部兴起了“斗富潮”。
那些有头有脸的部落头人们靠着经商和剥削赚了大钱之后,纷纷用明国生产的高档奢侈品来装点自己,让自己显得富贵逼人。
可以说他们现在吃喝拉撒一身行头全是明国生产的,但凡身上有一点本族原产的,都要遭人耻笑是“没见过世面的穷人”。
据说现在在汪古部和塔塔儿部的有钱头人之中,衣食住行全面明国化,但凡保留点什么草原传统都会让这些头人觉得羞耻。
为了显示自己的富裕和与众不同,他们进行了许许多多的“移风易俗”。
首先,主食要吃米饭,坐在桌子上用碗筷吃米饭和炒菜,不能像过去那样围着锅炉或者火堆吃肉。
那样做不仅粗鲁,还不卫生,更丢脸。
像明国人那样端坐在桌子面前用完善的餐具吃饭才是最优雅的。
而且还不能什么地方产的米饭都吃,必须要吃价格最昂贵的明国江南鱼米之乡生产的高级稻米饭才算是体面人。
之前是明国两淮地区生产的稻米饭,现在是明国苏杭地区出产的稻米饭,必须要讲究出产地。
然后是喝酒。
老祖宗喝了多少年的马奶酒被头人们抛弃了,现在喝酒要喝中都大明国营酿酒场专供皇宫的【特级佳酿·竹叶青】才是体面人。
吃肉方面,明明草原的牛羊马都是很高级的肉类来源,苏咏霖都很喜欢吃草原羊肉,但是他们不,他们觉得自己出产的东西很低级,他们就要吃明国来的。
羊肉要吃明国江西地区生产的山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