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第874章

作者:御炎

高丽国和日本国虽然目前还存在,但是这两个国家体量小,带走铜钱的数量远不能和金国、西夏拥有的铜钱数量相比,所以问题不算很大,暂时不管他们也没什么大不了。

因此,铜钱外流的问题已经得到了部分解决。

将来随着军事推进,这一问题还将得到进一步解决,大陆地区的分裂外循环终究会被统一的内循环解决掉,铜钱外流将不再是什么值得探讨的问题。

而藏钱之风盛行的问题也很好理解。

宋统治中后期,政府混乱,行政效率低下,对经济问题也越来越力不从心。

尤其宋廷发现纸币有利可图之后,总是超发纸币导致币值不稳定,且时常崩溃,让民间不再信任纸币,纸币价值的不稳定导致民间盛行收藏铜钱以备风险。

铜钱才是最硬的硬通货币。

所以民间百姓都开始存储铜钱以抵御风险。

另一方面,当然是宋朝廷的腐败无能使得特权阶层大量获得财富,而他们手握巨额财富却没有相应的商品来消费掉,因此这部分钱就沉淀下来,成为了他们的储蓄。

他们的藏钱规模往往以万贯,十万贯计,就像是恐怖的吞金兽,大量大量的吞噬着市面上流通的铜钱却又不吐出来,便使得市面上的钱荒越发的严重。

而对于这个问题,中都经济会议认为在大明的统治下,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因为大明进行了土地革命,在物理层面上把吞金兽们消灭掉了,吞金兽们被革命消灭掉之后,他们的家产,他们所储藏的天量铜钱也被纳入明国国家储蓄之中。

通过追索,明政府从地主豪强家中、藏匿铜钱的地方发掘出了天量藏匿铜钱,随着时间推移,发现的铜钱越来越多,数量之大令人咂舌。

明政府没有吞金兽的恶习,热衷于建设和恢复。

通过这些年的大建设运动,明政府不断将获得的天量铜钱投入到民间,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砸钱进入民间,使得这笔钱重新回到了流通领域之中。

流通领域中的铜钱充裕了,所以明国并没有钱荒的情况出现。

第1296章 用魔法对抗魔法

尽管因为商业规模的缩小而导致民间商业交易规模不大,在客观意义上使得百姓有了储蓄,但是因为大明进行了税收政策改革,收税都是收铜钱税,朝廷可以不断通过税收获得铜钱。

投入一定量的铜钱,使得铜钱进入流通领域,又收税收回来一部分铜钱,获得税收铜钱之后,又不断将其投入流通领域。

这一系列操作之后,明政府得以确保市场流通的铜钱数量,不让通货紧缩出现,如此则在相当程度上能够遏制民间藏钱的情况。

所以在当前的大明国内,对铜钱进行储蓄的行为并不能影响到明国用铜钱运行经济的基本面,没有通货紧缩的情况出现,和南北宋的情况完全不同。

最后就是南北宋民间盛行的毁钱铸器的情况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很搞笑。

宋朝廷其实并不太了解自己国内的经济运行状况。

他们的官员缺少专业经济常识,都是读儒家经典读的脑袋僵化,典型的书呆子,没有专门研究过经济发展问题,缺少相关知识储备。

宋国没有专门培养经济方面人才的教育措施,官员做官以后从事经济工作也是半路出家。

事实证明,半路出家还能搞成专家的只是极少数,偶尔出现一两个对经济有看法和研究的官员,比如王安石和蔡京,也会被一群以政治为纲领的庸才与蠢货把好端端的事业毁掉。

他们大部分的官员乃至于皇帝都并不太了解该怎么宏观调控经济的发展,他们只是知道前两种现象使得国内出现钱荒,所以就努力铸造更多的铜钱投入市场。

他们觉得只要铸币足够就能解决问题,所有问题都是铸币不足导致的,铸币就行了。

你缺钱,我铸币,至于为什么缺钱……

不重要。

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然而市场上实际上并不是真的需要那么多的铜钱。

只是因为相当一部分的铜钱非正常脱离了流通领域,不再流通了。

宋朝廷并没有搞清楚这一点,或者说想不到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不仅没有采取手段让铜钱重新回到流通领域,反而是每年加倍投入巨量铜钱进入市场。

你缺铜钱,我就往死里铸币扔进去,就这样。

于是宋廷每年投入市场的铜钱数量是唐代的十几倍。

但是其经济规模并没有超过唐代十几倍的地步,国土范围也远远不及唐代那么大,所以这样大量大量的投入铜钱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使得铜钱的购买力降低。

以至于当时的市场上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

铜钱的价值是因为它本身是铜,不看面值,而看实际重量,随着宋廷大量投入铜钱进入市场,市场上居然出现了铜质器物价格不断上涨,购买铜器需要的铜钱重量却远高于铜器重量的现象。

二者出现了很奇怪的价格差距,以至于中间有利可图,利润还不低。

于是乎民间出现了大规模“毁钱铸器”的现象。

有钱人乃至于一般颇有家资的百姓都开始将自己手上的铸币融化制成铜质器物,以此来获取更高利益。

因为有利可图,这样做的人越来越多,如此一来,市面上流通的铜钱数量就更少了。

钱币不拿来流通,而拿来做另外的事情赚取更多的钱币。

总结了这一系列的问题之后,苏咏霖主持的中都经济会议经过研究之后认为铜钱外流、藏钱和毁钱铸器之类的情况完全无关乎经济发展,属于纯粹的经济乱象。

宋廷并没有着力于改变这样的经济乱象,只是一味地往市场上投入铜钱,遂使得经济乱象愈演愈烈。

愈演愈烈的经济乱象只会让钱荒更加严重,宋廷就继续投入大量铜钱缓解钱荒,然后民间再通过各种经济乱象使得这部分铜钱继续脱离正常流通领域,加剧了钱荒。

如此,南北宋的经济最终陷入了无药可解的恶性循环之中。

一方面消耗了太大量的铜矿储量,使得本就不丰富的铜矿资源大大衰减。

一方面还无法修正经济乱象,使得经济陷入恶性循环,最后导致铸钱成本超过了钱币本身的价值,财政枯竭。

一个王朝不管多乱,只要有钱,终究是有办法的,可要是没钱了,那就完蛋了。

应该说面对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大明是做出了针对性的对策的。

大明国建立以来,在对经济乱象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处理和压制,最后使得这三个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比如藏钱问题,就通过税收改革和土地革命进行了基本的解决,现在大明国库铜钱储备量相当之多,整体运行状况良好,地方上每年都能发现不少大地主的存钱地窖。

铜钱外流的问题,也通过消灭诸多重要铜钱外流地的国家而实现了物理意义上的铜钱回收,让这部分铜钱重新回到了流通领域,进入中都国库,状况良好。

至于未来此类的问题,中都朝廷也打算设立一些规定,比如规定对外交易倡导使用大明宝钞、立法严格限制铜钱带离大明,对此类现象进行严肃的打击和惩处等等。

至于毁钱铸器的现象,明政府打算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降低铸币数量。

甚至是一定程度上回收南北两宋发行出去的铜钱,将其纳入仓储中暂时不投入流通领域,提升币值,以此解决这一吊诡的乱象。

就洪武六年、七年整整两年的经济调查结果来看,之前明中央部分官员对于南北宋经济和货币的一些片面刻板的看法被推翻了。

他们终于确定,目前大明国内流通的铜钱数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多到了通货膨胀需要通过各种经济乱象来抑制的程度。

铸币太多,导致通货膨胀,而民间各种经济乱象又让大量铜钱脱离流通领域,反而造成钱荒,出现通货紧缩。

二者居然在某种意义上达成了一个微妙的平衡,使得两宋铜钱的价值一直比较坚挺,运行的还算可以,一直到未来南宋政府再也无法大量铸造铜钱投入市场,终于迎来了经济的全面崩溃。

倒也不得不说这属于魔法对抗魔法的经济奇观。

但是这毕竟是不正常的现象,大明是不能接受这种情况的。

宋廷在经济工作上做得实在是很差,几乎失去了调节经济发展的职能,要么把交子和会子推出去背书,要么就胡乱铸币发行,面对经济乱象完全拿不出解决的办法。

对于此类问题,明中央没有躺平,而是重拳出击。

目前在明国控制区,通过一系列正确的操作,保持了铜钱的币值,恢复了市场上正常健康的铜钱流通,使得经济顺畅发展。

南北宋和金国的经济乱象没有影响到明国,反而让明国通过彻底的社会革命与土地改革将这一问题连消带打,解决了个七七八八。

也因此,川蜀的交子被摧毁这件事情反而省了左明不少事儿。

第1297章 十二年,弹指一挥间

既然川蜀地区在短期内无法恢复商品经济,那就干脆先放一放,既然他们流通铁钱,那就暂时让铁钱用着,然后规定铁钱和铜钱的固定交换比例,慢慢引入铜钱,让铜钱也进入川蜀进入流通。

目前来看,社会革命和土地改革是主旋律,恢复农业生产是头等大事,商品经济可以放在后面,反正农业时代,不搞商品经济也饿不死人,只要粮食足够就可以。

等川蜀这边的土地改革差不多完成了之后,估计中都朝廷也差不多解决了全国问题,到时候直接引入洪武通宝和大明宝钞,一口气解决掉川蜀的经济问题。

现在主要还是稳住局面,让川蜀民生得以恢复,让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同时将一些水利工程修复,道路修复,城墙建筑修复,搞一波大建设,也好缓解一下目前川蜀地区较为严重的流民潮问题。

理清了思路,左明就在成都开了一个四川行省的重建会议,布置多项任务,然后就带头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

第一项任务,是在所有农耕地区大力恢复农业生产,抓住春耕的窗口期,竭尽全力恢复生产,争取可以收取更多的粮食,实现川蜀粮食的自给自足。

左明离开成都城,在成都郊区的农庄中住了下来。

他带头脱掉官服,换上粗布短打,带领部下官员在上午处理政务,下午协助周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下地劳动,晚上再加班加点处理政务,挑灯夜战,一直到深夜。

对于明国官府的这一系列举措,各地川蜀百姓也表示情绪稳定。

就和他们认定铁钱、铜钱才是有效货币的情绪一样,在他们朴素的认知观念之中,认定一个官员带头劳动、劝农劝耕的政府才是值得信赖的政府。

看到主官带着一群官员和他们一起下地劳动,没什么比这个场面更能说服一群农民的。

川蜀地区有条不紊的恢复社会秩序的同时,苏咏霖率领着中都朝廷开始对南下消灭江南国做最后的准备。

川蜀既然被拿下了,明国也就在事实上完成了对江南国的全方位包围,江南国从此在任何层面上都不具备存在下去的可能。

苏咏霖在枢密院和参谋总部的联席军事会议上做了多次发言,对目前整个消灭江南国的军事态势做了一系列的安排。

然后就是推演。

推演是在江南国朝廷名义上所掌控的五万人的军队完全听从江南国朝廷的命令并且英勇善战的基础上进行的。

否则这个事情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什么推演,明军完全就是摧枯拉朽一般的平推,唯一的敌人就是江南国的部分难行山区还有明军自己的后勤,亦或是地方上的一些不合作敌对势力。

可是这些在强大的正规军的面前都不是什么问题。

且苏咏霖并没有将活跃在江南国各地区的复兴会组织、天网军组织的力量算在其中,这要是算上去,苏咏霖觉得接受明军教官军事训练的江南国正规军当中的一部分人马也能算入明军序列。

就这么算下来,苏咏霖实在是找不到什么江南国的闪光点。

他们真的有什么优点吗?

反正是找不出来。

他亲自统兵的意义已经从军事意义延展到了政治意义上,军事意义不大,政治意义很大,且这一波苏咏霖打算亲自带兵打到岭南去,对岭南各地区进行事实上的占领。

并且对南越地区进行初步的探索和侦察。

军事会议结束之后,整个战略部署也差不多到位了,因为实在没什么军事策划发挥的余地,苏咏霖在会议之后还忍不住向辛弃疾吐槽。

“江南国目前是彻底孤立了,收拾掉他们将不费吹灰之力,说实在的,我从没打过如此没有商量余地的仗,就算让我站在江南国这边,我也很难找到发挥的余地。”

苏咏霖对站在自己身边的辛弃疾笑道:“洪武八年真是一个好年份,黄河改道要完成了,江南国也要完蛋了,天下一统也近在眼前了,幼安,十二年前,我可真没想到今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