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第869章

作者:御炎

于是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

明军整顿兵马准备下一阶段攻势的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杜刃那边逃了六七百人,刘氏兄弟这边更是逃了两千多人,根本控制不住。

于是在洪武八年正月初五,当在新年假期内吃饱喝足养精蓄锐的明军兵分两路全面南下的时候,杜刃也好,刘氏兄弟也好,面对明军的锐利兵锋都是一点办法都没有的状态。

杜刃那边好歹还进行了一些抵抗,野战失败之后据城死守,被明军攻破城池之后自杀身亡。

而刘氏兄弟这边直接就是兵败如山倒。

他们亲自率领自认为强悍的亲兵上战场督战都没有获胜,稍微遇到一些挫折,整支军队瞬间崩溃,四散而逃,明军追都追不过来,只能包围了刘氏兄弟一顿猛攻。

刘氏兄弟双双被擒拿,霸蜀军全军覆没,战后,苏海生审讯刘氏兄弟和一些军官的时候,意外得知了刘氏兄弟转变的过程,对此感到十分的痛恨。

“身为农民,带着农民起义,最后却用最残忍的方式杀戮农民,你们真的是罪恶滔天,无药可救!”

苏海生于是下令公审这两人,最后将他们吊死。

这两人被粗大的绳索套在脖子上之前还嘴硬,一口一个明贼痛骂审讯他们的明军政工干部,等绳索套在脖子上准备他们吊起来的时候,这两人终于崩溃了,一口一个饶命。

当然,他们还是被吊死了,无力的挣扎之后,在无边无际的恐惧之中被吊死了。

那些没能逃走的霸蜀军士兵们眼看着这一幕,痛哭流涕,就不知道是怀念过去的日子还是庆祝这两个人形魔鬼终于死了。

随之被公审处决掉的还有混入原起义军之中的破产地主士绅们。

他们和起义军的那些高层全部都遭到了公审,之后全部被处决,挂上东南枝随风飘扬,一个都没活下来,处理得干干净净。

比起杜刃那边干脆彻底的解决,起义军这边的处置更让苏海生感到心痛。

他对着老搭档韩伟说了很多话。

“看到农民起义,我就忍不住想起了当时的我们自己,当时我们不也就是农民起义吗?我们一样带着一群大字不识一箩筐的农民起义,我们也打土豪分田地,我们也要均贫富,要惩治地主豪强。

所以我看着他们,就好像看到了当年的我们,想起当年我们顶着巨大的劣势一边改造农村一边和金兵血战,当时多危险啊?当时死了多少人啊?不都撑过来了吗?他们怎么就……”

看着苏海生一脸的沮丧,韩伟也颇有些感叹。

“现在想想,当年咱们的成功可能并不是因为咱们有多么苦,有多么想要让地主豪强付出代价,他们不也一样吗?而我们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真正的原因不在于出身苦不苦,而在于咱们的主席,在于咱们的复兴会。

我曾经也想过,如果没有主席,或者说如果没有复兴会,大明会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度,我想,或许大明会和任何一个过去的王朝都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复兴会实在是太重要了。”

苏海生沉默片刻,长长一叹。

“想想也是,当年山东大起义,多少人群起而反,可是到最后,也只剩下了我们这些人,其中不知多少人为反抗揭竿而起。

到后面,他们自己却沦为了压迫其他人的人,就好比那个赵开山,还有他的那群族人,咱们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苏海生留下了深深的感慨,便整顿军队,再次挥兵南下。

在嘉定府龙游县,苏海生亲自指挥军队大破陆(禾兆)所部主力两万余人。

陆(禾兆)单人独骑逃跑,被骑兵将领陈启先一路猛追,最后被一箭射中马匹,从战马身上摔下来,摔断了脖子而死。

陆(禾兆)死后,苏海生此次的军事行动也就宣告成功,三个军阀被他轻而易举地扫灭,隆州、眉州、嘉定府宣告平定。

三州府之地追随陆(禾兆)反抗明军的地主豪强群体随之遭到了明军的彻底清算。

明军在三州府之地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清算行动和土地改革运动,将他们的家产抄没,家人问罪,土地契约全部烧毁,重新分配土地等等。

通过对地主豪强的彻底清算。明军将当地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扯碎,重建了属于明国自己的秩序。

也就在这个时候,苏海生得到消息,得知徐通也完成了他应该完成的任务。

富顺监和叙州的两支原先的起义军、现在的敌军,被他消灭了。

徐通统领的革命军虽然数量不多、战斗力没那么强,但是徐通也有个优势——火器部队。

说起来,神机营自从建立以来也是历经了很多战争。

从最早的关中平乱,再到河西战役,再到襄樊战役和二次明宋战争,再到现在的川蜀战役,神机营自从成军以来,就没有缺席过明军的任何一次大的军事行动。

历次战斗中神机营的优秀表现已经基本上得到了全体明军的信赖和承认,越来越多的高级军官向枢密院打报告,希望可以给自己的部队也配备一支具有战斗力的神机营。

但是火器制造在目前来说还是明国的绝对高尖端技术,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全面铺开实现量产。

现在还是在缓慢培养人才、积累技术经验、攻克技术难题,以期在未来实现量产铺开。

现在只能堆人力,堆规模,才能把产量提上去。

在此基础之上,明军第二支神机营也就组建了不到一半,想要完全成军并且形成战斗力,还有一段时间,目前给每一个兵团配备一支神机营的设想还比较难以实行。

第1287章 大自然才是真正的敌人

尽管在使用上和制造上还有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然而神机营的战斗力还是非常直观的体现在了战场上。

徐通以火炮的火力轰击宋军的水师船只,轰击宋军据守的城池,轰击宋军在野外的密集军阵,给宋军带去了巨大的杀伤。

面对周奇祥统领的新乞活军,还有朱良统领的威武军,徐通没有丝毫的收手,反而加大火力,对他们一阵狂轰,将他们全部击败。

对于未曾见过的凶狠火器,这两支也不太算得上是军队的军队崩溃的毫不意外,或者说他们不崩溃才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一万人的革命军并不艰难的击破了两支敌对的军队,取得了全面胜利,也由此彻底击破了川蜀之地蜂起的诸多军事势力,将他们一扫而空,取得了川蜀之地的控制权。

说实话,这个过程并不艰难。

基本上从洪武四年以后,明军和其他军事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实际上已经不能放在同一个平台上作对比了,这样比较的话只会让双方的对比显得十分难看。

一方像个健硕的世界级别举重冠军,而另外一方则像是个大烟鬼,这对比就过于强烈。

洪武四年以前,明军体制内还多有新补充进入各部的新兵,各支部队从整体新建到个别部队的改组,都需要纳入大量新兵,对战斗力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随着明国政局的整体平稳以及多次战争的历练,还有明军训练体系的越发完善,这一情况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改变。

洪武五年,苏咏霖正式规定新兵训练营新规,规定新兵至少需要经过一年的新兵训练,再通过新兵训练营的结业考核之后,才能进入军队正式服役,成为一名大明士兵。

明军已经彻底成为一支职业化的军队,军人成为一种正式的职业,明国也有一系列为这个职业准备的配套设施。

所以洪武四年以后,或者说洪武五年以来,明军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正式的职业化进程,从兵员素质这个基础项目开始,就已经对同时代的所有军队进行了降维式的打击。

而随着火器的装备和军队教育的持续,明军已然向近代化大跨步的迈进,近代化进度急速飙升,在某些层面甚至有了现代化的影子。

有一支这样的军队,明军在执行军事任务的时候往往已经不把敌方军队的战斗力放在第一位置上进行考量。

而是更多的把敌方军队所占据的地理位置放在第一位上进行考虑。

比如川蜀之战,明军高层最担心的就是蜀道。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明军领导层认为敌人的人力已经不能对明军造成什么阻碍了,大自然才是明军最大的敌人。

高耸如云的山峰,蜿蜒流淌的河水,不可预测的天气,这些,才是明军最大的敌人,而人类敌人已经退居其次了。

所以说吴拱决定投降之后,打败所有敌人占领川蜀之地这件事情在很多明军将领看来并不算是什么太大的成功,战前预估最大的威胁根本没有成为威胁。

洪武八年的正月,明军顺利剿灭了川蜀之地的全部敌对军事势力,并且逐渐对川蜀之地的各个州府展开占领。

与此同时,蜀中平原以南地区的诸多西南少数居民也成为了明军所要面临的一些问题。

在剿灭军阀势力的同时,一些贪图钱财而跟随军阀势力一起和明军敌对的川南少数居民军事势力遭到了明军的军事打击,和军阀们一起全军覆没了。

也因此,在明军进入嘉定府、黎州、叙州这些地方的时候,遭到了一定的敌视和抵制对抗行为。

对于这种情况,苏海生与徐通不约而同的下令明军进行坚决而迅猛的反击,将对抗者全部消灭。

明军将敌对部落夷为平地,用火药炸,用火油焚烧丛林,将他们的生存之地也全部毁掉,显示明军强大而凶悍的武力,彰显明国之强大,以此奠定明国强大、不能招惹的强硬形象。

开篇,必须要强硬。

对于这些未开化、奉行丛林法则的族群来说,仁德,他们是不理解的,强大、不可战胜才是与他们交往的前提条件。

要想与他们和平共处并且在之后进行和平改造,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在他们面前彰显自身武力的强大,感受到明国武力的强大之后,他们才会设想武力对抗之外的与明国的相处方法。

根据战前中都方面对川蜀南部少数居民聚居地区的研究和总结,基本上确定当地居住着吐蕃、僚人、羌人、乌蛮、白蛮、摩沙夷、土老蛮、西南诸洞蛮等等少数族群。

他们散布居住在蜀中平原以南各州和各羁縻统治区,在这些地区有较为广泛的势力范围。

南北两宋包括之前的历朝历代对他们主要实行羁縻统治,以他们原本的首脑为首脑,基本不设汉人官员。

他们与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维持着一个时而和平时而互相对战的状态之中。

要说威胁,一定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更大一些,但是要说统治难度,西南各部蛮人绝对不遑多让。

相较于因为地势原因而和汉人有很多除了军事之外的往来的北方游牧民族,西南各蛮族因为交通艰难,很多蛮族几乎处在原始社会的状态之下,对中原汉文化的了解比北方民族更少。

因为互相之间的相爱相杀过于频繁,大家在历史上往往打成一片,交流十分频繁,所以各自民族文化风俗和语言的交融程度也更高一些。

于是奠定强大的基础之后,苏咏霖可以较为顺畅的对契丹人、党项人等大族群实施治理,并且获得他们的支持和谅解。

可是轮到西南各蛮族部落,难度还真是不一般的大。

因为交通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中央王朝甚至对他们都不想接触,要不是因为统治触角伸到了那边,他们是真的不想花费时间和这群“山林野人”有什么来往。

先天的不足使得双方各自了解对方习俗和语言的人群数量就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所以苏咏霖在当时的国务会议上提出,对西南各蛮族部落的政策最开始还是暂时延续南北两宋的羁縻统治制度,与他们暂且维持在一个他们熟悉且容易理解的状态,安抚他们,避免大规模动乱。

等明军在川蜀站稳脚跟,对川蜀人口精华地带的统治稳固了、生产恢复了、社会改造完成了,再腾出手来进行羁縻统治区的治理。

他设想要通过商贸往来的方式,用较为和谐的手段与他们进行交流,首先建立商业上的互信,建立经济往来,然后就可以修路,改善当地的交通环境。

经济和交通的前提有了,才能进一步进行政治上的行动。

而在文化方面,苏咏霖则建议通过【诸葛亮】这一双方都能接受的纽带进行文化方面的接触,通过对诸葛亮的尊奉和祭祀,寻找双方之间的共同点,从而获得这些蛮族部落的认同。

第1288章 西域之地,咱们得有好几百年没有重回过了吧?

根据情报,中都朝廷得知西南各蛮族部落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对诸葛亮有崇拜和祭祀的行为。

甚至有些部落还把诸葛亮当作神明来祭祀,相当的尊崇诸葛亮,已然将其神化。

很多少数部落之所以愿意和成都平原上的汉人有所往来,主要也是因为对诸葛亮的崇拜。

苏咏霖是没有想到的。

当年诸葛亮治理蜀中时对南中地区的一定程度的介入与开发,居然可以对后来的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时至今日还有那么多蛮族部落对他进行崇拜和祭祀活动。

这些部落或许不知道什么是汉文化,只是单纯的知道诸葛亮这个特殊的汉人,并且记得祖先流传下来的传说中诸葛亮为他们做过什么,怀着对诸葛亮的感激,一直祭祀他直到如今。

这从侧面也能证明当年诸葛亮的的确确为南中地区生活的人们做了很多很多好事,帮了他们很多很多,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所以才能被他们一直感念到如今。

当然了,这更能证明后来的统治者没有谁能有诸葛亮的才华与格局,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产生了如此深远的影响。

也就是诸葛亮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苏咏霖甚至想过要是当时的东汉还是统一状态,把诸葛亮放到南中地区做地方官员,给他军政权力,他一定能做出更加耀眼的成绩。

饶是如此,诸葛亮为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也充分的显示出了效用,是明国撬动这一地区多年以来形成的羁縻统治格局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