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第831章

作者:御炎

然而这就是真实发生的事情,甚至于苏咏霖身边的工作人员与虎贲军卫士们也不觉得发生这样的事情很奇怪。

每一次外出考察,苏咏霖总要深入农村基层,随心所欲的进入他随意选择的乡村,然后突然袭击式的和当地老农们做一番彻底的交谈,撇开地方官员,自己去了解当地老农的生活。

苏咏霖身体强健,善于骑马,带着一批和他一样善于骑术的虎贲军禁卫与内阁工作人员纵马狂奔,所以一旦离开城镇就找不到人影,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出现在什么地方。

除了经常进入乡村考察,苏咏霖还特别喜欢沿着黄河河道进入工地,和工地上做工的来自四面八方的民工们交谈,听取他们的想法和烦恼,从中推断一些他想知道的消息。

或许是因为他身上完全看不到属于上位者的架子,所以当他抱着饭碗和民工们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很多事情自然而然的就进入了他们的谈论范围。

谈的还都是一些农民们和民工们很有发言权的事情。

“饭当然是吃得起,就是吃不太起猪肉,自己买猪肉和工地上吃不一样,不便宜,逢年过节才能买一些,每次买肉家里的小子就眼巴巴的看着,俺当然也好想吃肉啊,但是小子看着,也不好意思自己吃,只能给他们吃,馋死了都。”

“酱油不便宜,平时舍不得买,偶尔买一点酱油和肉一起炖了,香的要命,然后就有鼻子灵的家伙不要脸的凑过来,东家一块西家一块,本来没多少,不给还不好意思……那帮人怎么就鼻子那么灵?房门关得死死的都能闻到!”

“就有那种不要脸的,说甚家里缺钱急用,借给他了,结果转过头就当没这回事,拐着弯的跟他说他就装傻充愣,明说吧又实在是不好意思,现在就后悔,不该借钱给那不要脸的。”

“前些天才给家里小子扯了块布做身新衣裳,结果跑出去玩一天回来就破了两个大洞,说是和邻居家孩子玩的时候扯坏的,关键两家处的挺好,现在找人家也不是,不找人家心里又不快活,就是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村里蒙学堂教认字,就让家里孩子去认字,结果邻居家孩子一天回来就能认三五个字,我家的三五天都不认得一个字,现在邻居天天拿着个事情笑话我,我真是恨不得抽他一嘴巴子!”

中午休息时分,苏咏霖端着饭碗和民工们一起坐在工地上吃蒸麦饭和腌菜炒肉丝,大口大口扒饭,觉得挺香。

民工们的烦心事儿他都听着,听的很认真,然后发现都是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情,他便很开心。

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情成了他们的烦恼,便说明大环境好了,他们没了饥馑之忧,有心思关心这些小事了。

这对于他自己和明国来说,便是最好的事情。

所以他也乐得和民工们谈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有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升到国家层面,那就是国家政策范围内的大事了。

所以他非常乐于从自己的角度给这些人们一些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虽然不一定有用就是了,但是他该做到的事情他必须要做到。

“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个事情我小时候也听人说起过,吃肉这个事情吧现在确实也不太好弄,饲料问题还挺大的,但是我正在想办法扩大养猪场的数量,再过个五六年吧,猪肉的价格会有一个明显的下降。”

“酱油好啊,我平时在宫里吃饭也喜欢搁酱油烧,这东西吧要豆子酿制,不便宜的原因就是大部分土地都用来种粮食了,能用来种豆子的就不多,不过我现在正在安排辽东那一块新开垦的土地种豆子,大概也要个三五年,价格会有个明显的下降。”

“借钱不还这种性质就很恶劣了,跟你说啊,千万别不好意思去要,你是债主,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哪有那么不要脸的?明说,说了还不行,就去找农会指导员,大明律法里有对付欠债不还钱的,可不能惯着这种人。”

“这孩子的纠纷确实不好搞,先去和人家家里说说吧,关系好,一定会顾及你们,事情很好解决,要是解决不好,就得想想以后还要不要和这家人处了,一件衣服是小事,但是小事见人心。”

“认字这个事情倒也不能图快,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学得快,但是记不住,有些人学得慢,但是记得牢,对于那些喜欢嘚瑟的家伙,别睬他,让他自己嘚瑟去,没人睬他,他很快自己也就觉得没啥意思了。”

第1223章 集体农庄

苏咏霖端着饭碗,一边扒饭一边和民工们就他们感到烦恼的小事进行交谈。

这边说说,那边说说,不断转换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话题上,一会儿就和一伙民工打的火热。

民工们完全不木讷,他们很开朗,很有的说,有些甚至可以算作话痨,叽里呱啦讲个不停,但是讲的内容还真是有些东西。

苏咏霖和他们谈起了农业生产的事情,谈起了国家税收政策的事情,谈起了农会组织和农会干部的事情,还有集体农庄的事情。

乍一听上去这都是小事,只和他们个人产生一些联系的小事情,可真要搞起来,那绝对是大事。

就比如集体农庄的事情。

集体农庄目前还不是一个全国性质的政策。

最开始,集体农庄只在燕云地区的中都周边划定试验区,搞集体农庄的试验,规定试验期是三年,看看结果如何。

后来因为黄河工程区出现了农业用劳动力和工程用劳动力之间的矛盾,且农会组织无法解决,苏咏霖就决定在黄河工程用工地区也实行集体农庄政策。

大家的土地一盘棋,一帮人外出做工,一帮人下地,改变原先的小农生产模式为集体生产模式,农庄会组织劳动力按计划统一耕种每一户人家的土地。

轮到分配的时候,就根据一套比较复杂的计算方式,大家按照所得工分分配农业生产所得,公开公平公正,童叟无欺。

一开始对于这个计划,燕云地区的农户们是一样的感觉。

他们不太理解,感到疑惑,怀疑朝廷是不是要把给他们的土地收回去,变成朝廷的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土地,对此有较强的抵触情绪。

苏咏霖要求地方各级农会组织和复兴会分部成员全面下乡,对农民们好言好语苦口婆心的劝说,讲述集体农庄的优点和分散生产的小农经济的缺点。

把该说的都说了,说明白说透彻,至于农民是否愿意加入集体农庄,则完全按照自愿原则来,不准强迫,不设定KPI,完全遵从农民个人的意愿。

因为这套体制设计出来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解决国家建设初期的工程与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至于改变农业生产属性还有以集体力量抵抗自然灾害的准备,这些都是之后的目标。

最直接的摆在台面上的矛盾就是地方用工和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农民想要兼顾工程和土地的难以调和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所以搞出了集体农庄,具有针对性意义。

为了让农庄内留下来的劳动力全心全意耕种大家的土地,就不能使用简单的分配制度,而要创造一套全新的工分制度来分配所得。

这样可以避免他们对自己的土地精耕细作,而对他人的土地草草了事。

一旦发生这种事情,集体农庄可以说是基本告吹了。

苏咏霖不打算使用强制手段要求农民全部支持加入集体农庄,因为他很清楚这对于农民来说本来就是一种未知的挑战,有极大的风险。

最开始胜捷军打土豪分配土地的时候,苏咏霖还没有规定土地国有制度,烧毁原有地契发给土地所有凭证之后,在实际操作之中允许农民自由买卖土地。

这一点也是苏咏霖的实际体验。

他在南宋的时候家中广有土地,他和农民接触过,知道农民的普遍想法。

直接告诉他们土地公有,你们只有土地使用权、但是国家会保障你们的土地使用权这种话在他们听来就等于【土地不是我的,而是你的】。

在农民看来,给他们使用完全不算什么,他们现在也有土地的使用权,只是没有所有权。

而所有权最大的象征是什么?

可以自由买卖。

允许他们自由买卖土地才能让他们真切的感觉到土地是自己的,要是不准自由买卖土地,那么土地就不能算是他们自己的。

这和过去的那帮地主老爷们和官老爷们的做法没什么不同。

土地依然不是我自己的。

说不定今天你一句话这个土地是我的,我傻傻的努力耕种,那明天再一句话,这土地连带土地上的收成就都不是我的了。

那我还要费心费力伺候土地?

直接摆烂才是最好的。

要不要支持你们也就成了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尽管你们的所作所为很友善。

但是土地不是我的啊!

我要土地啊!

古代农民群体普遍有短视的特性,看得到且只看得到眼前的好处,土地如果不是他们的,那么他们就没有生产积极性,也就不会支持苏咏霖和胜捷军了。

所以在胜捷军后期和光复军时期,苏咏霖已经在纸面上设定了土地国有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层面依旧是允许农民自由买卖土地且官方不进行干预。

这一点一直到明国建立之后的如今也是如此,实际上农民依然可以自由买卖土地,以此维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实现明国庞大的恢复发展需求与军事需求。

只有加入集体农庄之后,农民个人的土地才变成集体所有,才不能任由私人随意买卖。

在这样的前提下,让农民感受到土地属于他们,农民为了保护自己得到的土地财产,才会拼了命的生产、拼了命的支持胜捷军和光复军。

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革命教育,砸碎他们心里的枷锁,让他们发自内心的认同胜捷军和光复军,才真的让胜捷军和光复军与农民绑定在一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子弟兵。

农民们也始终维持着对苏咏霖的高强度支持,有极高的生产积极性与活跃性。

有这样的前提,苏咏霖和胜捷军才能在最初的革命行动中度过最危难的一段时间,获得足够的粮食和兵员支撑,成功站稳了脚跟。

而为了始终保证这一政策的积极性,抑制其负面作用,革命宣传和把地主挂上东南枝的实际操作就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复兴会的基层组织也在这一时期对土地买卖进行了十分严格的监视,对各地区土地买卖的趋势进行统计分析。

若是发现某个地区的土地交易频率超乎寻常的高,他们就会去看看这一地区是怎么回事,是谁导致的土地交易频率如此上升。

不过好在大部分地区的地主阶级被铲除的比较彻底,农民们又刚刚翻身,普遍没什么钱,土地买卖情况比较简单好控制。

尤其是在洪武三年四年大清洗运动之后,地主阶级被成建制的彻底消灭,大明国内各地方土地交易几乎停滞。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咏霖开始试推集体农庄政策,打算试试水,看看农民在实际困难面前会不会想要做出改变。

一旦他们接受了,集体农庄政策确立了,那么实际上也就完成了从土地私有到土地公有的转变,土地公有制也就不再是纸面条款了。

农民们熟悉这个和徭役一个种类的工程制度,不觉得奇怪,甚至觉得做工是天经地义的。

只是明国治下这个工作不仅管饱饭,还给工钱,算是雇佣,比之前连饭都管不好的徭役要好的太多太多,所以农民们很难割舍这个不仅吃得饱也吃得好还有钱拿的工作。

有肉吃,有钱拿,切切实实的好处非常吸引人。

但是同时他们也不能割舍土地上的工作,不能不种地,种地才是他们的主业,不种地就没有粮食吃,就没有安全感。

两难的问题摆在面前,他们很难选择。

而恰如其时的,大明国给了他们一个选择。

集体农庄政策。

第1224章 进来,欢迎,退出,好走

在宣传集体农庄的时候,官府和复兴会都是紧扣着为农民解决难题的角度进行宣传的。

农民所面临的问题就是上工和种地在很多时候成为了一个二选一的难题。

家里有足够劳动力还好,主要在种地,剩下来的去工地,家里劳动力要是不够的话,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而且农会还解决不了,村子里经常闹纠纷,搞得大家都很不开心。

终于,在长期的纠结和无奈之中,朝廷想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叫做集体农庄。

顾名思义,集体的农庄。

面对两难的问题的时候,想解决问题,那么就带着土地加入集体农庄吧。

轮到你上工的时候你就去上工,你的土地农庄会安排人帮你耕种,确保土地收成。

轮到其他人上工的时候,你就要在集体农庄的组织下为大家耕种土地,努力投入,像伺候自己的土地一样伺候大家的土地,不分土地是你的还是他的。

最后土地收成的时候,不从原先土地上的收成来分配,不根据土地原先是谁家的就归谁家来收获,而是按照一种叫做工分的东西来分配。

工分通过劳动力进行农业生产、工地做工和为集体农庄的成员们进行后勤杂务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获取和累积。

大家一起将土地收成全部汇聚在一起,公开称重,公开记录,然后根据个人工分进行公开分配。

公平公正公开,任何人有疑惑都可以找农会询问这个事情,大家打开天窗说亮话,谁也不骗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