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第812章

作者:御炎

等吴璘抵达成都,各地送来的壮丁数量已经超过两万,十数天之后,壮丁数量已经超过三万。

随着壮丁而来的还有大量钱财和粮食等军用物资,对吴璘练兵有很大的帮助。

吴璘把这些壮丁打散重编,让自己麾下精干的军官们率领他们进行紧急操练,然后不断派人向东打探明军和川蜀之地之外的消息,了解天下大势。

之后吴璘和川蜀地区的官员们得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不那么好的消息。

好消息是明军击溃姚仲之后貌似没有进一步进军川蜀的打算,只是在秭归地区驻军,停步不前,川蜀之地暂时没有什么危险。

这当然是好事。

但是紧随其后他们便得知明军兵临临安,包围临安,之后临安朝廷发生宫廷政变,以尚书右丞沈该为首的政变团队成功发动政变,将皇帝赵昚罢黜,立新皇帝赵惇。

之后临安朝廷和明国签订和平条约,放弃国号,放弃皇帝地位,放弃年号,放弃独立自主的国格,正式沦落为明国的属国。

皇帝成为国主,赵惇从大宋皇帝变成江南国主,地位堪比当年的南唐后主李煜。

后面还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如割地赔款之类的,反正大宋已经没了,现在还活着的是沈该主导的江南国,而不是大宋。

这一特殊情况让吴璘和川蜀地区的主要官员们猝不及防,目瞪口呆,好一阵子都没回过神来,完全接受不了。

第1190章 吴璘想要统一号令

虽然大家对赵昚不那么满意是真的,虽然大家对赵昚打不过明国还屡屡丢面子的鄙视是真的,但是赵昚至少不是个投降派。

赵昚到底还是努力挣扎过的,而且也是受过大家承认的正统统治者,正儿八经的皇帝,能力虽然不怎么样,可是意志还是坚强的。

你沈该又是个什么东西?

你不过是个尚书右丞,居然背叛皇帝废黜皇帝还私自和明国媾和,以至于大宋连国号都没了?

最开始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所有川蜀官员都出离的愤怒了,觉得沈该是个彻头彻尾的叛徒。

他背叛大宋,背叛皇帝,窃夺临安朝廷的控制权和明国媾和,是不可饶恕的。

他们要【兴王师,讨临安】、【惩处国贼,中兴大宋】。

口号喊的很响,川蜀之地的官员意志也是沸腾的,一度大有兴兵出川讨伐临安的架势。

但是作为主要负责人,吴璘的脑袋始终是清醒的。

他知道这个时候谈论什么讨伐国贼之类的完全只是口嗨而已,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若要真的实现什么事情,必须要先统一内部声音。

当前这个局势,唯有统一内部声音才能实现真正的自保,否则连自保都做不到。

于是吴璘决定邀请利州东路、利州西路、夔州路、梓州路和成都府路五位安抚使还有各路下辖各州、各府、各军的一把手前来成都开会。

首先统一号令,然后再统一协调物资、兵员的事情,先把防务做好,然后再商讨如何应对眼下局面的事情。

目前还不清楚临安那边对川蜀是个什么想法,也不知道明国对川蜀有没有什么图谋的,反正绝对不能坐以待毙。

没人比吴璘更清楚当下局面的紧迫之所在了。

利州东路和利州西路原先的安抚使就是姚仲和王彦,现在这两人全部战死,而他们被调任的时候朝廷来不及任命新的安抚使,就让他们的部下暂代安抚使的职位。

眼下利州东路的代理安抚使是姚仲的部将姚志,利州西路的安抚使则是王彦的部将卢仕敏,夔州路安抚使是吴璘旧部李师颜,梓州路安抚使是朝廷进士文官出身的马永康。

而四川安抚使兼成都知府刚刚被朝廷调走,新的还没有调来,所以成都府路没有实际长官。

这不重要,底下的知府、知州和知军们顺利抵达是一样的,反正事情也需要他们去做,只要他们接受了这个危机局面,什么都可以谈。

等他们人全部到齐准备开会的时候,是洪武五年的十月底,吴璘已经在练兵三个月多,将一群新兵蛋子操练的稍微有点模样了,川蜀之地的军备防御也不再那么紧张了。

地方大员们抵达成都之后,在成都知府的府衙内以吴璘为首召开了一场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推举一个有足够威望的人作为目前川蜀的军政负责人,这是现实需求。

对于这一点,官员们心里也清楚这确实是现实需求,连皇帝都没了的情况下,大家确实需要一个统一的话事人整合力量做出决断,好让大家的安全和利益得到保障。

而且官员们也清楚,吴璘之所以邀请大家来,显然就是为了让大家推举自己,让自己号令川蜀的命令顺理成章、畅通无阻。

事实上作为四川宣抚使,吴璘的确有那个资格号令川蜀。

只是传统意义上,作为武将,吴璘的号令资格只在川北军区有效,川北山地军区也主要是以武将充任文职,边地武将和内地武将在职权上和地位上确实不同。

不过进入成都平原殷富地区之后,主要还是文官出任的四川安抚使说话比较管用。

但是眼下这个特殊情况,四川安抚使没有,皇帝没有,朝廷沦为走狗,大家也不太想承认那个走狗朝廷和没什么威望却做了叛臣的沈该,没人愿意听从沈该的号令。

尽管沈该还没有送来什么号令给川蜀,可大家也不想听他说什么粗鄙之语。

于是吴璘的号召显得是那么的顺应人心,就算素来对吴璘、武将很有些看法的部分文官也不得不收其部分情绪,前来参加这场会议。

会议上吴璘的确没说什么,但是作为他的传声筒,利州东路代理安抚使姚志说了不少话,然后总结一下,就是推举四川宣抚使吴璘以正式的职位号令川蜀,总领军政大权。

而在座诸位虽然可能对此感到不满,但是危急时刻,能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的唯有吴璘,所以还请大家暂时搁置心中不满,听从吴璘的号令,集中全部的力量,保全川蜀。

姚志说的不错,在场众人,起码有三分之一对这样的情况感到不满,他们是进士,是文官,现在却要听吴璘一介武将的命令,心里很不爽。

但是局势就是这么个局势,他们虽然不爽,却不得不承认当下的情况只有吴璘能应付,他们或许可以排斥吴璘,却应付不了局面,唯有依靠吴璘的军事才能,他们才有可能度过危机。

唯一一个文人安抚使马永康面对这个局面,则成为了四川文官们的主心骨。

武将们自然没什么好说的,支持吴璘就是了,文官们有不少还是打算看看马永康的态度,然后再考虑一下自己的立场。

作为进士、朝廷高官,马永康素来自视甚高,对武将也是带着传统的优越感,不假辞色。

只是当此局面,他很清楚,比起吴璘,他更不爽沈该。

沈该是个什么东西?

虽然两人不是同一科考试的士子,但是科举考试排名不如他,只是靠着混资历混上位,结果不思报国,居然发动政变更换皇帝,做了国贼才会做的事情,这如何让他咽得下这口气?

他觉得沈该更讨厌,相比之下,吴璘倒显得率直可爱了。

但是话虽如此,身为进士,让他听一个武将的命令还是挺别扭的,可这个局面下若是文武纷争不断,显然也不是什么好事,所以马永康思虑再三,想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

“吴相公本来就是四川宣抚使,号令川蜀军民人等名正言顺,没有谁能说个不是,值此危难之际,吴相公挺身而出,也没什么问题。”

马永康这样一说,吴璘很高兴,还以为马永康要接受这个局面了。

结果马永康话锋一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目的。

“吴相公总领川蜀事是名正言顺的,但是眼下还有另外一个问题,虽然临安朝廷为沈该所掌握,基本上可以称作是明国走狗,赵惇固然是陛下的儿子,但始终就不得自主,眼下任何来自赵惇的命令都是明国的意思,我们万万不能遵从。

但是名义上,我等还是临安朝廷的臣子,并没有另立旗帜改弦更张,面对临安朝廷的命令,我等若强力反抗,不免落得一个心怀不轨的不好听的名声,对此,诸位难道没有什么疑虑吗?”

第1191章 再立新帝

马永康的意思,吴璘立刻就明白了,其他也有一些人很快就明白了。

马永康想要另立新君,以川蜀之地为根基抗击明国和临安朝廷,而不是奉吴璘为军政负责人。

一些人反应慢,但是也慢慢反应过来,他们面面相觑,场面一时间较为尴尬。

一个想自己做话事人,一个想要立新君,这话题太过于敏感,稍有不慎,谁都讨不到好处,还有可能造成内部矛盾。

这个时候说这种事情,真的好吗?

马永康说这个事情倒也不是毫无把握的,在他看来,吴璘虽然性格骄傲,行事骄横,不爽文官,但是对于宋本身还是忠诚的,他没有异心。

一个没有异心的将军对于当下的宋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他想赌一把。

他赌对了。

吴璘沉思片刻,倒是觉得马永康所说的并非没有意义,或者说,他也觉得这件事情很重要。

虽然他很想高这些文官一头,但是他也知道这群科举出身的文官很不好高,没有真正的大义名分,是管不好他们的,之后还不知道要出多少问题。

现在马永康能够把这件事情摆上台面来说,吴璘忽然觉得这没什么不好。

而且,他还能坐地起价。

“马公所言,的确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听吴璘这样说,马永康心下大定。

他知道自己赌对了,吴璘没有异心。

“此事绝对不能忽视,否则明贼很有可能利用大义名分来压制川蜀,川蜀若是不能反制,便会在大义名分上落入下风。

到时候若是出川作战,还有可能因此陷入大义名分的困境,被诬蔑为以臣讨君,而不能得到心向大宋之人的支持,这是万万不可以的。”

马永康意味深长的看着吴璘,开口道:“川蜀之地也有一些宗室子弟,吾等虽然没有才德,但是也不愿意眼睁睁看着大宋正统沦落,若能尊奉新君延续正统,再立大宋,岂不是吾等为臣之人所应该做的事情?不知吴相公有何看法?”

这话就说的很直白了。

吴璘沉默片刻,也回给马永康意味深长的眼神。

“马公所言,的确是老成持重之言,在下以为,吾等食君禄,受君恩,绝对不能眼睁睁看着大宋正统沦落而无所作为。”

马永康心下大定。

与会众人也基本上明白了这两位说话管用的人是个什么想法。

他们貌似达成了一致。

不过吴璘显然也不是什么好对付的主儿,他很快便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川蜀之地在当下是两面受敌的危机状态,北方是明国驻守关中的齐鲁兵团,拥兵十万,军力强悍,绝非易与之辈,东方则是刚刚取得大胜的明国河南兵团和刚成立的江西兵团,二十万大军对川蜀也有着极为强大的威慑力。

等于川蜀之地被明军三十万大军包围,处在一个孤立无缘的状态之下,而川蜀经历多次大战,正规官军只剩下三万,三万正规军,还有三万刚刚训练三个月的新兵蛋子,加在一起六万人,而需要面对的是三十万明军。”

吴璘环视周边,深吸一口气缓缓道:“三十万战力强悍、战功赫赫的明军。”

这是一个无论如何都会让人感到绝望的数字。

官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色凝重者甚多,甚至有人面色发白,对此感到十分悲观。

不过吴璘也不单单是说川蜀的劣势。

“川蜀之地素来为天下险要之处,北面入川千难万险,需要过蜀道,东面入川则需要通过狭窄山路,道路十分有限,而我军主要处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态势。

只要军队训练有素,且严格按照规定作战,哪怕六万人,我也有信心抵挡明军进犯,但是如果只有六万人,那么只能防守,还十分被动,一次败仗都不能打,一旦战败一次就万事皆休,我想这不是诸位愿意看到的。”

吴璘的话在军事范围是很有权威性的,文官武将们也都愿意相信吴璘说的是真的。

所以这些事情的确不是他们愿意看到的。

马永康对军事问题是无能为力的,心下也知道了吴璘这个时候说这句话的意思,便叹了口气,缓缓开口。

“吴相公想说什么就直说吧,当下这种情况,也没什么好避讳的,吾等都是危如累卵,再不奋起自救,就等于是把自己的脑袋双手献给明人,这样的事情是绝对不可以去做的。”

马永康这样一说,吴璘便知道此事有戏了。

“虽然很艰难,但是我还是希望诸位一同努力,再征召四万精壮兵丁,如此十万军队,配合川蜀地形,我便有把握在严密防守川蜀的情况下,还能分出兵力出川反击,而不总是被动挨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