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第697章

作者:御炎

在这方面,赵构从不吝啬,他每一次都愿意为此支付百贯以上的费用,高兴了还给大厨打赏数十贯钱,一掷千金了等于是。

之后,赵构欢喜之下赏赐北国楼一个黄金打造的碗,被苏长生放在了北国楼最高的地方,作为【镇楼之宝】而存在。

北国楼一炮而红,成为了南宋权贵聚会玩乐显摆的首选之地,而且必须要去吃羊肉,还点名要吃鱼羊鲜,不吃鱼羊鲜这道菜就等于没去过北国楼,就等于是土包子。

于是北国楼的生意直接好到爆,鱼羊鲜这道菜更是直接成为限量款,必须要预定,不预定根本吃不着。

啥?你是权贵你要走后门?

拜托,来这里吃鱼羊鲜的,哪一个不是权贵?

能走后门的只有太上皇他老人家!您,乖乖排队吧!

也是,谁能和赵构比身份呢?

苏长生靠着越来越红火的连锁餐饮生意在南宋赚了大钱,然后利用这笔钱把天网军第二行动组发展壮大,在很多州府设置了分组、小组,把情报网络逐渐在南宋的核心地带铺设开来。

本着灯下黑的原理,天网军第二行动组的总部也被苏长生带入了临安城,在南宋统治核心地区、在南宋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发展自己的情报工作。

不得不说苏长生这种做法很有苏咏霖的特色。

靠着北国楼的特殊优势,他不仅能结实到南宋的顶级权贵们,在他们面前混个眼熟,成了一号人物,还很容易就能知道当前南宋朝堂上的热点政治话题和热点政治风向。

其实倒也不是他多么刻意的派人打探消息,实在是南宋的官僚们没什么保密意识,该说的不该说的,只要几杯黄汤下肚,全都给你吐出来。

上午刚刚和皇帝商量完的事情,晚上来北国楼,几杯酒一下肚,脸色一红,顿时就分不清东南西北,就开始把朝堂上的事情说出来了。

声音还特别大,还字正腔圆,生怕你听不到。

送菜的伙计们都是久经训练的专业人士,讲究一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结果遇上这种酒局,根本没有施展本领的地儿。

不费吹灰之力直接就能得知南宋朝廷想要做什么,以及朝堂的内部斗争和斗争的内容等等。

然后大约五天之后,这个情报就会出现在中都天网军总部指挥使办公室的桌子上。

再过差不多半天,一些重要消息就会出现在苏咏霖的桌子上为他所知。

别说朝堂上出现的一些政治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斗争,比如谁和谁在朝堂上打架,就连赵构和赵昚之间发生一些小摩擦、不愉快从而很久没有回临安的消息苏咏霖也早就知道了。

单向透明了等于是。

苏咏霖甚至还知道赵昚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心情苦闷,所以爱上了吃东西,喜欢通过暴饮暴食来排遣心中苦闷,不过两三个月,原本精瘦的身材就彻底走样了,成了一个典型的中年油腻男。

一听到赵昚成为了中年油腻男,吓得苏咏霖赶快向工部定制健身器材,准备在未来的每一天都挤出一些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来维持身材,以免身材走样,患上三高。

当然,作为经验丰富的谍报之王,苏长生不仅仅依靠酒楼打探情报,也会通过一些社会上的人脉关系安排部下以杂役身份进入临安城内各个官署之中做打杂,顺便收集情报。

官老爷们才不会打扫卫生,太监又只为皇家服务,临安城内那么多官府的海量杂事还是要靠雇佣一些专业杂役来办事。

这些杂役是除了官员之外最容易接触到南宋朝廷重要消息的人群。

但是南宋朝廷对于他们根本不设防。

原因很简单,区区杂役,以南宋的教育水平来看,根本就不存在识字的可能。

哪怕事关国防的顶级情报摆在他们面前,他们还以为上面写的是今日食谱呢。

对于大字不识一个的卑贱杂役,有什么可提防的?

苏长生了解到这些内幕消息之后,就安排一些识字的密探佯装不识字进入官府打杂,混了不少不算编制的编制。

且目前这些密探已经成功进入临安府、六部、枢密院等官署内做事,经常带来很有意义的情报给苏长生知道,再被转交给苏咏霖知道。

而且南宋政府至今不曾有察觉到情报外漏的事情,至今不清楚临安城内到底有没有、有多少明国间谍,且身在何处。

他们的反间谍工作不说是有声有色吧,至少也能算是根本没有。

与之相对的,南宋安插在中都城内的间谍,有一个算一个全都活在天网军的严密监控之下。

倒不是他们伪装的不行,事实上这些南宋间谍也有些专业水准,好端端的活在中都城内。

只是他们对明国社会了解不深,不知道明国大量普及的身份证明制度,以至于想要隐藏身份进入中都城根本不可能,只能以南宋客商与随从的身份进入中都城,打一开始就全面暴露了。

而且明国政府还在苏咏霖的要求下早早通过了《保密法案》,严格限制某些部门的官员透露消息给无关人群知道,对于某些重点部门更是严格限制和外界的接触,在社会上完全消失不见。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南宋间谍们打探到的消息基本上和街边唠嗑的大爷大妈们一个水平,津津乐道于《白毛女》《半夜鸡叫》等故事,顺带着痛骂卑劣无耻的上等人。

说实话,以南宋聊胜于无的安全保密水平,苏咏霖觉得自己直接派人进入南宋宫廷给赵昚下猛药让他成为第二个孙元起都是可以策划的。

陆游显然不知道这一切,他也不知道明国在南宋的情报网络铺设,但是苏咏霖对他怀有一定的信任,所以决定让他接触一下苏长生,并且嘱咐苏长生暗中保护陆游。

如果有人想要对他不利,那么就要出手保护他,并且把他和他的家人安全地送到中都来。

这样一个自主觉醒的前南宋官员对于明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然了,【被动觉悟】的明国地主乡绅老爷们对南宋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洪武四年九月下旬,伴随着南宋使节团的南归,随着之前的革命浪潮席卷中原而造成的大量上等人润南宋的情况逐渐被南宋政府意识到。

随着人数上千的乡绅老爷们成功越过人为封锁线和自然封锁线进入南宋而被官府知道,南宋统治者欣喜若狂的自以为发现了明国的统治漏洞,发现了明国很快就要完蛋的实证。

古有苛政猛于虎,逼得人们不得不躲入深山,冒着被老虎吃掉的风险也要躲避苛政,现在这群明国地主乡绅们的南逃,不正好证明了明国暴政是如何的残酷、如何的不得人心?

第1005章 苏咏霖终究是亡我之心不死啊

逃难而来的前大明地主乡绅们跨越千山万水、尝遍人间苦楚,终于逃出生天,来到了南宋。

他们在南下的过程中历经坎坷,为了躲避明国的地方路卡,不得不走人迹罕至的山间小路。

山间小路固然没有明国追兵,但是却有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凶残的食肉动物,它们绿着眼睛看着这群千里迢迢送餐上门的大善人,嘴角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当然被食肉猛兽干掉的是少数,大部分死掉的人还是因为山路难行,或者摔死,或者迷路,或者食物耗尽,就这样化为了茫茫山林的养分。

而能够活下来抵达南宋的,确实算是一辈子的运气都用上了。

他们不仅知道自己对南宋的意义何在,也实在是痛恨明国,于是配合南宋官府的宣传要求,编出了大量惨绝人寰的段子。

他们把自己形容为带领佃户们安居乐业顿顿吃饱全家不饿的带善人。

佃户们都非常拥护他们的善政,结果明国朝廷用大量金钱收买他们的佃户,或者威逼利诱恐吓他们的佃户,使得佃户们对他们群起而攻。

他们或者失去了善良聪明的妻子,或者失去了美丽的女儿,或者失去了勇敢的儿子,或者失去了慈祥的老父老母。

不约而同的,他们都将因为逃跑而死去的家人描述成为了保护更多家人逃出虎口而英勇献身的勇者,亦或是惨遭杀戮的不幸者。

他们说明国朝廷煽动纵容暴民掳掠他们的财产,侵夺他们的土地,杀害他们的家人,说那些受过他们恩惠的佃户遭到蛊惑,向他们展露獠牙。

或者杀死了心地善良的小少爷,或者强行凌辱了心地善良且美丽的小女儿,或者把他们的妻子杀死了之后吃掉,或者把他们八十岁的老父老母吊起来用鞭子抽打致死。

他们一生心善,一只蚂蚁都不舍得踩死,就算是那么的善良,也还是逃不过凶残的朝廷和忘恩负义的白眼狼的打杀,三五代家业化为飞灰,家破人亡。

哭的那叫一个凄惨啊。

总而言之他们把明国形容为了暴乱的地狱,把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形容为恐怖的暴乱,把思想解放砸碎枷锁奋起反抗的人们形容为残酷的暴民。

他们是善良的温柔的正确的,明国朝廷和明国皇帝是邪恶的,泥腿子是背信弃义遭天谴的,明国军队是残暴不仁的。

这样的宣传非常符合南宋朝廷的需求,南宋官员们大喜过望,于是他们被大批量带去临安,在文武百官和皇帝面前现身说法。

他们哭泣着向皇帝赵昚请求帮助,请求保护,求一碗饭吃。

他们编故事的能力很强,说的赵昚眼泪汪汪,说的文武百官叹息不已。

文武百官不是蠢人,都是聪明人,不傻。

他们虽然都知道这群家伙绝对不可能对佃户那么温柔,绝对不可能那么正义,但是对于明国朝廷发起的大革命行动,面对明国朝廷表明姿态站在泥腿子那边的行为还是感到了深深的恐惧。

他们从未见到过和泥腿子站在一起的政权,从未见到过为了泥腿子铲平地主乡绅的政权,更没有见识过允许这一切甚至主导这一切的皇帝。

这特娘的是皇帝?

他们很担心这群家伙的现在就是他们的未来,更担心这群家伙有的逃,而他们没得逃。

这群家伙还能跨越千山万水逃到南宋来讨口饭吃,那到时候明军南下,他们往什么地方逃?

岭南?

占城国?

他们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深深的担忧。

而这就是赵昚和宰辅团队的目的了。

利用这群人现身说法,告诉他们明国的革命政策,以此再次大规模的凝聚人心,让南宋统治阶层的前所未有的团结在一起,相当程度上遏制了内耗。

通过这一波舆论工作,南宋统治阶层基本上算是危机感十足,内斗欲望没有那么强烈了,党争也不那么激烈了,对抗明国的斗志也空前强烈起来。

在此之后,赵昚敏锐的察觉到自己的政令好使了许多。

之前总有些磕磕绊绊,还有些人磨洋工不出力,行政效率低的感人。

现在可好,行政效率大大提升,比之前一段时间更加高效。

到洪武四年的十月中旬,七万军队的募兵计划顺利完成。

这一次是实打实的七万人,不掺水分,这七万人全部被充实到了江淮战区和临安禁军之中,足额,相当罕见。

要说没有这群明国的乡绅老爷们的功劳,还真是不客观。

临安禁军遭到两次毁灭性打击之后,终于再次有了四万人的额度,剩下来的三万人就被派到了镇江府、建康府和池州府三支大军当中。

赵昚将这四万人全部编入了自己指挥的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至于殿前司则因为还随着赵构在外头,就没给分配。

不过这七万人当然不是终点,只是一个起点。

赵昚在七万人募兵计划完成的当天,又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八万人募兵计划,要求在两年内把军队规模恢复到第一次明宋战争之前的规模。

并且随着这个八万人募兵计划的执行,南宋朝廷也开始宣布召开特科武举,面向全社会招募有勇力、会用兵的人才。

只要通过考试,就能直接授予军职,授予丰厚的福利。

与此同时,在正式的科举考试当中,出题也开始偏向军事策略方面。

除了传统的经学问题之外,在赵昚的要求下,殿试出现了军事问题,要求从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中选拔军事人才。

赵昚也面向已经成为官员的官员们招揽军事人才,准备大规模扩充枢密院的规模,给予枢密院更大的权力,让枢密院振奋起来,顺便振奋一下南宋的军事。

随着一系列的新政实行,越来越多的军事人才进入了枢密院,他们的到来为枢密院的专业程度提供了保障。

而赵昚也终于不能满意周麟之的保守军事策略,准备采取更加激进的军事策略对抗明国带来的威胁。

为此,赵昚把出使明国归来的陈康伯和提领枢密院的周麟之来了一个职位对调,任命周麟之担任参知政事,任命陈康伯担任枢密使。

周麟之为此狠狠地松了口气,陈康伯则是面色凝重的接下了使命。

陈康伯返回临安之后,给赵昚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报告,关于他和使节团在明国的所有经历和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