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第681章

作者:御炎

朝廷会因此把自己视作细作,从而调查自己吗?

陆游有些不安。

但是他又感觉虞允文要是知道自己刚才和王祈的谈话内容,自己恐怕也没那么容易过关,虞允文也不会在之后给自己一个【不要和明国人走的太近】的忠告。

他要是打算告发自己,没必要给自己这样的告诫。

所以,他大概率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看到了自己和王祈谈话的场面,对自己产生了些许疑虑。

没有实锤。

如此安慰着自己,陆游这才怀着复杂的情绪躺在了床铺上。

一躺下,各种情绪在脑袋里撞来撞去,不一会儿就把他撞的脑袋晕乎乎,疲惫不堪。

于是眼睛一闭,他就睡过去了。

接下来的数日,陆游没有和王祈有什么单独会面谈话的机会,但是虞允文好像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反应,吃饭睡觉赶路一如既往,三人聚在一起私下里谈论关于明国的事情时也没什么特殊的举动。

陆游逐渐确信虞允文是真的没有听到自己和王祈交谈的内容,只是看到了那一幕,所以才有之前的反应。

他开始放下心来,没有继续观察虞允文,而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观察明国上。

当他们前进到济南府的时候,途径黄河故道整修工地,陈康伯和虞允文都有很大的兴趣,询问王祈能否去看看。

王祈觉得没什么不可以的,便点了点头,然后带着他们前往参观了黄河整修工地。

整修工地上,来来往往都是周边地区农会组织来的农家劳动力,他们扛着各种建材,往返于工地和建材储存地,十分忙碌。

“这里是当年后汉时期的黄河故道,黄河数次改道之后,这里已经荒废,现在整修之后,准备作为黄河的入海口,将黄河重新恢复到后汉时期的状态,避开淮河道,避免黄河再次夺淮入海,让两淮地区恢复生机。”

王祈站在工地边上指着那高耸的河堤工程道:“大明耗费数百亿钱的投入,为的就是让黄河不再危害中原,让河北、山东、河南之地再次变回原先的产粮种地。

如此,大明的财政收入会有进一步的提升,大明百姓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好,两淮之地适合产粮,一旦恢复,大明的粮食安全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保障了。”

说完,王祈意味深长地看着陈康伯等三人。

“当初南朝未能办成的事情,陛下已经下定决心,要代替南朝办成,决不能让黄河继续为害中原百姓,黄河工程一旦成功完成,南朝历代先帝也一定会感到欣慰的吧?”

陈康伯听后,面色不佳,感觉王祈这是在暗戳戳的骂他们。

虞允文低着头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陆游四处张望工地,看着这井然有序的状态,心中颇有些感想,不过看着看着,他又发现了一个华点。

“王主事,工地上的监工呢?或者军队呢?为什么没有看到?”

王祈看了看陆游,然后又回头看了看工地上。

“监工没看着,大概去工地上干活儿了吧?至于军队……工地上为什么要安排军队?军队都有自己的任务,这里最多安排工地上的农民工轮流担任保安任务就可以了,让军队来干什么?”

“什么?没有军队?”

陆游颇有些惊讶。

虞允文和陈康伯的面色也产生了变化,满是不可思议。

陈康伯更是询问道:“不安排军队的话,工地上万一出现暴乱可怎么办?那么多人聚在一起,北朝不担心出现暴乱吗?”

虞允文也十分在意这个问题,死死盯着王祈。

他们直到这个时候才发现明国的工地和南宋的工地不太一样。

南宋农民有服徭役的义务,每年农闲时被强征做工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为朝廷出力是他们生来的职责,本来就没有报酬。

说是管饭,但是吃的是什么东西,他们心里也都有数。

基本上餐费都被大小官吏贪污掉了,能给这些强征来的农民工吃的都是些正常人不会去吃的东西,就算是不会吃的东西,也吃不饱。

饥一顿饱一顿,还有大体力劳动活儿,在工地上饿死累死病死那是常有的事情,根本不足为奇。

也正因为这样恶劣的条件,所以被强征来的农民总是会想方设法的逃亡,而为了遏制逃亡,南宋官府就要动用军队持械监工,要是有人敢于闹事,那就要面临严重的后果。

而且就算工地上的官吏不贪污农民工的粮食,给他们吃饱肚子,朝廷还是会派军队来监督工地,以防不测。

原因就在于朝廷不信任民众,防着民众,生怕民众作乱。

这个时代交通不便利,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很大,有人想要造反,基本上只能局限于一个地区,一个县,乃至于一个村庄,可以动用的人力很少,官军平定起来难度很小。

想要搞大起义,就要有连结多个地区一起发起造反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什么人都能具备的。

所以这在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底层人民起义造反的难度,也降低了官府遏制造反的难度。

但是一旦集合劳动力前来做工就不一样了。

各个地区的农民被聚集在了一起,那么多人,那么恶劣的工作环境,那么凶残的官吏监工,农民们心中的怨气会不断积累。

这种怒气一旦到了一个临界点的时候,就会引发暴乱。

而这个时候工地上的人那么多,动辄成千上万人,一旦发生暴乱,那就是大规模起义,寻常安保力量根本控制不住,不提前投入军队严防死守,统治者根本不能安心。

所以每当封建王朝想要进行大工程的时候,总会跳出来很多官员反对,而每一次反对的理由绝对不仅仅是浪费太多钱。

他们最有力的反对条件就是担心民众大量聚集,一旦发生暴乱,会难以控制。

这样的例子真的很多,从秦朝开始一直往后,历朝历代都没少过农民工在工地上造反叛乱的,有的还闹得很大,甚至能成为一个王朝覆灭的直接导火索。

所以任何一个封建王朝想要进行大规模工程时,要付出的成本绝对不仅仅是建筑成本和人力成本。

他们需要付出的最大成本是安全成本,是为了防止民众发生暴乱而支出的安全成本。

这种成本之高,是任何一个王朝都不能草率应对的,因为随时会有王朝覆灭的风险。

宋朝作为个中老手,经历多次工地造反事件,深谙此间道理。

所以当初明国进行黄河工程的时候,包括张浚在内的很多高官直接断言明国不会再有发起战争的力量,因为他们大部分的力量都要用在防范黄河工地上的农民工造反上。

但是奇怪的时候,工程发起两年多以来,明国黄河工地上并没有发生过什么暴乱,这让南宋君臣颇有些费解。

咋没暴乱呢?

这不科学。

第0981章 大明不会剥削农民

尽管南宋君臣对此很不理解,但是他们经过讨论之后,对此得出的结论并不是明国的体制优势,而是认为这是明国的军事实力优势。

明军强悍善战,荡平周边不臣,声威赫赫,对敌人有强大的威慑力,自然的,对民众也有强大的威慑力。

凶神恶煞的明军用血腥残暴的杀气震慑了农民工,所以遭到残酷对待的农民工才不敢造反。

但是越是强大的压迫必然带来更加暴烈的反弹,随着黄河工程不断的推进,南宋官员不断有人提出明国黄河工程迟早爆雷,或者说已经爆雷过两次了——

苏咏霖因为河水猛涨而南下开封指挥调度的两次行动被他们认为是【黄河工地出现暴乱,明皇苏咏霖亲自南下指挥平叛,强行压制】。

并不是因为什么所谓的河水猛涨所以皇帝亲自南下指挥。

这种危险的事情皇帝会出动?

万一出了什么事情怎么得了?

不可能,绝对是因为出了皇帝不得不亲自出动的事情,比如叛乱控制不住,他必须要亲自出动平叛,然后将其掩饰为黄河大水的事情。

就是这样!

也正是基于这种猜测,所以虞允文向赵昚提出的【破坏黄河工地】的建议里所描述的策略内容就是派人潜入工地,传播谣言,用谣言促使黄河工地上的明国农民工发起全面暴乱。

黄河工地上的劳工一定被明国驱使的十分厉害,一定被压榨的非常惨,怨气极重,只要稍微传播一些谣言,就能达到目的。

比如【黄河竣工之日就是他们所有人的死期】、【黄河竣工之日需要十万人的血来祭天】之类的谣言,只要传播开来,效果一定非常好。

反正愚夫蠢妇们很迷信,只要传播开来,他们一定会非常惊慌,一定会恐惧,加上平常被凶狠压榨带来的怨气,分分钟发生暴乱。

如此,就能拖延、破坏明国的黄河工程,用这个工程不断给明国放血,让明国不断失血,损失国力,并且最终走向覆亡。

隋朝的灭亡就是因为那条大运河,那么明朝的灭亡也会是因为这条黄河。

他们再也没有余力南下威胁南宋,南宋就能够趁机恢复实力,扩充军力,等中原大乱之际,就主动北上,讨伐敌人。

虞允文得意洋洋的宣称自己的策略绝对是可行的,赵昚为此颇为心动。

于是派他加入南宋使节团,一路注意观察明国工地现状,看看明国对黄河工程的防御程度如何,有多少驻军,有多少工人,什么地方最适合传播谣言发起暴乱等等,从中找到可乘之机。

这种事情没有第一手情报是不行的,正好有一个出使的机会,赵昚需要虞允文的一手报告。

但是面对着眼前看到的画面,虞允文愣住了。

没有【残暴的明军士兵】持械监工,工地上甚至看不到几把兵器,偶尔能看到持械巡逻的队伍并不是明军士兵,而是身着普通布衣的农民工打扮的人。

工地上的官员虽然有穿着官府的,但都是文职人员,看起来像是统计物资负责发放的,手无寸铁。

更没有人像大爷一样拿着鞭子站在工地边上监工,看到哪个农民工偷懒就一鞭子上去。

这些农民工老老实实勤勤恳恳的工作,完全没有偷懒怠工或者怨气很大的感觉,工地上挺祥和的,是不是还能听到有人在说笑。

为什么会这样?

虞允文非常费解,还没等陆游再次提问,他就上前一步,像是质问般的询问王祈。

“怎么会没有士兵监工?为什么?你们不担心出事吗?出了事怎么办?谁负责?”

王祈被他这突如其来的询问弄得有些愣神。

“啊?”

“我是说……我是说没有士兵监工的话,你们不怕有人逃跑吗?”

似乎是发现自己的语气不太对劲,虞允文赶快弥补,更改了说辞。

王祈闻言,皱了皱眉头,奇怪地打量着虞允文,问道:“为什么要逃跑?”

“啊?”

这次换成虞允文不理解了。

王祈摊开双手。

“来工地上做工不仅管三顿饭,还给结算工钱,能给家里减轻负担,工地周边州府,凡是家里有多个劳动力的农家都愿意把送一个青壮到工地上来做工。

别说这些,有些州府人口稠密,户口多,家里孩子多的农家也多,但是工地上需要的人数有限,他们都争着抢着把家里多余的劳动力往工地上送,工地上都收不下那么多人,怎么还会逃跑呢?”

“给钱?”

虞允文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关键点:“你们给钱?”

“对啊,这不是理所当然的吗?百姓出工出力,朝廷怎么能不给钱呢?哪有这种道理,你们这是……哦,我想起来了,南朝百姓服徭役,朝廷是不给钱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