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考虑了很久,赵构才不得不承认,他找到了一个合格的、孝顺的继承人。
在明国的压迫之下,他已经没有政治前途了,但是他还活着,他还没死,他还有日子需要过。
所以,他需要一个孝顺的、听话的、懂得感恩的继承人来做皇帝,以此保障他作为太上皇的尊崇身份。
太上皇也是需要一个懂得感恩的皇帝来确保生活安康的,如果皇帝不懂得感恩,是白眼狼,那么他的太上皇生活也绝对不会好过。
说到底,太上皇已经不是皇帝了,名义上不能掌握实权,不能发号施令。
就算一时还能掌控朝政,一时还能够动用太上皇的权力惯性压制皇帝,可要是继任者野心勃勃,利用皇帝身份搞来搞去,太上皇也没有必然获胜的把握。
况且这次事件过后,赵构等同于在大宋王朝社死,比赵光义在军队中社死的局面还要糟糕,他必须要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完全没有重新复位的可能性了。
他的惯性也将被彻底打破。
此时此刻,赵昚对他的态度就至关重要。
而赵构唯一能制衡赵昚的法宝,就在于一个“孝”字。
因为二人之间没有直接的血脉关系,他们甚至可以算作是陌生人,而赵构一手扶持了一个陌生人当皇帝,赵昚如果对他不孝,那就会被天下人口诛笔伐到社死为止。
话虽如此,如果赵昚强行不孝,赵构也会很难受。
所以赵昚孝不孝,哪怕是表面上的孝,都对赵构非常重要,表面上的孝,也能为赵构的晚年生活增添屏障。
而现在的一番试探下来,赵构确定,赵昚不是一头白眼狼,他的晚年生活是可以得到保障的。
于是他稍稍松了口气,站起了身子,走到了赵昚边上,把他扶了起来。
看着他涕泗横流都顾不得擦的模样,赵构长叹一声。
“你的孝心,我感受到了,我能有你这么个孝顺的孩子,够了,真的够了。”
说着,赵构握住了赵昚的手。
“这一次,我为你扛下全部,这也是最后一次我能为你扛下全部,往后岁月,你就要独自面对强敌,独自烦恼了,现在你不能理解我的地方,将来你都会理解,你也会面临跟我一样的困境,到那时,你就会明白我今时今日的苦楚。”
赵构说着也红了眼圈。
赵昚却依然不接受,痛哭流涕表示自己的孝心和忠心,不愿意接受赵构的内禅,最后赵构佯装生气,虎着脸要求赵昚答应他。
“既然你说你忠心孝顺,那君父对你的要求,你为何不接受?你不接受,就是不忠不孝!你要做一个不忠不孝之人吗!”
赵构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赵昚再也无话可说。
他只能握着赵构的手跪在他的身边,垂泪涕泣。
接下来的事情并没有出乎史浩的预料。
赵构基本上确定最后的谈判没有希望,这一战必然要打,所以他决定派遣临安禁军前往镇江府和建康府助战,以协助抵御明军。
禁军出发之前,赵构决定检阅部队,鼓舞士气。
而这一次检阅,他带上了赵昚。
这是前所未有的举措。
在此之前,赵构最多也就是允许赵昚出现在朝政议论的场合,算是让他和群臣见个面,学习一下和群臣相处,学习一下处理政务,但是从未让赵昚出现在有军队的场合。
兵权是皇帝的生死线,不到最后,绝不交出。
然而这一次,他带上了赵昚,甚至于为赵昚介绍了临安禁军的三名主要将领,赵密、李捧和成闵,还有一些其他的高级军官。
赵构让这些高级军官向赵昚见礼,说这就是咱们大宋的皇太子,而赵昚也被要求与这些高级禁军军官一一见面,认识。
军官们心中大为讶异,但是谁也不敢说什么,用君臣之礼拜见了赵昚,赵昚也一一认识了这些军将,记住了他们的名字,给与他们作为皇太子身份的赏赐。
在赵构眼前给赏,赵构没有任何意见。
于是高级军官们基本上懂得了皇帝的意思。
接着在检阅部队的时候,赵构手持天子剑骑在马上,由赵昚牵着赵构的马,陪伴赵构绕场检阅军队,让赵昚在大军面前第一次露脸。
这一不同寻常的举措让军队和朝廷议论纷纷,人们纷纷都在说皇帝是不是有了禅让之心,是不是打算把自己的皇位禅让出去,否则怎么会主动带着皇太子检阅军队呢?
兵权的敏感性无需多言,但凡是个有头脑有追求的皇帝都不会允许旁人触碰兵权,哪怕是皇太子,在皇帝死掉之前都不能触碰兵权,否则就是造反。
正所谓朕不给,你不能抢。
朕给了,那就是你的了。
而现在,赵构主动带着赵昚检阅军队,认识军将,还让赵昚在大军面前露脸彰显存在,这其中的政治意味再明显不过了。
一些聪明人察觉到了赵构这样做的目的,意识到赵构已经做好了某种准备的决心。
同时,聪明人也对大宋与明军这一次的较量有了些许的预判。
第0681章 第一次明宋战争就此拉开了帷幕
大明洪武二年三月二十日,宋国紧急磋商使者、枢密院三把手周麟之抵达海州,与明军主将周至会面。
会谈上,周麟之苦求明军不要开战,表示愿意和明国就岁币问题进行商谈,之前没有完成的谈判现在可以接着谈,只要能避免战争,其他的都好谈。
周至大笑,随后开出了三十万两白银和三十万匹绢布的条件——可以用其他物资折价。
但是总价不能改。
这一要求吓得周麟之差点没摔在地上。
“为何又多了五万?原先不是二十五万吗?”
“之前不同,之前若是你们答应谈判,二十万白银和绢布也未尝不可,这是大明的底线,但是你们拒绝了,既然拒绝了,那么大明只能用刀枪说话,现在,大军箭在弦上,你们却要我们罢兵休战,不多给一点,怕是大明军队不答应!”
周至声色俱厉,俨然一副强者欺凌弱者的嘴脸。
“话虽如此,这也是大宋的错误不假,但是三十万实在是太多了,能不能稍微削减一些?哪怕是维持原状呢?”
周麟之苦苦相求。
周至不为所动。
“现在要维持原状?早干什么去了?而且大明军队调动都已经完成,现在全军都集合在了海州,军队集中需要耗费多少物资和粮食?这笔钱谁给?”
周麟之继续恳求周至不要开战,却拿不出实实在在的好处,周至失去了耐心,最后干脆把周麟之赶出了军营,正式代表大明国向南宋发布了宣战的告示。
周麟之被吓得屁滚尿流,赶快带着队伍往南跑。
周麟之走后的第三天,洪武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周至正式下令枕戈待旦的明军全军出击,陆军和水军一同出击,分别执行不同的军事计划,彼此配合,互通有无。
第一次明宋战争就此拉开了帷幕。
按照明军事前约定的战略计划,海州大军开始全面行动,提前准备大量渡船和浮桥制作材料的明军当天就开始了大规模渡过淮河的行动。
他们在涟水县以南以水军作为掩护,搭起十座浮桥,以数百只渡船作为渡河工具,极为高速的全军渡河。
一直都在淮河南岸戒备明军的十多只宋军船只在大军渡河之前就被周满城指挥明军水师主动进攻了。
他们没有反应过来就吃到了明军的大火箭,被炸得七荤八素,接着被明军优势水师团团围住。
周满城指挥三十多只战斗轮船以多欺少,把宋军的两淮巡逻水军干掉了,击沉宋军战船五艘,俘获十一艘,取得了开门红。
之后明军开始大规模渡河,先期渡河的精锐步骑快速组成军阵向前进击,戒备着可能到来的宋军袭击,为后续渡河队伍建立了可靠的滩头阵地,让他们得以安然渡河。
整整五万人的陆军以非常快的速度,花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全部渡过了淮河,并且留下了足以让后勤部队使用的浮桥和护卫水军。
而在此期间,除了一支小规模宋军哨探前来刺探情况结果被明军骑兵追杀的只有一人逃窜而走之外,并无任何宋军再来进攻。
连水军都没有来进攻。
很快,周至整合部队,指挥全军快速南下,兵锋直指山阳县。
根据宋军守江不守淮的战术特点,周至最开始判断淮南地没有强大的宋军部队防守。
不过三月二十一日晚,根据最新的情报显示,宋将刘錡并不认同宋廷的战略,屡次请求驻防淮南地,于是宋廷允许了他的战术行动。
据说刘錡已经开始率军渡江前往淮南,不知道会做出什么战术布置。
但是就那么短短的一两天,刘錡就算能率军渡江,也来不及做出战术布置。
所以周至决定先发制人,快速出击,打刘錡一个措手不及。
大军主力集合之后还没出发一会儿,周至就得知先锋骑兵已经占据了山阳县——
宋军似乎不打算坚守山阳县,明军先锋还没有抵达的时候就撤走了,留下了一座完好无损的城池和满城百姓。
根据事后的了解,山阳县令和楚州刺史根本没有胆量和明军作战,宋军事先也没有在楚州大规模布置抵抗军队,刘錡的部队更是没影子。
所以得知明军开始渡河,山阳县的官僚们就忙不迭的向南逃命去了,根本没想过守城。
官老爷们一走,山阳县少量武装也全部逃跑了,连带着一些富户都跟着逃跑,生怕被牵连入战争之中死无葬身之地。
地主乡绅们能跑的都跑了,跑不了的就结寨自守,整个县城只剩下逃不走的满城普通百姓,被明军先锋包了饺子。
也幸亏他们遇到的是军纪严明的明军,周至留下一支小部队驻守山阳,接着打开山阳县的府库分发粮食,又张贴安民告示,讲明除了维持治安的部队之外其余部队皆不入城。
然后他就真的没有入城,而是火速率领军队继续南下了。
周至顺着运河水道一路南下,三月二十六日,明军先锋再次占据了无人防守的宝应县城。
宝应县城的情况基本上和山阳县一样,官老爷们和上等人们能跑的都跑了,剩下跑不掉的平头老百姓“等死”。
周至故技重施,安抚人心,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南下,而是一路杀入高邮军,于三月二十八日占据了高邮县,在高邮县休整了两日,一方面等等后勤部队,一方面也让军队、马匹多做休息。
与此同时,周至大量派出哨骑南下刺探扬州一带的宋军消息。
数日前,周至就得知刘錡决定率军防守淮南,扬州作为淮南重镇,刘錡麾下军队必然在扬州一带率先驻防,然后再往北。
虽然现在他们已经来不及这样做了,明军已经前进到高邮,已经占据了主动,宋军此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死守扬州,保护南渡航线瓜洲渡,避免明军利用瓜洲渡前往江南。
很快,哨探传来消息,说他们发现了一支万人规模的宋军抢着赶着入驻了露筋镇,似乎有着向北进攻的态势。
周至得知后并不感到奇怪。
这段时间足够让刘錡知道明军已经开始行动并且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他必然会做出反应。
周至接着细细询问,得知露筋镇的军队是刘錡麾下大将王刚统领的军队,万人规模,军容比较严整,不像是乌合之众。
不错,终于等来了一支像模像样的军队,要是所有宋的文官武将都跟之前遇到的跑路天王一样,周至真的怀疑自己的这支部队是不是就能吞并南宋了。
现在看来,南宋还是有一些忠臣良将敢于和明军正面对抗的。
正面对抗刘錡当然是敢的,但是刘錡派王刚出击的原始目标并不是露筋镇,而是宝应县城。
早在二月上旬,刘錡就上表朝廷请求改变守江不守淮的战术,重点防守淮南,以淮南地作为江南的掩护,避免江南直接面对明军兵锋。
江南虽然有着长江作为天然屏障,但是长江很长,一条大江横穿东西,有很多适合北方军队渡江的地方,如果把军队从东到西排列起来,等于一字长蛇阵,不管什么地方被攻破,都会导致整条长江防线的失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