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158 第48章

作者:御炎

“啊?”

辛弃疾一脸震惊:“苏帅是宋人?”

“嗯,我是从宋国来的,三月以前,我还一直生活在宋国,故祖父也是宋国的官员,官至福州知州,我与你的经历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咱们二人祖父所做的事情有所不同。”

苏咏霖微微笑着,便把自己祖父所经历的事情,以及后来苏家成为私盐贩子家族的事情,还有苏咏霖自己决意离开宋国北上造反的事情都告诉了辛弃疾。

他想打碎辛弃疾心里的向往滤镜,告诉辛弃疾南宋并不是汉家灯塔,南宋只是一个胆怯懦弱无能的割据政权罢了。

辛弃疾听了苏咏霖的诉说之后,满是惊疑不定,只觉得难以想象。

“怎么会这样?”

“怎么不会这样?当初,祖父何等英姿勃发,一腔热血相助岳将军北伐,不惜性命与金贼死战,到最后,却是一场空,岳将军被害死了,祖父也没了念想。

我不知道祖父是怎么走向贩私盐之路的,但是我想,那应该是祖父在北伐念想破灭之后所能找到的唯一的反抗之路,祖父或许是想要以此表达对宋国的不满。”

苏咏霖叹息道:“宋国对北伐志士的不满和压制已经不是三两句话说得清楚的事情,分明是自己的故土,却不让自己的军队去收复,反而拱手让人,这是什么做法?”

辛弃疾瞪着眼睛坐在苏咏霖的对面,宛若一座雕塑,一言不发一动不动,似乎正在思考什么难解的问题。

看着辛弃疾困惑的姿态,苏咏霖觉得自己应该加点什么东西。

“后来我认真仔细的思考了一阵,才意识到问题并不简单。”

辛弃疾抬眼看着苏咏霖。

“敢问苏帅,什么问题?”

“一个显而易见的根基的问题。”

苏咏霖用手指沾了杯中剩下的酒,在桌子上画了一条线。

“这是淮南,这是淮北,大体上,就是如今的宋金国界线。”

辛弃疾点了点头。

“靖康之前,宋国统治淮南淮北人众,朝中有南人,也有北人,北人数量多一些,南人数量少一些。”

苏咏霖接着说道:“而靖康之后,中原被金国夺走,绍兴和议之后,宋国就真的只剩下淮南之地,不复有淮北中原之地,此时此刻,幼安,你以为宋国的根基是什么?”

辛弃疾看着酒桌上的那条线,忽然意识到了什么。

“南人。”

“对,南人。”

苏咏霖深吸一口气:“那么幼安,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就浮上水面了,想要北伐中原恢复中原的人,是哪些人?”

辛弃疾稍微思考一阵,眉头渐渐紧锁。

“宋国朝廷所言中兴四将,岳飞,张俊,刘光世,韩世忠,他们,都是北人。”

苏咏霖盯着辛弃疾:“他们失去故乡,不愿故乡在金兵铁蹄下被蹂躏,有着北伐的强烈愿望,他们不愿意朝廷偏安一隅失去中原,而那一时节,主战大臣、部下还有他们的部下,大多都是北人。

可是宋国始终没能收复中原,于是朝中北人渐渐减少,依靠科举考试进入朝廷的渐渐都是南人,南人没有失去故乡之痛,怀着故国情怀愿意北伐的又有多少人?

北伐需要大量的金钱,粮食,还有人手,这些东西从哪里来?都是从江南的土地上而来,一切损耗都是南人承担,丢失中原并非是南人之错,那么又有多少南人愿意承担这些损耗,为宋国北伐中原呢?”

说着,苏咏霖叹了口气。

“诚然,愿意北伐的南人不少,不愿北伐的北人也不少,昔日主政的奸佞秦桧居然主张实行南自南北自北之策,影响宋国朝廷遣返南归北人,生怕因此引起金人不悦。”

这句话出口,辛弃疾只觉得自己的心脏被狠狠一揪。

“宋室南渡至今,已经三十年了,三十年的时间,一代人死去,一代人长成,新生者还会有多少人心怀家国沦丧之痛?还有多少人心怀北伐念想,想着光复中原?

时间越长,宋国越是愿意偏安一隅,生活在中原的汉人也越来越愿意接受金国的统治,幼安,加入义军的豪杰们,大多数都是因为金人括地政策失去土地或者将要失去土地,于是痛恨金人。

他们并不是为了家国沦丧之痛而反金,只是因为自家财产受损而反金,如你这般为家国沦丧奋而反金之人,又有几人?这一点,淮南淮北并无不同啊。”

这个夜晚十分安静,微风轻轻地吹,吹散了白日里聚集起来的一丝燥热,让这临近夏日的春末时节难得的有了些凉爽的意味。

辛弃疾紧锁眉头沉默了许久,忽然抬起头看向了苏咏霖。

“苏帅,您是哪种人?”

“我都不是。”

苏咏霖勾起嘴角,笑道:“我生在南国,却北渡到北国来造反,幼安,你不觉得我很奇怪吗?”

“的确如此。”

辛弃疾认真看着苏咏霖:“那么苏帅能否告知在下,苏帅是为了什么而离开宋国北上反金?”

第0064章 你会知道我是对的

为什么北上反金?

这个问题的答案太重要了,辛弃疾并非他的核心团队成员,眼下并不是他知道的时机。

当然,他终究会知道。

“幼安,虽然我与你刚刚相识,但是谈论一阵,却对你有莫名的亲近之感,我不知道是为什么,但是我总觉得你是可以与我交心之人。”

苏咏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我北上,因为我不相信宋国能恢复中原,所以我要用自己的一切恢复中原给它看,我要让它亲眼看着我是怎么光复中原的!”

辛弃疾心中震撼。

“就算宋国有那些干扰北伐的奸佞之人,也一定有愿意北伐的忠良之人,我等齐心协力,一定可以北伐成功!宋室还是可以回到中原的!”

“我不信。”

苏咏霖坚决摇头:“岳将军已经进军到了朱仙镇,距离故都一步之遥,却被十二道金牌召回,从此天人两隔!我祖父一心一意北伐中原恢复故土,到头来却被迫沦为私盐贩子!这是要北伐中原光复故土的气象吗?”

辛弃疾顿时哑口无言。

好一会儿,辛弃疾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忙开口说道:“可是如今汉家国度唯有宋国,也只有宋国才是国,苏帅,光复军看似势大,眼下却是一盘散沙,苏帅看不到这其中的危机重重吗?”

很显然,短暂的接触之后,辛弃疾已经看出了光复军貌似强大却一盘散沙的现状。

苏咏霖当然也看得出来。

“我当然看得出来,光复军只是一盘散沙,名义上接受大统领的指挥,实际上只是各自为战,不碰到金人精锐还好,一旦金人精锐南下平叛,要是仍然这种状况,光复军一定会被打的兵败如山倒。”

苏咏霖把杯里的酒倒掉,重新给自己倒了一杯。

辛弃疾有些意外的看了看苏咏霖,更加疑惑了。

“既如此,为何不趁金军主力南下平叛之前联络宋国,引宋军精锐为臂助,以此对抗金军呢?若我等依然是单打独斗,金军主力,那些边防铁骑一旦南下,后果不堪设想。”

辛弃疾焦虑地说道:“在下两度北上燕云之地观察形势,亲眼见到金军精锐铁骑是何等锋锐,不仅骑士全身着甲,连战马都是全身披甲,刀枪难入,一般弓弩更是无用。

若是那样的精锐铁骑南下进攻,光复军有哪支部队能与之抗衡?山东之地除却泰山一脉,几乎没有可以阻碍骑兵的地形,黄河改道了,天险不复存在,想要据山东而守,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苏咏霖连连点头,很赞同辛弃疾的看法,同时也发现辛弃疾在军事上果然有所见地,不是一般的书生所能比拟的。

的确没有辜负他这雄壮的身姿。

但是他还是戴着向往滤镜看南宋。

光复军办不到的事情,南宋军队就能办到吗?

赵光义一招晃眼的驴车漂移之后,败光了精锐的宋军就极少发动主动的战略进攻。

而在这极少的战略进攻战例之中,岳飞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与他并称中兴四将的其余三人里,除了韩世忠在防守端有所建树,张俊和刘光世更像是拿来凑数的,韩世忠的军队在进攻上也有缺陷,唯有岳飞一军拥有相当可观的战略进攻能力。

就那么一个战略进攻大师还被自己人害死了。

从此以后,南宋的军事状态最好也就是积极防守,再也见不到岳飞那般犀利的积极的战略进攻。

没有战略进攻能力的宋军,就算来到山东,又能如何?

赵构主导的南宋朝廷,会倾尽全力光复中原吗?

他敢吗?

他不敢。

苏咏霖是看透了南宋和赵构,但是辛弃疾没有看透,辛弃疾似乎觉得只要背靠南宋就能取得胜利。

南宋不在背后给你偷摸的来一脚就算厚道了!

但是正如辛弃疾所说,南宋是目前唯一的汉人国度,不指望它,还能指望谁呢?

目前一盘散沙的光复军?

辛弃疾是接受了精英教育的精英,绝对不是那种没有长远眼光只想着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的地主乡绅,他是个有格局的人,而且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也非常强。

散尽家财组织了近千人的义军部队,斩下县令和守将的脑袋归附光复军,且一眼看穿光复军眼下一盘散沙的实际情况。

但是辛弃疾忽略了一点。

光复军从正式起事开始到如今,还不到两个月,正在急速扩充势力的档口,扩张才是第一要务,完善组织架构是排在第二位的。

眼下光复军最需要的是打响名声,把整个山东变成造反的沃土,并且把造反精神和状态往河南、河北等地输出,让当地地主乡绅们也跟着光复军一起造反,一口气扩大造反局面。

这样就能在相当程度上争取时间,让金廷手忙脚乱,让完颜亮焦头烂额。

南边造反局面越大,他就越会出动主力来平定叛乱,而一旦他出动精锐主力南下,燕云之地必然空虚。

大军南下征讨又需要相当数量的签军相随,抓壮丁随军出征是家常便饭,这必然把燕云之地的汉人、契丹人折腾的够呛,尤其是契丹人。

他们正在那儿磨刀霍霍的等着呢!

洗衣院里可不全是宋朝贵女,契丹贵族妇女也大批大批的进入洗衣院为金国贵族服务,她们还排在宋朝贵女们之前,论“入职”时间,宋朝贵女们还要喊契丹贵女们一声“前辈”。

就算没有完善的组织架构,这一波大叛乱也能给完颜亮沉重一击。

苏咏霖要的就是如此的大混乱,让中原“豪杰”们和完颜亮来一场大对决。

只有在这样的大混乱时代,他才能浑水摸鱼,占据地盘,完善自己的组织架构。

至于光复军,稍微拉跨一点也没什么,要是光复军真的成为一个强势政权了,那反而是不好的事情。

苏咏霖很欣赏辛弃疾的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还有他的大局观,但是他的路线有问题。

虽然眼下苏咏霖并无法向他证明自己的路线是正确的。

这需要时间,需要很多时间。

“幼安,总有一日,你会知道我为什么不信宋国,你会知道我是对的,相信谁,都不能相信宋国,也不能对宋国抱有任何期待,否则你一定会后悔。”

面对辛弃疾的疑问,苏咏霖只是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