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第1524章 他不再乾纲独断了
在苏咏霖即将卸任皇帝并且终结皇权存在的这一时刻,全体内阁成员的处境变得相当尴尬。
苏咏霖做皇帝的时候,处理政务数量大、要求高,所以需要很多人的协助,否则自己也会累死,于是他所属的内阁成员数量较大,且人员大多数都是能干的年轻人,十分精干。
他们原先负责和朝廷各部门对接,不管是行政部门司法部门还是军事部门,他们都有对接经验,是苏咏霖的重要帮手。
现在内阁不需要存在了,眼看着内阁成员们就要失业,苏咏霖却给他们安排了全新的工作。
即在全国范围内组建负责民间日常治安管理的公共安全管理部门,以内阁的精干成员加上从各个部门抽调一些专业人员组成骨干。
在洪武八年以前,明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日常治安管理靠的都是一些传统的治安管理力量,没有专门负责的部门。
中央和地方上的司法部门倒是有法卒这一组织,属于暴力机构。
但是法卒主要针对的还是统治团体的犯罪,处置的往往都是朝廷官吏,对于重大司法案件当然有足够的威慑力,可要是指望人数并没有那么多的法卒对一些民事纠纷介入进去,那是比较困难的。
他们有自己的事情要办,民政纠纷这种事情要是也一起管理的话,估计也要忙疯掉。
偏偏这日常最多的事情就是鸡毛蒜皮的民事纠纷,民间三瓜俩枣的事情多如牛毛,说是小事,但是不处理还真不行,容易升级变成大事情。
很多到后面让朝廷头疼不已的民间冲突往往都是从一两句口角纠纷开始的。
比如洪武九年河南行省两个集体农庄之间的冲突,就是两个农庄所属农民在两边交界处的一条河上抓鱼闹出来的纠纷。
当地官员没有当回事,复兴会组织也没有做出有效处理,结果差点酿成大规模械斗。
为此,中都朝廷撤了两个集体农庄所属县的相关官员的职位,因为他们怕麻烦不介入。
复兴会总部也撤了两个集体农庄的复兴会指导组织,因为他们没有及时介入其中,反而和稀泥,导致矛盾越来越大。
但是后面中都方面也做了反思,意识到他们在基层执法问题上的不足,专业应对机构方面的缺失导致地方各部门对于民间纠纷的扯皮、踢皮球。
苏咏霖也深入思考了一下,觉得公共安全部门的设立刻不容缓了。
古时候,全国人口不多,且大部分都被拴在土地上动弹不得,人为的减少了治安事件的发生,很多地区的官员和吏员足以应付一个县城区域内发生的治安问题。
但是这一切在明国都发生了变化。
一是人口的大规模上涨,二是人口流动的状况增加,这都将增大治安管理的难度。
未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产业升级,以明国较为宽松的户籍制度和对商业发展的支持态度,治安问题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没有专业的公共安全管理部门是绝对行不通的。
苏咏霖很早就打算对这一情况进行改变,但是缺少精力和时机。
现在国家大体稳定,外部敌人基本被揍了一圈,内部敌人也被收拾的抬不起头,苏咏霖还卸掉了大部分工作,公共安全部的组建也就顺理成章。
苏咏霖授权给陈到和公共安全部,在全国范围内从退役士兵、各乡村自卫队成员等拥有一定素养的武装人员群体当中选拔成员,在全国范围内筹建各级公共安全组织,抓起公共安全保障工作。
这是一笔巨大的财政支出,也将分化各地原有的权力结构,对于明国当前的政治生态是一种冲击。
所以九人决策小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了多次研讨,期间有人赞同,也有人出于对国家稳定的担忧而提出反对。
最后因为苏咏霖的坚持,九人决策小组以全票通过这一决议,于是决定任命陈到为明国公共安全部主任,全权负责建立这一部门的组织架构。
至此,九人小组的权责划分基本确定,剩下来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等中央代表会议和民众代表会议全面召开之后再安排也不迟。
这一决策是苏咏霖以皇帝身份作出的决断,自己用皇帝的身份终结了皇帝的权力,无人反对,无人抗拒。
一切确定下来之后,苏咏霖将这个事情向朝廷、社会全面公开,彰显自己进行全面而彻底的政治改革的决心。
这一举动使得朝堂上下每一个人都意识到苏咏霖真的是在玩真的,不是在打嘴炮。
他真的以皇帝的身份把皇权给分割开来了,终结了自己大权独揽乾纲独断的时代,使得明国真正开始走向集体领导时代。
这一决策正式颁布之后,尽管苏咏霖在名义上还有皇帝的名分在,但是大家都知道,距离他彻底罢黜掉这个名分也为时不远了。
中央代表会议和民众代表会议正式召开的那一日,估计就是苏咏霖正大光明的终结帝制之时。
皇帝这个名号和存在将在中央代表会议和民众代表会议的集体表决之下,以集体决策的方式正式终结掉,从此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对于这一情况,决策小组中的成员们激动莫名,但是又不知道自己在苏咏霖面前到底该不该展露出那种发自心底的喜悦。
因为他们的权力,来自于苏咏霖主动让出来的皇权。
因为苏咏霖主动的让权和分权,才让他们得以拥有这份至关重要的决策权力,让他们真正意义上成为了国家的掌舵者,而不是听令办事者。
苏咏霖自己动手,把自己的“命”给革了,把至高无上的皇权拆分,真正的赋予给了这个组织。
他真的开始放弃行使皇帝的无上权威,只根据自己的设定,掌管军权和管理工部的权力,在这两个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决策。
而关于行政、司法、财政等等各方面上,苏咏霖也开始履行自己之前的承诺,开始逐步将决策权力交给决策小组成员,自己参与其中,但是不发表什么看法,只拿住否决权。
尽管掌握着这一系列权力的苏咏霖依然是大明毫无争议的最高领袖,但是此时此刻的他,已经在事实上结束了他身上皇帝的属性。
他不再乾纲独断了。
所以在苏咏霖的面前,他们根本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来表达他们此时无比复杂的内心情绪,高兴,伤心,迟疑,犹豫,这些情感他们都觉得实在玷污苏咏霖的这份决心和公心。
自古以来,天下未有如此大公无私者,他们从前只觉得大公无私是神话,但是现在,他们看到活生生的例子了。
他们只能看着苏咏霖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低头审阅文件,似乎全然不曾在意自己不久之前还是一个一言以决天下人生死的至高无上的皇帝。
他们看着苏咏霖,像是在黎明时分眺望从天边升起的朝阳一般。
临时决策小组的成员们什么都没有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千言万语藏于心中,所能表露出来的,也只有夙兴夜寐勤勤恳恳的处理事务,不敢有半点私心。
关于中央会议资格者的断定和召集。
关于民众代表的全方位选拔和断定,以及召集。
复兴会组织部和朝廷吏部的合并以及全新职位的安排。
复兴会军务部和朝廷参谋总部的合并和职权安排。
这些事情千头万绪,不仅涉及到中都朝廷本身,也涉及到了全国范围内的所有人。
一点问题都不能有。
第1525章 训政时代
目前来看,新的制度刚刚确立,九人小组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苏咏霖要做的事情也不少。
就比如中央会议资格者的判定,按照临时九人小组的最终决定,将主要从政绩、军功这两方面来判断,即表现出优秀才能和立下肉眼可见的政务、军事功劳的人。
军事功劳很大的名将。
抓贪官很多的铁面无私的“包公”。
带领民众建设家园夙兴夜寐的地方官员。
做群众工作取得耀眼成绩的复兴会干部。
这些具有一定从政、从军年限经验的,且在一定级别以上、具备一定素养的各方面能干的、得到普遍认可的优秀人才,他们将被选拔进入中央会议,参加国家大事的商讨和最终决策。
而民众代表的判定则更加千头万绪,需要做的工作更多。
中央会议入选者的资格判定要求很高,主要集中在官员干部群体之中,成功入选者不会很多,人数很好控制。
但是民众代表的涵盖范围就太广了。
全国范围内的农民、产业工人、基层士兵等等,这个范围非常广,选拔代表也非常困难,需要很长时间的筹备和执行。
选举暂时是别想了,搞大范围选举需要非常多的时间和精力,还需要广泛的宣传和培训,可以在日后稳步推进,目前以确立体制为目标的行动还是讲究一个效率。
当前时代,算是一个前民主时代,简称【训政时代】。
于是,苏咏霖就带着九人决策小组对这方面的问题作了深刻细致的研究,将一系列细节上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有些不能决断或者争议很大的问题,还要召开各部门专业的研讨会议。
比如在产业工人方面该如何选拔产业工人代表,苏咏霖就找来主管各工场的负责人,还有出身工场工人的肖翠,向他们当场咨询一些工场内部的情况,了解工人们的实际状况。
然后决策小组决定根据工人在工场内获得公众认可的荣誉次数、受到工场方面的嘉奖次数来判定一个人是否有资格成为工人代表。
这些属于硬条件,不能妥协必须要有的。
而除了这些硬条件之外,还要有软条件,就比如派人明察暗访候选者身边人,判断候选者的个人品德,若是品德不佳,则不能成为工人代表。
产业技能、劳动热情、个人品德三方面全都过关,才能被选拔为产业工人代表。
确定成为产业工人代表之后,便发给凭证,然后等代表会议召开的时候,由当地官府统一安排,乘公车走官道或者水路前往中都参加会议。
一应费用,由朝廷财政承担。
产业工人这边还算是简单的,包括军队士兵也算是简单的,因为人数有限,且工作地点固定,很容易就能选拔出优秀的代表为群体发声。
农民那是整个大明的根基,从业人数超过整个大明人口的百分之九十,是从古至今长盛不衰的天下第一职业,没有任何一个职业能和这个职业比拼从业人数。
而且农民的人数真的是太多了,选拔起来非常困难,且人数也必须要有保障,否则就没有代表性。
唯一值得安慰一下的是在这个全国范围内都在大力推进集体农庄的时代,农民的集体化程度大大提升,不复十多年前散装小农经济的状态。
所以如果以集体农庄为单位来选拔合适的农民代表,从一个一个集体农庄内来选拔勤劳肯干优秀的农民代表,倒也不算太过艰难。
和工场还有军队一样,由复兴会基层组织领导的集体农庄相当于是农民的组织,组织内部也有一系列的生产比拼,比如“插秧能手”“耕田冠军”“种粮大王”之类的荣誉称号,还挺有意思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大大降低了农民代表的选拔难度。
所以苏咏霖还真是感谢当初自己的果决,这要是继续放任小农经济状态持续下去,这种分散的生产状态之下,鬼知道需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找到足够多的农民代表。
但是在集体农庄广泛运行在北中国、南中国也开始稳步推行的时候,选拔安排农民代表也就没那么难了。
至少有的放矢,而不是满地图乱窜,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还有金钱数量也大大降低了。
九人决策小组将初步商讨完成的诸多方案拿出来,下达各具体办事部门,分头和办事部门开会,主持各种各样的会议,商讨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他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把初步草案逐渐完善。
苏咏霖也严守着自己的政治承诺,在具体事务决策的过程中,只抓军事方面和工部的工作。
在中央会议代表、民众会议代表的选拔工作上,也只负责自己分管的部分,不去干预其他方面的正常选拔工作。
只有到了九人决策小组需要拿出正式颁布执行的法令做最后审核的时候,苏咏霖才会行使自己的否决权。
他会抽时间对诸多即将颁布执行的法令进行审核,把好最后一道关,将一些有明显问题的法令否决掉,要求重新审议、决策。
至于该怎么重新改进,那就不是苏咏霖需要去操心的事情了。
四件重要的政治改革工作囊括的需要执行的法令多达上百个,若是放在原先,苏咏霖要开会开到崩溃。
而在这一次的决策过程当中,苏咏霖本身需要参与决策的只有军队方面和工部方面的事情,其他的决策过程他不参与,交给分管各个部分改革工作的其余八人全权处置。
苏咏霖以自己无上的威望,在最有可能闹出事端的军队选拔过程中强势镇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