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牌了:我是重生者 第85章

作者:熊二先生

“在试探、对峙的过程中,士兵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决战会开始,也不知道自己在决战的时候,到底是活下来还是死去。”

“这种心理压力会越来越强烈,而人一旦长期紧张,是非常消耗精力的,这就是军队晚上会炸营的缘故。”

想当年王阳明不知怎么的,大半夜的喊了一嗓子,军队就炸营了……

“人紧张的时候,容易出汗,紧张到了极致,浑身上下都是汗。汗出多了,就得大补,还容易感冒。而不断试探,又会损耗体力,增加心理压力。”

“于是,很多时候一开始没有破绽的军队,往往在试探的过程中,在运动的过程中,出现了破绽,然后被对方抓住了机会,直接输了。”

“所以,相持的时候,哪方士兵肌肉储备,或者肥肉储备越多,能撑的时间就越长。”

听到这里,楚风点了点头:“啊对对对,说到底就是耐力的比拼。”

“人类的耐力,在整个自然界中都是最强大的动物之一,在远古时期,在弓箭还没发明的时候,人类通过长时间的奔跑,把猎物活活累死,然后抓回去吃。”

远古之时,恐怖直立猿可不是一般的凶残!

百里之内,人跑不过马!

百里之外,马跑不过人!

天亮之时,楚风就带着今天的观察结果离开了,他要去向楚轩报告,然后好好休息,等到夜晚降临之时,会返回此地,传达最新命令。

当楚风回来的时候,他并没有见到楚轩,因为楚轩忙着呢,他正忙着制造三酸两碱。

三酸两碱的重要性,上过中学的都知道,这玩意儿是工业文明的基础,如果能批量制造,那相当于一只脚迈入了工业文明。

如果是现代社会,高中生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也能在购买相关化学试剂的前提下,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制造出三酸两碱。

但这里是大汉朝,还是公元193年冬天的大汉朝,这里没人直接售卖氯气和氨气,也没人售卖试管等实验仪器,楚轩要做的是从头开始,实现土法(本土化试验方法)制造三酸两碱。

这其中的难度,当然不是一般的大。

就算聪明如楚轩,也得先搞清楚各种物质的基础属性,摸清楚现状了才能谈得上后续。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所以,为了更早日的实现目标,此刻的楚轩,仍旧在加班之中。

“嗯,我知道了,你先好好睡一觉,休息休息,其余的晚上再说。”

当楚风离去之后,熊岩就拿起了手中的书籍,继续阅读,这本书的名字叫《春秋》。

《春秋》这本书,讲述的是鲁国的历史,作者是孔子本人,据说是孔子以鲁国史官记录的大量材料为基础,经过了增删之后的作品。

受限于竹简,文章的篇幅相当有限,所以,如何用更少的字数记录尽可能多的内容,是每一位写书的古人,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书写春秋一书的时候,孔子也面临着这个问题,所以,他定然会对大量的原始史料进行增删、处理。

结果就是,尽管春秋看上去是鲁国史书,但里面却包含了巨多孔子本人的思想,这种行为放到现在,那叫私货。

但又因为春秋本身篇幅太短,所以后人在尝试解读春秋的过程中,写了很多的书籍。比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书籍。

这么多专业解读春秋的书,每一种想法都不一样,结果产生了很多争议。

而眼前的这份春秋之中,也包含着许多个人注解。

熊岩对于春秋,当然是没兴趣的。此时此刻,他看的是书籍之中的个人注解。这些注解都是郑玄亲自书写!

郑玄是北海人,当代大儒,如果这个年代有人评比天下第一大儒的话,郑玄一定是呼声最高的那一位,没有之一。

在郑玄之前,大汉朝学术界主要分为两派,也就是今古两派,这两个派系很多理念都不一样,斗争了很多年,争论了很多年。

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们最大的差别就是: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

古文经典到底是至高无上还是应该为今所用、为我所用、为当代服务?

到了郑玄的时候,他以一己之力,把这两派合一了,完成了大汉朝学术界的大一统。

郑玄是北海郡高密县的人,所以,熊岩降临之后,就获得了这么一份来自郑玄的亲笔所书。

据说是郑玄几年前前往徐州之时,把很多来不及带走的书籍,都送人了。其中一本,兜兜转转的,如今来到了熊岩的面前。

仁!

熊岩盯着郑玄写的这个仁字,发动天赋,一幅画面很快就出现在熊岩的面前。

这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虽然胡子和头发都是白的,但是脸上却没有任何皱纹,身体看上去也很健壮,宽大的衣服下面,是非常健康、匀称的身材。

腰间配着一柄八面汉剑,从款式就能看出来,这不是那种装饰用的礼仪宝剑,而是可以真的拔出来杀人、砍人用的宝剑。

这是一个能杀人、敢杀人的大儒。

他拿起毛笔,静静的在书籍上书写着自己的注解,写到仁这个字的时候,大量的感悟,浮现在熊岩心头。

“仁者爱人!”

“对官员来说,仁就是一视同仁,真正的把百姓看作是同类,而不是根据亲疏贵贱把人分为三六九等……”

“对君子来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仁……”

“对普通百姓来说,仁就是有爱,就是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愿意伸出手……”

大量郑玄关于仁的记忆,涌入了熊岩的心头。

熊岩也有所明悟,大概也只有这样真正的把仁的理念身体力行之人,才能效仿孔子,有教无类,传授了数以千计甚至是上万的弟子。

在这个时代,知识就是财富!

郑玄能以一己之力,把今古文两大派系糅合为一,个人知识之渊博自然无需质疑。

他要是把这些知识只传给子孙,那就是有一个经学家族,可以永久传承下去的经学家族。

一般来说,这样耕读传家的经学家族,只要统治者还是诸夏之人,还多少要点脸,就不会对经学家族动手。

可郑玄却公然招收弟子,公然传播知识。

第132章 :基础传承

慢慢的,眼前的景象又变了。

这一次郑玄的形象,变成了一个少年郎,此刻的他,站在堂下,手里拿着书本,听着老师讲课。

而这个老师,看上去似乎有些不正经的样子。

这位老师身上穿着华丽的衣服,腰间系着大块大块的宝玉,坐在高堂之上,还挂着色彩极为艳丽的大红色纱窗。

他本人在前面传授弟子,后面就有很多漂亮的女子,这些女子大都擅长乐器或舞蹈。

这样的老师,要是放到现代社会,早就被家长举报了,教师资格证都给你取消喽!

什么人啊,前面教授学生学习,后面回头就去欣赏女子的舞蹈,欣赏女子们弹奏乐器,至于有没有上演不和谐的事儿,应该可能大概没有吧……

很快,熊岩就知道了这位老师的名字——马融!

这是一位个性鲜明,不走寻常路的大儒,也是大大的儒,是郑玄之前,东汉最大的儒。卢植和郑玄,都是他的弟子。

看着老师的这副模样,看着某些眼睛时不时的往老师身后艳丽女性身上瞅的师兄弟,郑玄内心之中萌生了仁的想法。

在其他学生看来,以马融的地位,享受享受怎么了?莫说是眼前这样,就是更加荒谬也是可以接受的。

可是郑玄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想到的却是仁。

这算仁吗?

那些舞女歌女在老师马融的眼里,还算人吗?还是说,仅仅只是个享乐、排解个人情绪的工具呢?

在那些同门师兄弟的眼中,又有几人会把这些歌女舞女当人看呢?

甚至,在某些同门师兄弟的眼中,自己这些师兄弟,真的算人吗?

然后,郑玄又想到了大汉朝的现状,在那些权贵的眼中,自己这样的草民,能算人吗?

自从有了这个疑问之后,郑玄就常常自问,到底什么才算做仁呢?

郑玄对于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考,这些思考换成白话文是这样的:仁的理念,在当今这个时代(大汉朝)是否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对个人修养、现实生活、大汉朝的运转,能否有所帮助?

伴随着思考的实践,郑玄的年纪不断发生变化,他对于仁的想法,也不断发生变化,他的个人实力,更是不断变强!

当郑玄长出了胡子的时候,他的实力就已经是天下第一流的强者了,就算是郡望之家的族长,也未必有他厉害。

那时,只有袁氏、杨氏、荀氏等少数家族的族长,才能和他一较高下。

而当郑玄的胡子充满脸颊两侧的时候,他的实力就跻身当世最强行列,纵然不是天下第一,却也相去不远。

从那时起,郑玄就开始实践自己的想法,开始大规模收徒。

在那之前,郑玄是不敢的,要问为啥,害怕被斩草除根,被世家、其他大儒联手打死。

大规模传播知识,对世家来说,不是好事!

没有实力,就想大规模传播知识,那就是找死!

知识,早就被垄断了!

传给圈内人,可以!

传给士族,可以!

传给寒门,也行。毕竟寒门说到底是落魄的世家,祖上也曾经阔过,也是圈子内部的自己人。

比如鼎鼎有名的郭嘉,就是寒门。

直接传给最底层的人,也行,但只能是少数弟子,想要几百上千的传,会被暗杀,会被病死。

直到郑玄敢大规模收弟子传播知识的时候,他才忽然想起了一个念头——在春秋末期就敢直接大规模收徒传播知识的孔子,到底该有多么强大?多么恐怖?

没有被贵族调兵强杀,也没有被贵族暗杀,更没有被病死,还好好的活到了七十三岁,这实力得强大到什么地步?

就算不是天下第一,也差不多了吧?

想明白这一点之后,郑玄除了对孔子这个祖师爷更加敬佩之外,反而更加低调小心了。就一直窝在老家治学、收弟子、传播知识。

忽然,熊岩感觉头有点疼,眼睛下意识的就闭上了,脑海里的所有景象也瞬间消失。

右手更是下意识的放在了脑袋上,好疼啊!

然后,熊岩就感觉很累!

身上没有力气,就连体内的真气也稀疏了很多。看着站在附近的楚轩,熊岩抬起右脚,身体一不小心更是直接失去了平衡。

楚轩扶了一把之后,熊岩才来得及观察周围:“我好虚啊,天怎么黑了?刚才还是清晨呢。”

“你下意识的发动了天赋,然后陷入了定境,我发现之后,就让其他人不要过来打扰你。”

“如今,已经过去了三天三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