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英柱石梅中堂
而且,除了教授知识和场地上的操练,钱程还准备了实战的环节。不止是测试受训的军队,也是为了检验与修正自己的想法。
钱程习惯于事先做好完整的计划。这回,他连计划中的作战都准备好了。
现在都护府近旁,就有巴里希流寇、帝国强盗领主、以及乌尼亚顽固豪强。
在中原,都找不到这么适合给新兵练手的敌人了。
众人听了他的话,觉得好像很有道理。毕竟,他们只是准备凑一支在西洲够用的军队,又不是想训练出天下精卒来。
也有人表示了自己的疑虑。
朝廷新派来的官吏,对这些事情,就谨慎的多。为首的人,是新上任的徐长史。
徐长史是从河西调来的,为人小心谨慎。平日里十分严谨,不苟言笑。他一直劝钱程给朝廷先打个招呼。
汉制素重二千石。郡守级的官员,掌握当地军队管理和地方行政,权力很大。都护的地位比内地太守低些,但自主权其实更高。外夷小国的繁琐事务,朝廷根本懒得问。那里也太过偏远落后,不用担心会有人以此为基地作乱。
按理说,组织垦荒的农民进行军事训练,也是当地长官的工作。但徐长史他们还是十分小心,认为这种变更,得和朝廷说一声。
钱程倒没什么意见。
按理说,这种方法如果成功,不用多久就会产生效果。今后的长官接任时,熟悉民兵也会更容易。朝廷也没必要反对。
钱程只是觉得他们过虑了。
都护的任期,平均在三年左右。有事的话,也可能延长,但没谁是会长期留这儿的。
朝廷警惕地方长吏,就是怕大家造反。但都护府这里,想想也不可能。
皇帝对西洲的态度,也算是重视了。但要说她和朝廷真把这里当回事,肯定属于想多。就像再重视匈奴,也只是迁徙人口填充边郡,最多是在漠南的重要位置构筑新城,而不会想派人占领草原一样。
西洲其实是适合耕种的,比西域还好些。但长安的天子与公卿,看待蛮夷时,似乎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思维。
这倒也不能全怪他们。这一朝,算是把周围的蛮夷打了个遍,可以说,比以往对蛮夷的了解要深入更多。大家已经总结出规律了。
把各地难以安置的流民丢给他,就算是朝廷的恩惠了。钱程甚至怀疑自己这里被当成了垃圾场。至于他希望的更多驻军和财政支持,朝廷那边根本没反应。
钱程通过关系,试图在长安游说,让大家重视起西洲来。但长安的大人物,一直什么反应。
他还拜托过骠骑将军在朝中帮这边说说话,强调下西洲的威胁。谁知皇帝询问西洲战事时,将军聊得起了劲,没管钱程的嘱托,反而吹嘘起来,说要不是士卒疲惫,自己把西洲整个打穿都没问题。
这些勋贵将领经常在天子面前吹牛,从开国起就没改过,天子也不以为意。然而钱程的计划,却因此告吹了。
他事后似乎又想了起来,只是说去的话没法改口,只能给钱程发信,说不小心吹过头了,问他有没有补救的办法,或者其他需要帮忙说的事。
钱程十分无语,也不知道他是真的还是故意的。
但对方位高权重,和他说一声,已经是很给面子了。他只好回复说,如今事态已经正常,不像当初那么忧虑过度,所以也不需要帮忙再说了。
因为钱程还发现,自己越是宣称西洲人威胁重大,大家越觉得他是瞎吹——鼓吹自己周边敌人强大,进而向朝廷要兵要拨款,已经是各边郡太守们用惯了的套路了。
钱程出言提醒,朝廷也只当他又是来要军费的。
钱程还想过请白芷帮忙,通过她的渠道反应。但白芷临时有事,和她姐姐一同出门调查去了,一时半会,是指望不上了。
再说这种工作,早晚也是躲不掉的。没办法,他只好设法自力更生了。
钱程一边和长史等人联名上书,一边开始筹备训练的计划。
当今的兵法研究已经颇有成果。
开国时,张良、韩信收集整理存世兵书,总计一百八十二家。经过编纂后,定下三十五家。张、韩二人都是兵法领域的顶级人物,理论水平与实战经验,都十分高超。他们编订的这套兵书,十分受推崇,也成为了之后的标准。
后来诸吕预谋作乱,盗取了大量兵书。事败之时,这些书籍随之散佚,不少都流入了民间。
朝廷对兵书的管理不算太严。因为这些书籍,和其他百家著作一样,原本就是长期在民间流传,之后征集来的。就算想管,也管不住。
甚至武器的使用之类,都没太多限制。比如剑,就很典型。
如今天下的民风崇尚勇力,学剑的人比比皆是,教授剑法已经成了稀松平常的工作。不少剑客甚至以此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他们使用的书籍也流传很广。
朝廷真正严查的,是阵图之类的刊物。虽然有“图书”的说法,但图和书,经常还是有差别的。
第256节 第五章 草台班子(下)
至于百家的典籍,传播都很广,获取也比较容易。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没有私心。确实有人想过,把传授知识的权威世代控制在自家手里,当做子孙后代的铁饭碗。但这样做,会面对很现实的问题。
印书已经算不上成本高昂的活动了,有学习需求的人也越来越多,想垄断知识传播,已经几乎不可能了。就算有人试着垄断家学,也自有其他人愿意广收门徒,试图把自己的学说传播开。时间长了,整个学说都会被挤压、淘汰。就算还保持着对一家之言的把持,也没什么用了。
与其等着家学没落,不如尽力相授,培育、挑选贤能的弟子,让学说发扬光大,也给自家留个好名声。
所以,如今经常能看到王氏之学,主讲的经师却姓李的情况。他们也不忌讳别人传阅自己的书籍,反而希望能传的越出名越好。
钱程没费太大力气,就收集了不少经典。
至于其他实用性更强的手册,借着职务的便利,获取起来也不算麻烦。
很快,钱程这边,各种相关书籍,从兵法理论、格斗技巧,到各类军规、手册,和前人的经验总结,林林总总堆了一屋子。
之后,他就继续等朝廷的回音。
都护府众人都很急切。钱程自己、徐长史、还有鼎士们的头领梁先生,轮流去管通讯的府曹那里查看,想第一时间知道朝廷的态度。
谁知朝廷一直没反应。
等到旬末,例行总结事务时,朝廷才发来回音。
看起来,长安那边完全没把这当回事,只是在统一回复琐碎提问的某一行,提了一句。答复中指出,改善训练方法这种小事,都护府自己看着办就行了。
天子和朝廷都很忙,没空管这些杂事。
府中众人面面相觑。
第二天,钱程便组织人手,开始尝试编纂教材。
这种事情,儒生们倒是熟悉。孔子当年,就是从存世典籍里,摘选出经书,用来教育弟子的。不过这回的事情又不完全一样。除了摘取,也得自己摸索、总结。
军规条例只是告诉你,士兵需要达到何种要求。而钱程他们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如何让士兵更好更快地达到这个要求。
比如说,军规要求,行进时队列要整齐,行伍间要保持距离,方便随时应变。但训练士兵时,通过什么方式,能让他们尽快学会整齐地行进?不同的地形下,或者面对不同的敌人,队列之间留多少距离,才最为合适?
这些在以往,靠军吏和统帅们自己的经验就足够了。但钱程他们现在,不止是训练士兵,还得训练那些要去训练和率领士兵的人。如果有可能的话,当然是讲的越详细越好,让他们提前心里有数,免得因为经验不足出问题。
这样做,其实还是为了节省培训的成本。就和秦人那个推荐播种量一样,技艺娴熟的农夫可以在要求的基础上自行调整,笨拙的农夫最差也可以按照标准来。这样至少也能够大幅减少错误,把下限提升上去。
而这其实已经很重要了。尤其在战场上,能做到随机应变,已经是少有的人才了,大部分人都处于按部就班、尽量不犯错的水平。
真刀真枪开打的时候,大家比较的,往往是谁失误更少。军吏们能够发挥出中庸水平的实力,钱程就已经很满足了。所以,提高下限比提高上限,效率上要高得多。
这方面可以参考的资料其实不少,但都很杂。有些著作,把某方面的整个过程都讲得很清楚;有些则只提到了作者的感想和经验;还有些,干脆是将帅世家祖传的技艺,想问也问不出来。
借助收集来的资料,彼此借鉴、补充,能得到很多有用信息。钱程希望,可以最终编成覆盖整个练兵流程的一整套出来。至于还缺失的部分,就得他们自己写了。
钱程本人是从燧长做起的,对基层事务了解不少。但只凭他一个人,肯定不够。
他希望能找些擅长这方面事务的人,记录经验,进行整理。
但都护府这边,本来就缺乏人手,能抽出时间从事这些额外工作的更少——如果真的有足够多的、经验丰富的军吏,他们也没必要花费心思,折腾这套体系了。
时间紧迫,钱程只能寻找其他路子。他想起了当初与自己熟识的老赵。
守城时,老赵丢了一条胳膊,只能退出军队。像这样的伤残老兵,连同因为年老和病弱而退伍的人,都护府辖地里还有一些。
很多人常年在边地戍守,已经在这里安了家。退伍后,就留在这里,努力耕种开垦的田地。
他们的日子大多很惨淡。钱程同情他们,就派人召集那些老兵,从都护府收入中,拨发给他们月钱,雇他们来帮忙。
整理文书、筛选有用信息、总结经验这类的工作,他们还是可以完成的。而且有些人,甚至在多位将领手下当过军吏,明白他们的方法和特点,甚至能私下议论一番,比较彼此的长处短处。
安顿好他们,钱程又开始给鼎士们分配工作。此外,还需要招募些能教导骑术、武艺的人。
一大群边地游侠跑来应聘,都声称自己的格斗技艺才是最高明的。
很快,他们就争论起来,并且迅速由理论上的争执发展成了群架。
都护府的士兵忙于维持秩序,但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到最后,连外人都掺和了进来。
几个逃亡来的胡人吹牛说,按自己的办法,练习骑术入门很快。但一些破落骑士声称,只有他们这些巴里希骑士,才懂得真正的骑兵技巧——他们本来想看看这里要不要雇佣兵,发现都护府没这个习惯,只好试图找点新工作。
到最后,一个和伊兰瑞尔一起来访的精灵剑客都站了出来,说钱程既然想找出最高效的教学方法,就不该指望西洲人这些粗陋的技艺。他认为,精灵才是最擅长这方面教育的。
一众人——现在还有精灵——整天吵来吵去,从马鞍的造型,争到刀剑的握法。钱程也搞不懂谁有道理,只好挂出悬赏,让他们自己慢慢争个高下再说。
就这样,一切勉强开始步入正轨——如果这真的算是正轨的话。
参加这个计划的,是一些每天写写算算、时常牢骚不断的不得志士人;一个满是老弱残兵、怎么看都是个福利救济机构的研究场馆;一伙整日吵吵嚷嚷、三教九流都有的鲁莽武夫;还有一大群刚从中原赶来,被监视他们的河西官吏称为刁滑奸黠、或者说除了狡猾之外什么特点都没有的流民。
钱程现在算是明白,为什么朝廷根本不把这当回事了。他自己都觉得,这事只能尽量试试,不能期望太高。只要他们能守好自家村落,钱程就心满意足了。
这里既没有高人指点,也没有名将率领,至于各种怪力乱神的东西,或是传说中远古时的知识,更是指望不上。
这毕竟只是个匆匆凑出来的草台班子。
未来会如何,钱程也说不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v
PS:秦人历史上确实就是这么折腾数字的……基本什么都得记记算算。不止种下去的,收上来的量他们也有估计标准。如果无故达不到,官吏就得倒霉。
PS2:练兵是没问题的,因为召集、训练士兵本来就是太守、都尉的工作。他们担忧的主要是改变了原来的规程,不是练兵本身。
汉朝太守是军队行政财税一把抓的,权力可能比唐的节度使都大一点……
PS3:历史上西汉的西域官员,提拔就很困难。最高的应该是甘延寿,最后当上了城门校尉,这还是他砍了一个单于才换来的。
和他一起行动的陈汤就更惨了,晚景堪称凄凉。(当然也有个人因素,陈汤这人太贪了)
给陈汤追授名誉是王莽时代进行的。因为最初,王莽还是个不知名的普通外戚的时候,举荐他的人,就是陈汤。
o
v
第257节 第六章 年金受益人
“处于不同位置、生活在不同环境的人,看待事情的思维经常有差别。相互之间的认识,也是会有偏差的。”钱程对让娜小姐说:“如果是距离更远,接触更少的人,产生误会就更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