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大英柱石梅中堂
(比如现在的研究认为,圈地运动时产生的矛盾被高估了。
话说回来,他那个种一收二、种一收三的产量,可能还真不如去养羊……)
和国王过不去的往往是市民。比如法国的三级会议,第三等级就是市民。农民是由第二等级的封建主代表的,并没有参与的权力。
在乡村,那边的日常是国王联合农民,对付大小贵族。
农民和自己的领主不时会有冲突,这时候国王就以主持正义的形象出场,通过各种手段打击贵族。最后往往是贵族倒霉,国王自然占了便宜,农民也会得到些利益。
因为贵族的权力太过强大,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历代国王几乎都在坚持这种策略。
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近代乃至现代。他们那边的传统习惯就是市民怼国王,农民经常各种忠诚……
第59节 背景原型相关介绍(续)
(刚回来,实在来不及了……先把以前的资料发一份……)
关于汉代边军的管理:
军队的日常管理是个很复杂的系统,从中能看到这支军队的水平。现代人在汉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简牍。相对于传世史料,这些实际执行中,由当时人自己记录的档案,能更好地反应汉军的现实状况。
军械生产和发放:
大部分武器都是由各级官营工场生产的。简牍里对军械的来源有记录。中央的工场有若卢、考工、尚方、左弋、内官、寺工等等。这些工场隶属不一,少府、主爵、宗正、太仆都有。
地方上也设有工官,管理各地工场。按汉书记载,河南、颍川、河内、南阳、蜀郡……很多地方都有设置。西汉时期他们统一归大司农管辖。
现在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了不少工场遗址。比如古荥阳冶铁遗址就是河南郡铁官的一号冶铁工场,叫“河一”;铁生沟遗址里是河南郡三号工场,叫“河三”;瓦房庄冶铁遗址叫“阳一”(南阳郡一号)
简牍、史料和工场遗址是可以对应上的。
(这名字都是汉朝人自己起的,铭刻在生产的器物上。可以说非常简单明了……
数字编号命名法也是老传统了,似乎中原官府一直不太会名字……)
这些地方基本都是综合性的大型工坊。比如“河一”里,从矿石和煤饼开始,冶铁、炼钢、铸造、加工,乃至模具和耐火砖的制作,整条流程都有遗物出土,规模很大。
其中一座高炉按现代人估算,每天能出0.5~1吨铁。这里生产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农具,也有工具和齿轮、轴承之类的零件。
不过它也生产武器。未央宫遗址出土的弩机骨签里就有这边的记录。
另外战争需要的时候,这些工场会快速转为生产军械。
比如蜀郡的工官本来是造工艺品的,得到命令就开始生产刀。其他地方也差不多,中央对这些工场管得很严,需要时也就是一纸诏书的事情。
理论上兵器制造是“天下公用”,由大司农拨款,受其管辖。(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司农管军械……)不过实际上生产组织和监控管理的权力是分开的。
皇帝会派内臣监督各地生产,尤其是生产的兵器,郡国不能自留,必须送到京师武库。这些和地方工场都不是一个系统。
生产出来的兵器层层管理很严格。比如一则东汉弩机的铭文:
“永元五年,考工所造六石机,郭工锼伯作,造工苏,太仆护工掾岷,令恭,丞霸,掾闰,史成主”
(从郭工开始,工匠和管辖的官吏都被记录进去了。这个制度战国时就有,两汉很多东西都在沿用秦国/秦朝的。)
这些兵器都存放在武库里。长安和洛阳之外,各郡也设有大大小小的武库。在边郡,太守之外,都尉手下也有武库(边郡可能有不止一个都尉)。
军械的发放有专门的档案。出土简牍里对各个烽燧的军吏、士卒人数,持有武器的种类和数量,都有详细记录。
另外当时允许士兵携带一些私人武器,以刀剑为主。这些也被记在档案中了。
这些档案,候官会定期向都尉府上报。
*
日常军械勤务:
当时有检测和维修的规定。
汉代军制里,平时和战时的功劳都有计入。除了首级这类,日常的勤务、考核优等,都可以给予奖励。具体方式是一种计日的制度。
比如某人一年实际出力干了300天,在各类考核中又得到100天的奖励,他这一年的功劳就是400天。功劳突出的人就有机会获得物质奖励和提升。
武器的检查就是一个主要环节。
检测时,有固定的流程和记录格式。
首先看武器是否如数到位,在的话就记为“见”。
例如:“第十八隧:……六石具弩二见,*矢铜*百见(字打不出来……),……糸承弦六见, *长弦三见。”
(就是这些东西都在)
其次,要检查武器各部件是否齐全。都齐了就记为“具”。
第三,要检查装备各部分是否完好无损,都没事就记为“完”。
缺失和损伤的兵器,需要把具体损失和原因写下来上报。
(简牍记录里,战损的、练习时用坏的、演习考核时用坏的、被匈奴人抢走的……各种都有)
第四,要检查各部件是否符合技术标准,不合格的也要记下来。这方面简牍里的记载很多:
甲渠候障,大黄力十石弩一,右渊强一分,负一算;
(大黄弩右侧弓臂的强度超出一个标准单位,扣一分)
八石具弩一,右弭生,负一算;
(部件完整的八石弩,右侧弓弭没加工好,扣一分)
六石具弩一,空上蜚,负一算;
(部件完整的六石弩,望山松了,扣一分)
穷虏隧长单立,六石弩二皆上蜚檠高;
(穷虏燧的燧长单立,手下两把六石弩的望山都调太高了,被人查出来了)
箭道不端政,负五算;
(箭的飞行弹道不正常,扣五分)
总之审查的项目非常多,动不动就会被扣分……
当时的戍卒和军吏面对上司审查也很紧张。
简牍里发现了这样一段:
“书即日起候官,行兵使者幸未到,愿豫自辩,毋为诸部殿”
(这是候官偷偷给手下通风报信,说这回运气好,都尉府派来专门巡查的行兵使者还没到。有什么辩解的理由,你们赶紧准备好,别让咱们在各部里垫底了。)
可见是有例行巡查的,另外各部之间也有评比。
武器出了问题要修。修缮也有记录:
“神爵四年,卫尉旅贲令铠,丞万年,啬夫临,工易缮”
(和制作一样,也是一路记录下来的)
另外还要定期对武器进行测试,记录理论和实际状态,以及装备性能。比如:
“官第一六石具弩一今力四石卌三斤射百八十五步完”
(理论是六石的弩,实际拉力只有四石四十三斤,能射185步)
总之,他们的军械检查、维护、修缮,都有一套很周密的体系。
(PS:关于弩的记录特别多,因为所有武器里面,就这东西最娇贵。其他兵器在记录簿册里并不少,但加起来都没弩难伺候……
实际上,汉之后,弩很快就没落了。很多部件退化,瞄准的口诀和算法都失传了。)
(望山的计算需要“勾股度高深之术”,就是算三角。不过口诀的具体意思也只能靠后人推测了。)
*
其他方面:
戍卒队伍里有专门的炊事兵,一般8~12人配一个。
*
当地也有军医体系。军中有都尉府、候官、障部、烽燧四级,都尉府和候官都有专门的医生。(叫“府医”、“官医”)
下面两级人太少,没有医生,有问题首先靠自备的药物。药物也是考核的一部分。例如:
“心腹止泻药非物,负一算。”
(止泻药不合要求,扣一分)
另外从简牍看,药物是烽燧长官负责购买的。简牍里有一名小军官请假去买药的假条。
如果储备的药物治不好,会把病员后送。
比如按简牍记录,居延地区有一个戍卒病了八天还没好,就被送到候官设置的军医那里。又过了两天,候官给都尉写报告,说还是治不好,要求继续往上送。
最远的有送去张掖郡治疗的。简牍里有其他戍卒代他写的病假条。
(会写字的人不少。汉军有成文条例和法令,想当军吏就得会背会写。戍卒里甚至有人自学四书五经的。)
军医会定期巡诊,各级部门也会每月把病历上报。另外他们会识别不同的病症,如果有瘟疫,会设置专门隔离的地方。
根据现代学者的统计,居延地区的戍卒在整个戍守期间,发病率是4.28%,治愈率是77.65%
实际上当时人很重视士兵,尤其是正规军。李陵的军队在最危急的时候还是坚持带着伤员走。
(PS:这和上文军械检修一样,属于看起来很正常但其实很难做到的事情。某些20世纪的“现代军队”依旧没有维护军械的意识,甚至还有活埋伤病员的。这种军队还不在少数。)
(我看到过不少喜欢用“古代”、“近代”、“现代”区分军队的。实际上怎么说呢……窃以为这种最多拿来粗略参考一下。现实中哪有这么简单……)
(PS:本书里不少地方,都多少加了法术和穿越者的buff,不过组织这部分暂时不打算再动了。)
*
随意殴打戍卒是犯法的,情节严重可能坐牢。简牍中有一个候长的申冤书,他因为殴打戍卒被抓,在牢里写辩解书,声称自己是冤枉的。(这种记录不止一个)
*
军队权力有限,管不着当地人。简牍记录了一起官司,是一个候长状告当地平民。接受诉状的是居延县衙,派去调查案情的是乡啬夫。县里倾向于当地人,但都尉府得知后只让县里认真审核,他们似乎没有直接下判决的权力。
*
修建土木工程是戍卒日常。闲暇时候他们有一些其他活动,比如踢足球……另外不是屯田兵的人,也有不少种菜的。种的还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