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第一世家 第1562章

作者:晴了

神特么的柴火,睁着眼睛珠子说瞎话,还把大伙当成瞎子。

一旁就站着吴王殿下,吴王殿下第一时间抬头,目光凝望着天空,如同瞎子一般大步前行。

仿佛那掉在地上的不是他爹喜欢的方竹,而只是一根烧火的枯枝。

面对着陛下亲儿子和爱婿合伙算计陛下的方竹,再加上陛下也不可能为了一两根方竹就收拾这两个家伙。

所以一干忠心耿耿的禁军将士,只能嫌弃地视而不见,装聋作哑。

……

刚刚散了朝会,李世民回到了文成殿刚换下了朝服,就寻思着,是不是先去看看那些才被送入宫禁的法兰克良驹。

万一它们不太适应宫中的生活闹脾气绝食咋办?毕竟作为一位爱马成痴的天子,可不乐意那些好宝贝饿着或者心情不好。

就在这当口,就有宦官来禀报说是程三郎与吴王殿下有要事求见。

“他们这么早过来做甚?”李世民看了一眼天色,啧啧……这两个臭小子,又早退。

不大会,程三郎与李恪步入了文成殿,恭敬地行礼问候之后,不等李世民开口。

程处弼就已然一本正经地道。

“丈人,之前,汉唐商行,奉了丈人之命铸币,每年,新铸币是五十万贯到七十万贯之间。”

“如今成本,经过了多次的技术改良,一贯钱的成本已经下降到了三百文左右,其中原料成本……”

看到这小子表情很严肃地在这侃侃而言,李世民不禁一乐。

“怎么,你小子嫌赚得少了,还是说想要扩张每年铸钱的量?”

“不不不,这倒没有,其实每年就增加五十万贯到七十万贯,就已经很好了。”

程处弼可不傻,毕竟一贯钱,光是成本需要的就是六斤四两的青铜,哪怕是里边掺着不值钱的铅和锡,哪怕是铜都是自家的铜山挖出来的。

可这些都是成本好不好,五十万贯,就需要三百万斤的青铜,绝对不是小数目。

再说了,程处弼他们搞出来的铜料,自然不可能全部都拿去制作开元通宝,还有各种各样的地方,都需要用上这种金属。

就像是海船的建造,许多容易被海水锈蚀的地方,用铁制品,很容易就锈坏,不得不使用铜制品。

“那你们二人到老夫这里,到底是为了何事?”

程处弼递上前来一个小盒子。“丈人,请你看看此物,这是小婿新制的钱币。”

“新制的钱币?”李世民不禁一脸狐疑地看了程三郎一眼,这小子又搞什么鬼名堂。

下一刻,低头看向那个业已经打开的盒子,看到了里边有一枚十分小巧精致的圆孔钱币。

李世民不禁发出了一声轻咦。“大唐贞观××年制?这,你小子又干……贞观通宝?!”

“不错,这是小婿设计之后,制作出来的新钱币:贞观通宝,不知丈人觉得如何?”

“……”李世民又忍不住看了一眼程三郎,拈起这枚小钱币凑到了眼皮子底下仔细打量。

当李世民看到了程三郎愿意翻转朝下的那正面四个大字之后,李世民陡然怦然心动。

“贞观通宝,这,这居然是贞观通宝?”李世民抬起了脸,看向程三郎。

此刻,李恪觉得自己亲爹的表情,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绪,似乎有点激动,又有点复杂,嗯,不太好形容。

但是,李恪却很清楚,处弼兄这一击马屁,绝对已然击中了亲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贞观通宝,自古以来,就没有以某一位皇帝陛下的年号来制作钱币的好不好?

就算自己的亲爷爷李渊建立大唐之后,虽然废除了五铢钱,想要搞大唐自己的货币。

却也没有说敢厚着脸皮整什么武德通宝,而是以“开元通宝”四字为钱币名称。

“开元通宝”的意思,是“开元”一词乃是在东汉初年的著名学者、史学家班固在他的文章中屡次提及。

在《汉书·李寻传》中写道:汉兴至今二百载,历纪开元,皇天降非才之右,汉国再获受命之符。

又在《东都赋》中写道:夫大汉之开元也,奋布衣以登皇位……

第2372章 或者是买上一两上茅房的卫生纸

两处开元均指开国,有开辟新纪元之意。而通宝一词,则为欧阳询首创,意为流通之宝物,故钱币在大唐初年始有称“通宝”之称谓。

可是现在,程三郎这小子,直接整出了这种小钱币,上面那贞观通宝四个大字,直接让李世民心中犹如小鹿乱撞。

李世民喃喃了半天,最终说出了一句话来。“为何这么小?”

“……”李恪差点呵呵出声,看来,处弼兄果然很懂自己亲爹的心思。

程处弼也是心中呵呵不已,看来,这位大唐太宗皇帝,果然就好这一口。

“丈人明鉴,这贞观通宝,代表的是十分之一个开元通宝。”

“……啥?”李世民的脸色瞬间不乐意了,眼珠子顿时鼓了起来。

啥意思,这小子今天是飘了还是咋的,居然敢当着老夫的面来污辱老夫?

“你小子给老夫把话说清楚,贞观通宝,怎么就只值那么一丁点?”

看到瞬间变脸的老丈人,程处弼瞬间心灵致福,懂了,看来还是自己太大意了,没有考虑全面。

程三郎是什么样的人,心念电转之间,面不改色地继续道。

“……丈人你莫着急,小婿这不是才制作出一种小币的样子,这贞观通宝还有大币,与开元通宝等值通用。”

“只不过今日只拿到小币的模样,特来献给丈人,请丈人给出点意见,若是有问题,小婿也好拿回去整改。”

李世民听到了程三郎这番解释,心里边顿时平衡了不少。

打量着这枚精美无比的贞观通宝,越看就越觉得喜欢,简直就爱不释手。

“我说你小子,老夫一直都觉得,开元通宝能用就行,倒没想到,你居然还想到要铸贞观通宝。”

“之前,所铸,皆为开元通宝,特别是武德年间大量铸造,本以为足以流通天下。”

“加之铸钱耗费甚巨,这些年来,朝廷少有铸钱,也就前几年,你们汉唐商行接下了铸币之务,这才开始……”

程处弼与李恪都安静如鸡地坐着,听着很有精神,荣光焕发的李世民在跟前叽叽歪歪讲故事。

看样子,程处弼搞的这种贞观通宝,已然戳中了这位大唐太宗皇帝的嗨点。

激动地显摆了半天自己的丰功伟绩,总算是稍微平静了些之后,李世民笑眯眯地朝着程三郎问道。

“……贤婿你是怎么想要到铸这贞观通宝的,来来来,跟老夫仔细说说。”

“这个……”程处弼忍不住抹了把脸,自己是个实在人,可是面对着这位不讲武德的大唐天子。

当然不会告诉他,由头是因为自己觉得公厕门口的卫生纸销量太次,由此诱发了自己想要搞更小面值钱币的想法。

“丈人,这是小婿这些日子,成为了洛阳县令以来,经常深入民间,明查暗访民间疾苦。”

“最让小婿吃惊的就是,咱们大唐货币过于单一导致了百姓不得已,许许多多的商贸往来活动,都只能够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来进行。”

“就像有些小娃娃,想要去买些麦芽糖,要么就花上一文钱,买上小半斤,要么,就只有从家里边舀些粮食,拿去换糖。”

“还有小婿更看到,百姓们若是饿了,花上一个铜板,就可以买下两个饼一碗汤吃顿好的。”

“可倘若是一些食量小的小娃娃,一个饼一碗汤,兴许就够了,多的那个饼,只能揣着……”

听着程三郎说起的这些生动的事例,不论是李世民父子,还是一旁的赵昆,也都是听得频频颔首,深以为然。

而程三郎是越说越得意,眉飞色舞地继续述着着老百姓们没有零钱的痛点。

“还有咱们洛城城内的各处公厕贩卖的那些卫生纸,一文钱就能买一斤。问题是就算是蹿稀一天怕是用不完……”

“噗呲……”李恪直接拿嘴放了个哑屁,赶紧扭开了脑袋。

李世民原本听得深以为然的表情直接石化,翘起手指头,差点戳到程三郎的厚脸皮上。

“……嘿嘿,口误,口误,反正大家都懂,总之,小婿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痛定思痛。

决定要为了我大唐的百姓能够更加轻松而又灵活的使用钱币,所以决定弄出了这种小钱……”

大唐立国以来,已然废除了秦时开始推行的货币度量,以二十四铢为一两的二十四进制。

大唐是以十钱为一两,钱币的计量单位,也是以厘、分、钱、两的十进制。

这也就是后来的常用的市斤,市两的规制,大唐是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十两为一斤。

相当标准的十进制,兴许到了这里,就有杠精要蹦出来,古代不是十六两为一斤的吗?

那是在乱世的时候,也就是元朝末年,由于地主阶级控制了经济命脉,地主阶级收租收税就出现一斤多两的情况。

而同时商人卖出的时候,却相反出现一斤少两的情况。全是由于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导致一斤多两成为主流。

这样发展到了一定时间之后就出现了公开多两,由于百姓无力抗争,只能接受现实。

于是一斤多于十两的计量剥削模式,反而成为了主流,元末时期,综合折算下来,一斤大约十六两左右。

而直到明朝建立之后,由于老百姓的习惯,也就沿用了一斤等于十六两的乱制,但是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都没有变化。

也就是说,一斤等于十六两,这是人吃人的旧社会剥削阶级,生生用他们丑陋的嘴脸,将十进制给歪曲成了那副鬼样子。

当然,那种乱像,怎么也得几百年之后才会出现,关程三郎屁事。

强盛的大唐,仍旧用强大的军事力量以及治政能力,悍卫着十进制的标准。

程处弼继续唾沫星子横飞的进行着总结陈词。

“……小婿就由此得到了零感,弄出了这种小的钱币,亦可称为一分钱,十分为一钱,而十钱一两。”

“一分钱,兴许买不了一张饼,但可以买一碗粥,或者是块一小块麦芽糖,又或者是一两上茅房的卫生纸……”

“!!!”

第2373章 超越这个时代一千多年的高精尖畜牧良种孕育计划

“能不能别提卫生纸。”李世民脸色一黑,差点就想跟这个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爱婿翻脸。

之前这小子在那李靖卿家的那番话,害得自己差点出糗。这会子,又朝着下三路走,简直没完了是吧?

“是是是,小婿失言,失言……”程处弼看到李世民那副模样,赶紧赔笑道。

抄起了一旁的茶水灌了一口润润嗓子,静待李世民开口。

此刻,这位大唐天子已然沉默了下来,表情很是肃穆地起身在文成殿中缓缓踱步。

程三郎这小子之言,的确相当的有道理,但是过去为何大唐只制通宝而不制作更小的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