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第276章

作者:望舒慕羲和

“鹰娑伯,这琉球国自来朝贡,国王都需天朝册封。虽不及朝鲜依亲王礼制,却也是个郡王。既为本朝郡王,他暗与倭人通款曲,这还是要训斥的。”

“朝中有人说,倭人在琉球设有在番奉行,监视其国。鹰娑伯如何看待?”

这件事是皇帝故意在朝堂引爆的,是真是假,现在说不准,所以才要派刘钰做正使去问,以求证据确凿。

刘钰笑眯眯地问道:“你觉得应该如何看待?”

赵百泉心道你们武将自是喜欢打仗的,打仗有军功,升得快,本朝又可以出将入相,谁知道你会怎么办?

“呃……莫不是要效班定远鄯善事?”

刘钰呵呵一笑,没有直接回答,心道班定远?

琉球还效个屁的班定远啊,琉球国的“丞相”都是萨摩藩委任的,连每次册封迎接天使的法司都是萨摩藩的人在那演戏,这哪是斩杀几个“匈奴”使者的事?

他也没说破,怕这事把赵百泉笑道,遂反问道:“你以为如何?”

赵百泉可以用其余的典故,却故意用班超在鄯善杀匈奴使者的例子,源于他知道当日在朝堂上的那场争论,刘钰被人攻讦为祸国,也借古讽今地喷了一番张骞和班超。

现在刘钰笑的有些瘆人,赵百泉不由叹了口气道:“鹰娑伯,有句话我还是要说的。昔年宋时新旧党争,多以史论评价。新党观史书人物,有一个看法;旧党观史书人物,又有另一个看法。”

刘钰心想没错,这可以算是史观不同。历史终究是为现实服务的,怎么评价历史人物,在于现实需要怎么评价。

这时候赵百泉说道新旧党争,刘钰不由道:“依赵大人看来,当日朝堂上说班固误国、张骞祸首,只是党争之言?”

赵百泉并不点头也不摇头,苦笑一声道:“本朝立国,多推永嘉、永康之学。靖康耻恨,明末东虏之怨,谁人年轻的时候不是一腔碧血?谁人不慕张骞、班固?”

“那日朝堂上,明着是在评价张骞、班固,可内里还是在争论朝廷国策。鹰娑伯心里也清楚。”

“太宗皇帝昔年也说,朝堂若无党争,反倒怪了。党争不可怕,只要定下了大策,底下的人放下党争,先把事做好,做完之前、做完之后都可以争论,唯独做的过程中便不要争论。”

“太宗遗训,我也时常记诵。只是……哎!”

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赵百泉心里清楚,若真能达成这种程度,天下早就朗朗乾坤了。遗训在那,并没有什么卵用,党争党争,争到最后就是互相扯后腿,像是理想中的政策制定之前可以争、政策制定之后就要步调一致,在赵百泉看来实在是只在神话之中。

当日朝堂上,如何评价张骞班固,这是一条党争的红线。认可班固张骞,那就是认可大顺应该继续对外扩张;不认可甚至辱骂,那就是反对大顺应该继续对外扩张。

和每个人的真实感官并不相同,可能那天在朝堂上痛骂班固张骞误国的,心里未必就不认可崇拜。但为了朝廷政策,只能表现出厌恶。

以宋后腐朽之道德意识形态治国,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谈理性和利益,只能翻书从故纸堆里评价古人,然后作为论证。

赵百泉是认可大顺不应该继续对外扩张的,他认为大顺已经没必要扩张了,再往外打那就是穷兵黩武了。到时候民不聊生,百姓受苦,打下来边疆又有什么意义?有这钱,不如蠲免一下各地钱粮赋税。

但如今距离琉球不过两日路程了,刘钰又似乎明确告诉他准备要效仿班固在鄯善斩杀匈奴使者的事,赵百泉无奈之余,只能道:“鹰娑伯,太宗关于党争的遗训,固然难成。我也不认可鹰娑伯的想法。但事已至此,鹰娑伯是正使,鹰娑伯真要做,我定不会扯后腿便是。”

“做的是否对、是否值得做,待做完回朝再说。这一点,鹰娑伯大可放心,我是不会跑去告诉倭人的。本朝虽有党争,但有些底线还是有的,断不会如宋时那般为党争送土于西夏。”

刘钰哼笑一声,心道你只能代表你自己,至于朝中,我看未必。

说不定这事换了个人,真就有可能提前告诉日本人让他们先撤,叫大顺抓不住把柄。而且心安理得认为自己这是为了天下苍生,免于战争。这种人,史书上多了去了,大顺多个啥,凭啥可以不一样?

既然避开具体的阶级利益,甚至连利益二字谈起来都有些羞愧,动辄天下天下,那玩起来只能是对政敌政策的全面反动,怕难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行。

赵百泉也早知道刘钰对他们这群人的态度,听刘钰笑的阴阳怪气,想了半天,只好道:“鹰娑伯,党争或有意见,可每一方其实都是为了天下,而且真的相信那么做才是为了天下。反对的就是奸佞。”

刘钰摆手道:“别,天下那么多人呢,漕工和海运,都有人受利有人受损。所以,谁是天下之内?谁是天下之外?动辄就为了天下、为了天下,我看这话得细究。”

“鹰娑伯这是对我们有偏见。”赵百泉心道你对我们有偏见,我们还对你有偏见呢。自唐之后,科举取士,最是公平,凭啥你们这些人可以通过武德宫学另一套体系为官?

真要是都走科举……哼哼,赵百泉心想,真要是只能走科举,你刘钰只会实学,怕也就当个小吏,哪能在这跟我居高临下?

“鹰娑伯,我素知你的本事和胆量,你要做的事,便是拦也拦不住。况且这一次陛下以你为正使,那便是许了按你的办法来。我赵某人便说句明白话。”

“鹰娑伯要做班定远,我自会反对,并且记录下来,将来回朝奏报,我反对穷兵黩武,更反对边将擅起边衅。但鹰娑伯做,我也不阻止,不扯后腿。我此番来,不和倭人打交道,只和琉球王打交道。”

“哪怕有功,我也不做。哪怕扬名,我亦不为。”

第020章 唯一的傻子

“有原则!”

大拇指一竖,阴阳怪气地夸了赵百泉一句。

“赵大人果然有原则。但我要不要学班固,那可都是赵大人的猜测。具体如何,看看再说,赵大人此时还是不要忙着劝。”

刘钰虽夸他有原则,但内心其实并不怎么相信。

当官嘛,就得混圈子,刘钰这个圈子里的人升迁另有途径,赵百泉这样的人升官也有途径。没有圈子、没有派系,在朝中是很难混下去的。

在刘钰看来,赵百泉这就是在耍滑头,避开争议话题,回去还得显得他不支持刘钰。

“此番去琉球,有些事我还是要多嘴嘱咐一下赵大人。倭国现在不是天朝藩属,虽劫掠琉球是前明万历时事,但只要琉球一日朝贡,倭人一日在琉球有奉行,这事天朝就不能不管。”

“不然,明日西洋诸国都去朝鲜开办使馆,依倭国琉球例,你管还是不管?莫不是到时候赵大人说,礼政府只和藩属打交道,不管西洋人?”

“赵大人自己好好想想吧。你是天朝副使,却说什么只和琉球打交道,不和倭人打交道,那陛下让你来做什么来了?”

“亦或是说,你们礼政府准备把倭国事以后交给外交部?”

几句话把赵百泉怼的有些茫然,刘钰哼了一声,心想老子要不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和琉球王打交道,还跟你商量个屁?

琉球王终究是天朝的郡王,该给的面子还是要给。

当着琉球王的面杀人,甚至可能要杀三司官,相当于天朝的三公加平章事,这里面多多少少也得和琉球王打声招呼。

刘钰要是个割据一方的军阀,这都好办,可他现在是天朝使者,这就难办。

天朝不会闲着没事干派官方使者去琉球的,但凡去,一定是老琉球王没了,新琉球王等着册封的时间段。

因为册封之前,琉球王不是琉球王,没级别,所以琉球王要对天使五拜三叩首。

册封后,琉球王才是郡王级别,要只是册封还好,走、迎、送、礼这都有流程。

这一次去琉球,不可能直接去琉球抓人、政变,那显得不是天朝和宗藩,而是帝国主义行径。

还是要走完流程,先宣读圣旨,追问琉球王怎么和日本眉来眼去的?等琉球王解释,然后才能进一步“或逼”、“或劝”琉球王一起抓萨摩蕃的人。

这里面没有赵百泉这个懂天朝礼仪的,刘钰自己做的话,就很容易过火。倒不是说他想搞帝国主义行径,而是他对礼法不甚了解,有时候他做的觉得很正常的事,可能在朝中就会引起麻烦。

怼完了赵百泉,刘钰也不说话,只让赵百泉自己好好琢磨琢磨——朝廷对日本的态度,到底是天下之内?还是天下之外?

反正刘钰觉得赵百泉的表态,纯粹是废话。本来刘钰手里就有兵权,还是正使,皇帝也许了他临机决断,这赵百泉又不是监军太监,自己做什么不需要看赵百泉的脸色。

现在赵百泉一副大义凛然看似公正的态度,说是有原则,实际上还是想和自己撇清关系。

之前说了那么多,又是党争不该影响政策执行、又是本朝不是宋时之类,听起来好像推心置腹似的,实则都是扯淡。

况且除了处置萨摩藩外,还有另外一件事,也需得赵百泉帮忙。

萨摩藩入侵琉球之前的两年,也就是前明万历三十五年,琉球王曾上表请求【照洪武、永乐年间恩赐,再赐三十六姓入琉球】。

但被礼部以“良善之民重去他乡,去者必为沿海奸民,日后必生事端”而给否决了。

这事在刘钰看来也挺离谱的,这么好的文化同化的机会,就放弃了?

这一次他来,自是和万历三十五年不同。

就算处置了萨摩藩的人,自己逼着琉球王接受移民,和琉球王主动上表请求,这也是不同的。

可这话怎么说,他觉得自己把握不好度,还是得靠赵百泉帮忙才行。

现在赵百泉这态度,让他很不满意,于是也不管赵百泉了,让他自己去慢慢想。

扔下那些书卷,走到甲板上,把陈青海叫来。

“青海,待明日到了琉球,舰队一分为二。你带着几艘船,先不要去那霸。就在外海巡逻。一旦发现有船离开,立刻追上俘获。我叫史世用跟着你,他懂倭语,不要叫倭人跑去报信。”

刘钰是准备在琉球搞事情的,在琉球的日本人不少,虽说也不怕跑去报信,但能截住最好。

第二日,桅杆上的瞭望手看到了海岸,从一些来过那霸的海商水手那得知这里距离那霸已经很近了。

船便停住,放下小船,陈青海自去其余船上继续指挥舰队。刘钰指挥剩余的一半舰队直奔那霸。

可以看到大顺的旗帜在那霸附近飘荡的时候,早有人匆匆跑进了琉球王宫,将“天使到来”的消息传给了琉球王。

琉球王尚敬懵了,心说莫不是有人误传了消息,说自己死了?

可就算误传了消息说自己死了,这也不对啊,自己这边没派人去,天使怎么就来了?

虽说之前没有过这样的经验,但每次王权交接都需要册封,故而对于如何迎接天朝使者是有定式规矩的。

可今天的事,大不寻常。

急匆匆把朝中大臣都召集过来,这种事自然也瞒不过岛津氏。

琉球的外交政策完全受到岛津家控制,大顺得了天下之后,幕府倒是也警告过岛津家,不要做得太过火,以免刺激到大顺,保持现在这种大顺掩耳盗铃不闻不问的现状最好。

但幕府嘴上这么说,却并没有取消琉球的在番奉行,这等于是默许了岛津家对琉球的控制。

中山王尚敬也是有苦难言,现在心里更是慌成一团。

这是要出事啊!

万历三十七年,琉球王尚宁一家子,被岛津氏抓到鹿儿岛,蹲了四年监狱,签了不平等条约,割让了岛屿,这才被放回来。

在被抓的那段时间,让天王寺的日本长老菊隐为摄政。等尚宁王回来,琉球的三司官,也必须由萨摩蕃的人指定。

琉球三司官,约等于大顺的平章军国事加三公,等于直接控制了琉球的政治。

在首里城,不仅设置有在番奉行监视琉球王,在久米岛等地驻扎武士,监视琉球的朝贡行为。

只要有贸易,难免就会出现海难、落难、打听、探子。

为了防止露馅,萨摩蕃特意编写了一本《问答手册》。一旦发现天朝的船落难,就会派人拿着《问答手册》,按照标准的“话术”,来回答各种奇怪的问题。

这和后世推销的套路一致,把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写出来,然后给出标准答案,按照这个标准答案回答就行。

譬如:

问:琉球派往天朝进贡船的数量和贡献期是?可答:如实回答即可。

问:琉球的风俗是?可答:自古以来进贡中国,学习圣人和贤人的书籍。

问:琉球女性的特点?答:重视节操和道义,壮年失去丈夫也不再婚,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实乃仰慕天朝风物教化。

问:听说琉球三十六岛中,大岛、德之岛、鬼介岛、与论岛、永良部岛被日本支配。事实是那样吗?可答:三十六岛自古以来就是琉球的属岛,从未被日本支配。

问:虽然这五个岛屿的居民与琉球人相似,但有文书指出,这些岛屿实际上属于日本。你为什么说谎?

可答:我们琉球是个穷国,屡屡遭到台风和旱灾,只能向吐噶喇借粮维持国人生命。随着借粮数量的增加,我们就答应将五岛的土产作为报酬交给吐噶喇。吐噶喇不是日本,可能是因为这样,才会让人产生误解吧?

若问:为什么琉球人房顶上有日式风向标?

可答:当家里有人外出旅行时,留在家里的人应该注意风向。所以,通常在屋顶上挂上船形或鱼形的风向标。难道日本也是船型或鱼形的风向标吗?哎呀我们还真不知道呢。(注:此答一定要表达惊讶,以示自己真的不知道风向标是日式的)。

若问:在中国购买的物品,朝贡所得的物品,是否都用于琉球国内的销售?为什么在琉球很少见到这些物品?

上一篇:完美之十凶再起

下一篇:仙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