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第1303章

作者:望舒慕羲和

或者说,用此时比较接近的词汇,亦即实学派的“道统”。

谁来接实学派的“道统”?

错愕中,刘钰淡淡一笑,起身竟要作别,只道:“与殿下今日一论,所得颇多,心有所悟。回去之后,正好将这些之前并未谈及的道理,整理出来,不日将送来府上。”

李欗急忙相送,心知肚明。

既是之前并未谈及,那自然无人知是刘钰说的。

比之实学理论,李欗自知自己和刘钰相差颇多。

既是无人知晓这是刘钰说的,那么最后公之于众署谁的名,决定权便在自己手中。

什么时候发表,那另说。

但只要署下自己的名字,那便意味着,他把实学派的“道统”接了过去。

这东西不好接。

要么死。

要么将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303章 临别告诫(八)

自李欗的王府出来,刘钰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围绕着京城随便转了转。

倒并不是留恋什么,亦或者是什么反把他乡作故乡的情愫,只是想要看看或者说猜测,大顺的将来到底会怎么样。

现在看起来,一切如常,京城里依旧是车水马龙,奔流不息。

只是现在的一切如常,和三四十年前比起来,终究是不一样的。

大顺的变革,是自发且缓慢的,并不是那种剧烈的。

更不是当睁开眼的时候,发现外面的河面上跑着理解不了的冒着黑烟的蒸汽船;天空中已经快要飞起了铁鸟;港湾里的巨舰可以逆风而行……

不是的。

而更像是,大顺吃下了一枚包含着未来的“缓释胶囊”,是缓释的,并不那么剧烈的。

每一个年轻人,对于玻璃、蒸汽、黑烟、宽幅的棉布、南洋的蔗糖、隆隆的西城的运煤的火车,都已经习以为常。

若是再年轻些,可能会觉得,从出生就是如此,那么世界本该如此。

即便说,这些年变革中,遭受了时代车轮碾过的那些人,如今也没有太多的恨了。

要么,死了。

而若是没死的,既然能活到现在,显然是“转型”了。

譬如当初从西山摇晃到京城的驼铃;比如南苑里卖南苑柴的海柴人。

或是死了,或是做了别的事,亦或者“犯了罪”被流放到了遥远的边疆——犯罪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想要活着,而刘钰的改革把他们赖以生存的职业给消灭了,又不给他们补偿,仅此而已。

不管怎么说,京城此时是个以消费为主的城市,也是围绕着官僚、贵族、军队、禁军、皇家、衙门等等的需求为主要经济内核的城市。

这种以消费为主的城市,在这场变革中,暂时来说,体会到了好处是大于坏处的。

粮价稳住了。

棉布降价了。

煤块降价了。

铁器降价了。

白糖降价了。

茶叶降价了。

每年帝国从各地征收来的赋税,在这里作为军饷、赏赐、俸禄、贵族年薪、资本利润等等,流入千家万户。

从天津运来的粮食、布匹、蔗糖、香料等,又在这里换成了白银。而这些粮食、布匹等,又不可能自己飞到千家万户,于是又有许多人从事类似的工作。

这些年,大顺的改革,是要分开看的。

对于过去的、旧的生产体系、旧的运输体系来说,他们是改革的受害者。

而对于那些消费者而言,他们实际上又是改革的受益者。

应该说,从这一点来看,京城不可能类似法革中的巴黎。

因为京城,并不是大顺的生产核心区。

但也一样,这也意味着,将来真要出了事,京城很可能以一种和平的、不怎么流血的方式,安稳度过。

某种程度上讲,因为京城的“消费城市”的特性,使得刘钰这些年的改革并没有遭到巨大的阻力。

居住在消费城市里的官僚、贵族、皇室、士兵们,他们是以一种消费的目光去看问题的。

因为煤贵,于是有了西山的铁路。

因为粮贵,于是有了废弃的漕运。

因为布贵,于是他们支持新技术的革新。

海外的白银,增加了官员的俸禄、士兵的饷银。

生产方式的改变,降低了生活的基本物价,至少对于京城的“土著”而言,并不需要担心这些年变化导致的住房价格的问题。

无疑,这降低了大顺这些年变革的阻力。

或许文官不少是从地方升上来的,有地方的经验。但于大顺的另一股力量军事贵族而言……

他们本身就是马尔萨斯经济学里要维护的那批人,亦即“只消费、不生产”的“有效需求”者。

亚当·斯密说英国奉行的是生产的哲学,而不是消费的哲学。对于消费的人而言,无疑,更完善的国内统一的大市场、更完善的物流、各个地区之间的关税钞关取消、各个地区的货物按照绝对优势相对优势交流,无疑是好事。

大顺太大了。

所以,这些年的变革,有人受损、有人受益、有人起义、有人发财。

即便说,京城内部,也有受益的、也有受损的。

但仅就京城而言,终究是受益的多、受损的少。

至于谁受损。

历史上,义和团运动爆发的那一年,后来鲁西北地区的老人,是这样回忆那一年的:

旱灾,粮价飞涨。

黄河决口后,运河淤积,粮食又运不进来。

海运兴起,沿河失业。

资本跑路,原本运河时代的陕西山西资本全部撤资。

洋布挤压,鲁西土布为生者,无以维持。

实业萧条,运输业萧条,大量人口根本无以为生。泥瓦匠这样的技术工,一天只能换3斤高粱米——泥瓦匠,在旧社会,是标准的技术工,而不是力工。

而这个地方,就是被誉为自大运河修通以来【整个北方最大的纺织品交易中心、粮食流通中心、淮河以北之扬州】的临清。

也即,义和团运动最先爆发的地区,以及后来百年之后依旧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临清。

某种程度上讲,刘钰把这件事给提前了。并且并没有继续积累矛盾,而是选择了分批引爆矛盾、分批镇压的方式,把这里的反抗运动给提前压住了。

即便如此,他还是动用了强制性的行政手段,通过对外扩张,将印度棉布的份额,分了一部分,强行分给了这里,缓解矛盾。

京城的人,尤其是马尔萨斯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者”,包括官僚、贵族、军队,他们真的无法理解,变革对于旧时代的“毁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意义。

启蒙运动,能解决反封建的“社会意识”问题。

那么,启蒙运动,能解决工业对小农经济、传统家庭手工业冲击的问题吗?

启蒙,能把小农、手工业者,启蒙到觉得“自己阻碍了历史车轮的转动”,于是欣然闭目待死吗?

世界是物质的。

而私有制这个意识,因为高炉铁垄作法轮作术曲辕犁等因素,很早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塑造成型了。

现在大顺需要的,是一场“实质大于辞藻”的变革。

而这场变革,其实至今为止,还没有真正在大顺出现。

刘钰已经老了,他知道自己已经不可能再做什么了。

基础已经打下,重要的是,真正变革中的剧痛,怎么样才能压得住、并且完成变革转型?

他对未来的想法,建立在海外、边疆的几十亿亩土地上,希望用这些土地,减轻转型的剧痛。

而这,需要很高的技巧。

很高很高的技巧。

很高很高的手腕。

更需要理解事物的正反两面。

比如火轮船。

这,是扶桑移民、垦殖土地、减轻痛苦的关键。

同样,这也是长江沿岸手工业瓦解、小农经济崩溃、传统手工业活不下去起义的关键。

同样的。

铁路。

是解决大顺内部运输成本、迁徙成本、使得边疆土地具备融入资本主义市场的条件。

但同样的,这也意味着资本、工业品,会以原本百倍、千倍的速度,从先发地区涌入内地,摧毁旧的一切。

这不是个简单的“进步”问题。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很多经济学家忽视了的问题——其实,人活不下去,是会反抗的。

斗争、斗争,有输有赢、有死有活。小农、手工业者,宁可跟着皇帝、甚至宁可跟着洪秀全这种外来宗教的人走,都绝不会跟着资产阶级走的。

谁死、谁活,还真说不准。

在大顺,不理解什么是小农、什么是发达的手工业,也就根本不具备在这个时代成大事的能力。

刘钰把真正的未来,赌在了欧洲革命、印度觉醒,从而导致大顺爆发危机上。而这场危机想要真正为未来创造契机,前提又得是大顺这边围绕着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已经达到一旦动荡起来就要动摇整个帝国的程度。

上一篇:完美之十凶再起

下一篇:仙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