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2有个家 第1138章

作者:全金属弹壳

他挥挥手说‘放学’,学生们便欢呼着跳起来跑向大灶开始排队。

人群哗啦啦的涌动,跟一道又一道的浪潮一样。

王忆很注重给学生养成好习惯。

成绩是一时的,好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才是一世的。

平时有饭有汤的时候,他都让学生们先喝汤,今天也是如此,先喝荠菜汤。

荠菜做汤在23年代很罕见了,因为不好喝;可是在这年头却是荠菜的常见用途。

老荠菜特别是抽薹开花的荠菜是不中吃的,但荠菜有一些疗养功效,于是便用来熬汤了。

熬荠菜汤放点糖精甜滋滋,权当是春夏家里人的饮料了。

昨天学生们挖掘的荠菜里面主要是嫩菜,但总归有些发育着急的,已经有些老了,于是漏勺便挑选出来炖汤了。

他在汤里面放了白糖,压住了野菜炖煮后的青草味,让这菜汤在温乎和清新中透露出一些微甜,既解渴又解馋。

白糖水在这个物资缺乏的年代一种饮料,很多人家安抚孩子或者哄孩子吃药就是给一碗白糖水。

熬了荠菜的白糖水滋味独特,学生们领了后一口一口的抿着,然后眼巴巴的看向揭开的笼屉。

热气腾腾中,雪白蓬松的大包子星罗棋布的分散在蒸笼上。

学生们顿时猛吞白糖荠菜水。

雪白的面皮上浸润了一些淡绿色,这是油水浸润所成,证明这包子用油用了不少。

等到队伍转一圈,新队伍就开始领包子了。

还是老规矩,一人两个包子然后循环排队循环领。

这也是为了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学生们饿了便会狼吞虎咽,往往意识到自己吃饱的时候已经吃撑了。

暴饮暴食很伤胃的。

新出锅的包子火热而喷香,厨工们都有好厨艺,做的皮大馅厚、触手松软。

学生们端着大包子咬一口,汁水四溢,满嘴流油,然后被油汁给烫的连连倒吸凉气。

一时之间大灶前都是‘嘶嘶’的声音,接着是吧唧嘴的声音和幸福的感叹声了:“好香!”“好吃!”

新鲜的荠菜用开水煮过捞出来又剁得细细的成菜沫,猪肉则切块,它们彼此混合、互相依偎,靠菜油的调剂而水乳交融。

肥猪肉和荠菜在春天更配哦,比下雨天和巧克力还要配,它们是绝配。

荠菜这东西特别能吸油,而肥猪肉往往过于油,这样它们搭配在一起可以解决猪肉的油腻。

另外荠菜终究来自山野地头,它们是野菜,有清新滋味也有土腥味,恰好猪肉的香味可以压制住这种味道,让二者很好的中和成一股新风味。

清新中有肉香!

学生们在队伍中大口大口的吃着包子,吃的眉开眼笑,心里满足。

钟瑶瑶见此提醒他们:“记得赶紧吃菜啊,这个豆腐羹你们肯定没吃过。”

包子皮做的挺厚实,这也是要提供菜肴的原因。

没办法,荠菜需要的油和肉太多了,如果包成皮薄馅多的好包子,那后厨要被生产队批评为浪费和奢侈了。

这时候有一道菜肴正好搭配,而且这菜肴是羹,不是纯粹的菜,很适合配厚厚的包子皮。

豆腐羹用淀粉勾芡——用的不多,淀粉比面粉可珍贵呢。

对此王忆颇为感慨。

国家发展是真快,八十年代淀粉是粮食中的奢侈品,所得不易;而在下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国家都有能力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了!

教师们的包子和豆腐羹都已经提前送出来了,王忆招呼教师们洗手吃饭。

祝晚安洗手的时候问:“王老师,这些水就是四组的淡化设备给生产出来的吗?”

王忆说道:“不是,淡化设备生产出来的水用来浇地了,开始春耕了,先用淡化水来浇地吧。”

他给秋渭水舀了一碗豆腐羹。

这豆腐羹做的很好,很见功力。

只见青绿色的汤中有荠菜末混着小小的豆腐块,勺子一摇,白色在绿色中翻腾,有如绿浪翻滚飞白鱼。

荠菜很嫩豆腐也很嫩,一勺进嘴里便是入口即化,吃的人是滑溜清爽。

教师们吃的赞叹不已:

“行啊,这一口舒服,滋味很清新,真是春天的味道。”

“荠菜还能这么做?这怎么做出来的?我家里用荠菜烧过汤,结果出来的是一碗黄汤。”

“是,漏老师的手艺没的说,这荠菜豆腐羹是色香味俱全。”

漏勺听的他们得夸赞声过来说:“哈哈,其实这事说起来简单,只是咱们老百姓不怎么用荠菜炒菜,都是用来包水饺做包子,所以不太了解。”

“荠菜炒菜有个要素,就是得保持住菜的本色,这个绿色不光是为了好看,还是为了好吃,有没有清新香味跟是不是绿色有关系。”

“要保持住这股绿色,关键在于火候和技术,炒的时候要干净利落,大火高温要擅长颠勺,三下五除二就得炒好,然后赶紧放大盘子里晾开。”

“你要是炒的不够干脆,或者没有摊开晾一下,那这菜就完蛋了,荠菜一下子就成黄色了……”

教师们听的恍然大悟,祝真学带头进行夸赞:“世事洞明皆学问啊。”

黄有功一听这个我熟啊,他立马说:“确实如此,这就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王忆眉头一转,觉得这波夸奖不对劲,便赶紧说:“这就叫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接下来轮到徐横了。

徐横愣了愣,竖起大拇指说:“牛逼嗷!”

第522章 媳妇们的福利

当天晚上和第二天早上中午,王忆一直吃野菜。

清新的滋味开启了他的春天。

为了符合他的东北生活的人设,他还吃了野菜蘸大酱——大酱和蘸酱菜占据着东北饮食中的总统山地位。

他第二天下午本来想去找王祥庆看篾匠手艺来着,结果却被别的事给缠住了。

昨天几台机器一起被带来了,有海水淡化设备也有罐头生产线,生产队今天要组织着安装这些机器。

王向红想让他上午就去安装。

不过上午王忆这边接到县委送过来的一封信,是叶长安关于发展福海地区旅游业的一些安排,他忙活着执行安排。

福海搞旅游业是认真的,这毕竟是一个影响广泛的大产业。

改革开放让中国打开了国门,不仅仅是经济上与外国有了沟通,更重要的是让一些有志者在意识和思维上与外国进行接触。

叶长安便是这样的人。

他仔细研究了发达国家的旅游业现今概况,觉得这个产业大有可为,于是便郑重对待了。

县里其他领导也同意这条发展路子,不说别的,把旅游业作为‘三产’,给福海地区的经济市场提供一些活力总归是好的。

叶长安这边是这么想的。

县里创建旅游公司,并听从国内专家和从业者的建议来规划全县的旅游资源。

与此同时还要从外地接纳一些单位的员工来游玩,直接把旅游项目给上马。

现在上马旅游项目不是为了赚钱,是出于‘实践出真知’的想法、是为了执行邓公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思想。

叶长安在信里告诉王忆:

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如果他们只是自顾自的闷头搞环境改造、旅游项目建设,那这是闭门造车,一切都是理论。

县里要请外地一些兄弟单位的员工来游玩,从实践中寻找问题、改进问题。

首先响应了福海提议的是沪都一家冶炼厂。

冶炼厂的领导跟县里二号领导齐敏有密切关系,正好单位又有意组织工人们进行1983年春游活动。

于是根据旅游公司和冶炼厂党委的磋商,他们将于本月月底来做客。

叶长安要王忆参与这个旅游路线和项目的规划。

王忆觉得这事不难。

他上午偷摸的回了一趟23年代,在网上找旅行社接待游客的攻略和文案,照抄之后根据时代做了一些改变,准备带回83年来用。

查阅这些信息简单,他琢磨了一下后又查了查1983年福海地区旅游业发展情况。

相关新闻很少,毕竟是四十年前的事了。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忆后来还是找到了一份关于翁州市各县城发展旅游业的编年史,从中找到了福海地区八十年代发展旅游业的概况。

两个时空的信息有所差异。

在23年代的时空中,福海地区更早的开始了旅游业发展,当然也没有早很久,就是在去年冬天搞起了旅游业。

而在王忆的83年代时空中,福海去年冬天忙活的是其他事,旅游业发展的不疾不徐。

不过也有一些信息是一样的,比如第一家来福海进行团体旅游的单位都是沪都第二冶炼厂。

王忆看新闻介绍。

在23年这一时空的1982年冬天,沪都冶炼厂跟福海方面合作搞旅游,他们选定了县里的教师进修学校招待所作为下榻地。

这个招待所是专门给各所学校进修教师住所使用,规模适中,有上百张床位。

而沪都第二冶炼厂那是一个万人大厂,他们职工旅游是分批次的,第一批次来福海的都是工作标兵、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等优秀代表。

代表们的人数不足一百人,招待所足够款待他们,问题是招待所方面没有经验,只统计了来旅游的职工,以为自己能够招待的下这些人。

问题是人家还有厂级领导、中高层干部甚至有关系的市冶金局干部也来了!

领导干部们的名字不在旅游名单上。

至于原因,这个懂的都懂。

反正当时旅游团队一来,县里负责接待的干部们懵逼了。

住宿和饮食准备的都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