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了道医之后 第493章

作者:忽悠啊

在这无常的人生之中,依然是“有常”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却是在体悟人道之心。

而另一边,李世民见到了孙思邈,本以为是个六七十岁的老头,就算驻颜有术也应该是中年人模样。

却没想到看起来只是比李郸道大一些,只有二十四五岁的年轻模样。

只有两缕头发,是当初在太白山上著书,过度劳累,泄了一丝精炁,导致的衰老。

但是皮肤依然如同婴儿一般,甚至还能看到白色的毫毛。

“原本以为,广成子这样的上古神仙中人,只是书上描绘的,今天见到了孙真人,才晓得真正有道,得道了的人是什么样子。”

孙思邈笑道:“陛下过誉了,贫道和古之列仙还是有差距的,况且广成子为黄帝之师,贫道又如何可以跟他相比呢?”

李世民认真道:“当朕听说孙真人要出山,内心是欢喜之极,思虑之后,仅仅是给个官职,是对您这样有道之人的不尊敬,不如封个爵位吧。”

“封爵无不是战功赫赫之辈。”孙真人婉拒了。

李世民只得叹息。

“不知道孙真人想要做什么官?”

“做个医官便好。”

“医官?”长安城之中的御医,地位并不高,太医署署正也不过正六品。

“陛下觉得医官太卑微了?”孙真人反问道。

“生老病死,无不和医者有关,朕怎么会觉得医官卑微呢?”李世民摇摇头。

“陛下怎么看这次旱灾和瘟疫。”孙真人又问道。

李世民一时沉默:或是上天责怪于朕。

但这只是心里话,并不开口说出来:“天灾无情。”

“旱灾难免,瘟疫却可治。”孙真人道:“自有史书记载以来,每每有瘟疫,无不是死数千,数万,甚至一疫屠城……而若无治理瘟疫之方,甚至蔓延千里,死绝百万。”

“汉桓帝时,发生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到了汉献帝之时,更是厉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李世民听完面色沉重起来。

“晋太元元年,冬起大疫,多户绝者,而且由于五胡之乱,饥疫并行,人民易子而食,这样的瘟疫一直蔓延到了前隋开皇九年,才好转。”

“如今大唐也不过历国九载,然而连年战乱,百姓民不聊生,其中国土不可为突厥所占,光复中华不惜战死可以理解,但百姓却因瘟疫而死绝,这样占领的土地又有何用呢?”

“陛下若还对医官有轻视之心,只怕也是不将百姓安危放在心上,贫道就算出仕,又能救多少人呢?”

李世民听着孙真人如此雷霆振耳之声,当下心生敬佩:“真人真乃有道之人,心系百姓,朕所以敬佩也,还请孙真人出一法门,以绝我大唐瘟疫之患。”

孙真人见李郸道如此上道,便开口:“陛下需要专门设立一部,来专管此天下百姓健康之事。”

“民富则国富,民弱则国弱。”

李郸道只是想要设立九寺之外第十寺,孙真人却豪气一改,直接向李世民要在六部之间专门开一部。

果然李世民一噎。

“只怕还要让朝堂上商议商议,朕却不能独断啊,但是不知真人可有依据。”

孙真人自然将李郸道昨天计划的医寺改了改,变动一下,化作医部了。

但是基本的职能结构并不变。

李世民考虑再三,依然不能立马做出答复,开口道:“明日早朝,真人可以再次提出,朕让六部议论此事。”

“陛下,如今天下每一日,便有上千人死于瘟疫,山东,河南,太原,灾情紧迫,人命关天。”孙真人说完这句就闭目了。

李世民只好说肯定会考虑,明日早朝一定会商议出结果。

随后又问孙真人关于长生的问题。

孙真人自然跟李郸道统一了口径,教了李世民一些养生之术。

李世民本身武功极高,但是连年征战,又跟太子李元吉斗法,身上暗伤极多。

孙真人便出言提点了几句,关于李世民练功所需要注意的地方,又拿了几丸自己炼制的丹药:“这是贫道取龙精虎髓炼制的丹药。”

“是长生丹药吗?”

“并不是,只是帮助陛下调理阴阳的药丸。”孙真人道:“要炼制长生丹药,我那徒弟倒是有一些眉头,但是也不清楚能不能成功。”

李世民收下药丸。并没有怀疑孙思邈有没有下毒。

两人又讨论了一些关于道家的事情。

比如当年汉初“黄老之学”治国,百姓快速恢复生息,为汉武帝文治武功做出了基奠的事情。

问孙真人如今内外有敌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恢复民生。

孙真人自然侃侃而谈:“圣人拱垂而治,陛下要做圣人,做出的政策,需要符合大道才行。”

李世民又问如何才能确保自己的政令符合大道。

孙真人则是提醒李世民多看看史书。

此后李世民受启发,便说出了那句经常被学生引用进作文里的那个排比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第741章 权利毒药

李世民对孙真人似乎更有好感,比对楼观道的章长民还要有好感。

除了给孙真人赐下太白山作为道场,又给了封号济民真人之外,还送了一本李世民自己手抄的《老子》,皇家藏书版本。

等着第二日,又开朝会,便让朝臣议论设立第七部的事情。

结果讨论来去,你医家要立个医部,那农家要不要搞个农部?

三省六部职权是不要重新划分?

现有朝堂格局就要被打乱。

不过孙真人说得有道理,这些官员也怕瘟疫蔓延到长安。

重视医学,但是不一定要放权,不过在全国各地设立医院的想法是好的,就跟在各县办县学重视教育一样。

就跟鲁迅说的一样,人大抵是折中的。

没能插进去六部,但确实将太医署,尚药局,太医院,从太常寺划分了出来,单独组建了一个班子。

但也不是“九寺”之中的“寺”。

而是和“农司”一样,设立了一个“医司”,农司的最大官员叫大司农,下面有春夏秋冬四官。

唐代的大司农可以正三品,依照唐代的官场来说,三品官是做到头了。

而现在设立医司的官员叫大司医,从三品。

虽然比司农低了半级,但是能直接就给到了了孙思邈真人这个头衔,专管全国医事,说明李世民还是对孙真人有心的。

另外太医署改名大唐天医院,有医司直接负责,天医院院长,巢元方,也提拔到了四品官的地位,以后专门培养医学生,同时修书编典,进行学术研究也在这里。

那些来京城编修药典的名医老头,直接封为“医博士”“教授”,也有八品官身。

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如果顺利毕业,拿到执业医资格证,便可以输送到各县各府去,俸禄由地方财政拨款,也是有官身的。

主要职能就是防治瘟疫,在地方收编民间医生,还有药方,控制药物价格,研究地域性疾病……

而医科科举,也就是考执业医资格证书,不由朝廷举办,直接由大唐天医院举办。

至于太医院,本身职权没有变化,服务于皇室,达官贵人,经费由皇室拨款。

而尚药局,则是作为制定医药行业标准,药材价格,研究药材药性变化,实验功克瘟疫的方子,研究药材的种植,改良药材的炮制方法的综合性学习中心。

而每府、州设立“疫所”,“府医院”,两个机构,从大唐天医院毕业的学子就是输送到这些地方去。

疫所专门针对瘟疫,州、府医院则是一府,一州,医学之中心。

县也是一样,设立疫所和县医院,是一县之中心。

一旦发现瘟疫,层层上报,上传长安。

至于行政机制,也设立了,但只是辅佐司医运转,比如一些主簿啊,典历啊。

整体来说医司并不参与朝廷政议。

所谓在其政,谋其事,不越规矩就是。

而这些府县医院,自营收入,国家富裕之后,会拨款,如果收入很高了,就要自觉发展,铺设到乡,镇,甚至村子里面去。

这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而地方上的疫所,其实就是模仿农所建立,自秦以来各县都有农所,是朝廷用来指导农民春耕所在机构,这个地方主要就是报告传染病,也就是瘟疫,向百姓宣传卫生防疫工作,这个也很重要。

虽然结果出了李郸道的意料之外,明显是更好,等于将百姓身体健康问题,跟能否吃饱饭,安居乐业看得同样重要。

不过虽然设立了这么一个大机构,而且会拟旨昭告天下,但是朝廷现在没有钱,组建班底的投资要医司自己发挥一下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克服一下。

不过田产倒是批了十顷,可以供医司作为实验田,用来种植各种药材之类的。

但孙真人丝毫不为这个头疼,没有财政拨款也不要紧,名医都是富有的,如今收编了各地的名医了,还怕没有钱,大家捐一捐就是了。

孙真人打算把大唐天医院的地址,放到了太白山,那里背靠秦岭,药材产出丰富,而且还不影响孙真人修行,有福地洞天在那里。

想到这是自家徒弟出的主意,当初李郸道跟孙真人说,以后要将医学,变成当世显学,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观念传播出去。

“这可真是说到做到啊!”

李郸道哪里晓得,正是因为设立医部,以后天下寒门学子和世家子弟之间就有了缓冲,毕竟学医,便是寒门学子也可以学,济世和济民,各是一条出路。

这样已经将原本的历史路线,做出了决定性改变。

说不定日后黄巢就不去造反,改去学医了。

要将医官布满整个大唐,这些寒门学子,想来未来应该不会一脑门子挤入科举场上去。

而中医体系天然亲和道学,李郸道也是为道家种下根基,日后自然可繁荣昌盛……

等着孙真人自朝会出来,李郸道快步大上前:“师父,怎么说,成没成?”

“成了。”孙真人笑道:“今我为大司医,兼任尚药局主官,巢元方为少司医,兼任大唐天医院院长,连你也是大唐天医院副院长了。”

李郸道一拍手:“如此就可成了,师父,你待会写信,派人往天下各处名山道观,请道人出山,我们编修完医典,药典,之后,我们修丹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