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全都要 第112章

作者:浙东匹夫

帕罗奥图市区的房子都比较低矮,全是摊大饼的格局,也就海湾边上高层反而多一点。或许是米国人太热衷海景房,这样能卖贵一点吧。

顾辙买的那个顶楼公寓,也不算一线海景,而是离金门湾还有半英里远,26层左右,他是顶楼。前面还有两道楼盘分别是18层和12层的,所以挡不住他的视野。

这种格局,国内04年还是比较少见的,毕竟当时物权法还没立法,国内地役权的规定比较空白,除非是一家开发商自己拿了很多地、可以自己统筹兼顾。

否则但凡一个区片内好几块土地分别属于不同的权利人,想约定一个“比我更靠海的地块不许盖高挡住我视野”的合同,都很难被法律全面保护。

不过,也没几年了,到07年底,国内物权法逐步实施,这些都会解决的。

300多平的顶楼大平层,带阁楼和屋顶花园,还是斯坦福所在的硅谷核心城镇,足足搞掉了顾辙200多万美元。

只能说,米国人的房价一直不低,国内04年和20年后,房价或许能差十几倍甚至更多。而米国04年就已经挺贵了,未来20年最多也就三四倍的增幅。

另外,这种地方也不可能有新盘等着顾辙来买,肯定是二手的。顾辙买的时候还让帮闲卡西诺了解一下原房主的信息。

得知原房主是一个谷歌的早期小投资人,属于99年高位进场的,中间互联网寒冬被套了好几年。如今快04年5月了,总算寒冬稍稍缓解,所有互联网公司估值又都涨回去一些。

那家伙就火急火燎瞅准时机把手头那一丁点谷歌股份转让出去了,然后连硅谷这边的房子也卖了,打算卷铺盖离开湾区,去搞点别的有前途的投资。

前几年因为互联网普遍崩盘,甚至连累得硅谷这边好几个城镇的房价都阴跌了,帕罗奥图、蒙特维奥、圣克拉拉,都是这样。如今互联网复苏硅谷房价也复苏,这么说来也算是个逃离的好时机,至少保本了。

听到这个故事时,顾辙内心也是有点忍俊不禁,这种人真是45年当汉奸,抗战都快胜利了,才觉得“终于解套了”,把军功一卖跑路。

不过,硅谷之大,总有这样的人,否则顾辙问谁买房去呢。豪宅总要有人出手才能有人接盘。

搞定公寓之后,车子没什么好说的。入乡随俗,顾辙乐得省钱买一辆凯迪拉克,假装一下自己有多么“热爱米国的生活方式”。

反正凯迪拉克比德系豪车便宜多了,还能让fbi和nsa的人降低戒备等级,一举两得。

车和房的交付都还分别需要一天或几天时间,在帕罗奥图逛了一天后,当晚顾辙继续回酒店休息。

5月1日,夏季学期报到日。卡西诺开刚买的凯迪拉克送顾辙来到斯坦福大学,办理研究生入学手续。

来之前,顾辙就已经打点过了,还通过东海大学竺院与这边的交流生计划、加上前些年来这儿的学长学姐的信息渠道,了解了自己搞材料物理研究,该找哪个教授最不容易被卡。

当天上午,顾辙来到约定地点,就遇到了一个学长来接待。顾辙提前电话沟通过,知道对方名叫汤砚,也是东海大学竺院出来的交流生。

“顾同学,欢迎来到斯坦福。我听说过你在国内的成绩,真令人佩服,才本科阶段,就随便发,到了这儿你肯定会更加大展拳脚的。对了,你高中哪儿的?听说你也是竞赛强,是咱方舟二中的么?”

汤砚一看就是个搞学问的,情商似乎也不是很重要,互相攀交情时都差点导致尴尬。

顾辙连忙说:“差不多,我镇洋中学的。”

汤砚居然还有几丝表情管理失误,满脸都写着惊讶,显然是在奇怪“如今镇洋中学竞赛也行了么”。不过他还算直爽,有什么就说什么:

“是么?那不错,镇洋中学近年也进步了嘛。我是方舟二中出来的,98级的银牌进的竺院,01年来这儿,去年年底刚硕毕现在读博。当年要是再努努力,金牌到手的话,北大转it就稳了。”

顾辙可没时间听老学长躺在功劳簿上吹嘘自己的过往辉煌,他强行耐住性子,等对方说完,才恰到好处地问起正事儿:

“交流教授的安排,目前情况怎么样?接收我的教授,不会难缠吧。”

汤砚这才想起对方最关心的是什么,连忙说:“打听过了,这边是布希维尔教授接收你。这已经是运作的结果,布希维尔教授是本校搞材物最严厉也最开明的教授。

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听他的研究方向指点,他也不会给你穿小鞋。但前提是你自己有才华,自选方向也能确保做出高质量论文。

说来也是惭愧,前年就有一个当初跟我同期读硕的以色列同学,表现好论文足,结果比我提前一年硕士毕业了——我是去年年底,他是前年年底。”

顾辙点点头:“这就好,我就喜欢跟那些‘只要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过硬,就不会来过多干涉’的教授。”

顾辙说着,脑子里已经想着该不该给教授送辆车或者别的什么,缓解一下教授每天加班的通勤辛苦——送东西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

好车并不只有财富属性,也是工作工具。

第79章 管他什么获奖者先搅黄就对了

对于普通新生来说,报到日要忙活的手续还挺多的。

不过顾辙是个例外,所以第一天他就见到了将来要带他的布希维尔教授,还混了个脸熟。

当天报到的新生也很少,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秋季学期入学的,顾辙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布希维尔教授是个40岁左右的中年人,考虑到他的职级, 这已经算年轻了。

新派教授规矩就没那么多,布希维尔教授还是那种跟硅谷科技公司略有瓜葛的类型,就更容易被世俗利益说服了。

一起喝了个下午茶之后,教授就让顾辙过完五一假期后、回来好好聊聊开题的事儿,争取夏季学期一学期把这事搞了。

一般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如果是三年制的, 拿出第一年来上一点前沿课、把科研开题做好,基本上就算中规中矩了。

在斯坦福,每个学年都是三学期制的, 这个节奏就会被拆分为第一学期也是秋季学期上前沿课,

春季学期看看综述、了解最新行业现状和痛点、开始写开题报告,

夏季完成开题报告的答辩,如果有问题还要打回修改、微调后续拟定的研究方向。

如果是两年制的硕研,开题的节奏也会被压缩,一般要求秋、春两学期内完成,夏季学期已经开始实打实的新研究了。

顾辙来晚了,他等于是这一学年三个学期的最后一学期才入学的,教授就让他趁着暑假前的最后两个半月到三个月,把第一学年的活儿统统搞定,大家都省事。

这对顾辙来说其实也没什么,因为他本来就很了解行业前沿现状,就是产业界回来的人,产学研知识高度结合。

他自己就是写综述引领行业研究节奏的人, 还看个毛线的别人综述,心里的路径清楚得很,直接上手开干就好。

跳过调研,直接写开题报告,直接答辩。

……

此后十天,顾辙过了五一假期,又初步认识了一下其他跟随布希维尔教授一起混的前辈同学、打听打听其他人都在研究些什么内容。

之前迎新时接待他的汤砚,只是跟顾辙同一个院系,但并不是布希维尔教授带的。

没办法,主要是物科院的在校研究生里,华人比较少。东海大学最近几年交流过来的,更是只有汤砚一个跟顾辙同院。

所以,布希维尔教授带的那些学长学姐,总共十几号人,硕士博士都算上,除了顾辙之外就只有一个亚裔,还特么是个南棒来的整容脸。

顾辙也就收了在学长们学姐中间拉帮结派培养势力的心思。

5月10日,又一个星期一。随着新一周的到来,顾辙终于第一次拿出了他的开题计划草稿,找布希维尔教授详谈了一次。

其实这个计划也不是他临时写的,而是出国之前就准备了好几份,都是他天元科技如今在布局的研发方向。

无非来了之后, 再看看身边的人都研究些啥, 顾辙好从他预先做好的计划里挑一份跟同学们相比尽量没那么格格不入的,送上去。

“你想搞电离膜沉积法领域的研究?你这个有点偏材化了吧,既然想做这个,当初为什么报方向要报我们材物。”

布希维尔教授还算好说话,大致看了一下之后,虽然不太满意,却也不是不能商量。

顾辙当然不能直接告诉他“因为我将来要拿的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不是诺贝尔化学奖,如果学历专业是材化,双方都尴尬”。

所以他只能说:“没办法,这个方向跟我公司的商业目标有关,我做的课题必须产学研结合,听说斯坦福大学在这方面是全球做得最好的,我才来这儿读研。

另外,我觉得膜沉积法的材料制备研究虽然偏材化,但是研究过程中,却可以分析出很多底层的材物特性原理,说不定能推动理论进步、修正理论预期。”

当时材料物理的研究,大部分是“先根据当前的理论研究总结出预期特性,然后去研发材料”,

但也有极为罕见的情况,是“偶然研发出一种完全不符合预期特性的新材料,然后把之前物理学的理论认知稍稍推翻一个小角落”。

顾辙要搞的石墨烯,当年就是起到这么一个作用的。这玩意儿值钱,并不只是因为它商业上有多大前景——虽然商业上的前景也确实很大。但最关键的,是根据之前的基础物理理论,不认为这个世界上可以存在单层原子厚度的纯二维平面材料。

这种东西的存在本身,甚至跟当时前沿的一些量子场论和量子力学研究结论,是相悖的。最后石墨烯用自己的真实存在打脸了原有理论,理论物理学家们稍稍修整微调了理论后,才算是补上。

(注:石墨烯的存在究竟违反了之前那些理论物理论断,具体我就不展开了。懒得再去研究那么多英文论文,就算费大劲儿写出来,也没读者会感兴趣的。这本书大家也看得出来在加速剧情推进,把之前挖的坑都填好了,快速过一遍,不水字了。)

当然,顾辙肯定不会在读研阶段,就直接研究石墨烯,那样的话成果有可能被布希维尔教授分润走。

所以,顾辙要做的,是其他的电离膜沉积法的材料研究,跟他在明远国际做的plga/pva复合材料相关。

好在学术界留下几个脚印,证明他“读研的时候研究的就是电离膜沉积法材料”,以后用铜离子膜和甲烷蒸汽沉积出吸附在铜膜表面的石墨烯时,才显得他不是“偶然走了狗s运”。

布希维尔教授沉吟许久,总觉得顾辙肯定有别的想法,但他也懒得多计较了,因为顾辙很快给他看到了足够的利益。

顾辙当着他的面,很有诚意地拿出了几篇论文草稿,显然是顾辙出国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的,只是压着没投稿。

这些论文,都是天元科技下属的实验室做出来的。有些严格按照学术规范的话,应该顾辙挂通讯(如果他想挂的话),一作二作这些应该是李怡然,后面再挂个硕士。

不过顾辙自己就精通相关的科研法务,肯定不会留下瑕疵,该说清楚的都说清楚了,该给到位的好处也绝不含糊。

加上顾辙雇佣李怡然的时候,就看准了她是个不太在乎世俗人情世故的,就想生活优渥地埋头搞学术研究。顾辙再答应给实验室多采购一些设备、让李怡然以后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自己鼓捣,对方就更是毫不反抗了。

反正这些题目本来就是顾辙选的,李怡然对题目本身也没多深感情。

布希维尔教授也是懂行之人,他很快就意识到顾辙是多么的有备而来。顾辙也趁热打铁说道:

“您同意我的选题,这几篇就算是您带我期间出的成果了。我原先发过好多/jc级别的,加起来七八篇有了。

无非这次要转到材物领域,可能需要重新跟编审人员混脸熟。但我相信,当我的投稿人单位,从‘东海大学’变成‘斯坦福大学’后,编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重视程度,也会相应提升的。

要是这个月就投出去,争取九月份新学年开学之前,这批早期铺垫论文就能发表了。拿这些来综述盘点行业现状、确定开题方向,应该没问题吧。”

布希维尔教授思索了很久,最后也没有反对。

然而,顾辙却没打算这么快放过教授,对他来说,把教授拉下水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呢。

回去之后,顾辙花了几天时间整理论文、做投递之前的准备工作,也让教授稍微缓缓气,心理上接受一下这个新的硕士研究生的办事风格。

与此同时,顾辙原先从国内调的那几个研究人员,主要是李怡然、金灿等博士实验狗,也都陆续坐飞机来到了米国,来到了加州硅谷。

顾辙在硅谷这边的新公司天元科技(米国)的实验室场地,也渐渐开始整顿、增补采购仪器设备,一切推进得有条不紊。

这周五,5月15日时,顾辙再次找到了布希维尔教授,请他最后斧正了一下文章,然后恰到好处地拿出一张卡。

布希维尔教授吓了一跳,收学生一辆凯迪拉克已经让他颇有心理负担了(虽然车的产权还是属于顾辙刚开的科技公司的,只是借给教授开,为了便于教授指导科技公司的日常工作)

怎么还能直接拿钱呢。

顾辙却告诉他:“教授您别想多了,这不是别的,只是介绍费而已——是这样的,我在硅谷这边的新公司刚开不久,目前研究人员主要是从华夏飞过来的,我还想在本地扩充团队。

需要您帮忙介绍一点人选,至少我找上门去的时候,能向对方证明‘是布希维尔教授向我们推荐了你’,这样,对方也就不会觉得我们是皮包公司了。”

这是完全合理合法的诉求,教授也当受此赏。仅仅稍一挣扎,教授就收下了这几万美元的第一笔介绍费。

“我会帮你慢慢物色人选,牵线搭桥的。”教授很要脸面地大包大揽。

顾辙:“当然,我相信您的眼光,不过,我这里已经有几个看好的人选了,甚至还是其他国家的,一些欧洲大学里的。我希望我给对方发去邀约的时候,能够借用您的名义,或者通过您邀请。”

布希维尔教授一愣,暂时不知道顾辙有什么具体企图:“你要找什么人?是搞相关领域的么?米国国内还不够你用?跨国挖人对方肯定会很慎重,你待遇不够优厚完全不可能成功的。”

“当然,我知道,所以我待遇很优厚。”顾辙立刻打包票,然后拿出了一份名单。

里面自然有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但绝对不仅仅只有这两个人——顾辙也是要脸的,他需要掩饰自己的真实目标和真实目的,反正现在也不差这一丁点小钱做局。

所以,他的名单上,一共要从大西洋彼岸的曼彻斯特大学,挖两个教授、五名刚毕业的助教博士。

那两个真正目标被隐藏在七人名单里,也就不显眼了。而且所有人都按照此前的研究成果和职级,拿到了相应的待遇,并没有明显优待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