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678章

作者:臊眉耷目

贾诩搓着手,尴尬地道:“主要是也未必会有什么用,陛下不问,臣也不好上杆子来说。”

“这叫什么话?有什么好办法!讲。”

贾诩慢悠悠地道:“陛下,若是以陛下的角度而言,若是击败袁,曹,那就只有遵照公达、子扬他们的办法,与袁绍持续消耗,以陛下的實力,虽会旷日持久,但早晚一定可以成就大事的。”

“那若不以朕的角度来看呢?”

贾诩捋着须子道:“若是不以陛下的角度来看,那就自然要站在袁,曹两个人所拥立的伪朝角度来看,毫无疑问,伪朝定都邺城,袁绍一系均被封赏,曹操一方在伪朝的政治势力远远不及袁绍,但他好歹也是一方霸主,难道就会心甘情愿的俯首听命?臣觉得不一定,而且登基的东海王,虽是袁绍的傀儡,但傀儡也是皇帝,老臣认为,从古至今,不论傀儡与否,这世上就没有一個皇帝不想真正掌权……陛下是皇帝,这种感觉自然比老臣要明白的多,是吧?”

第九百五十四章 伪朝的破绽

贾诩的话成功的提醒了刘琦。

他心中开始默默地估算了起来:“袁绍一系,曹操一系,伪皇帝一系……袁绍的俩儿子也各有一系。”

贾诩听到了刘琦的碎碎念,精神不由一阵恍忽。

他适才提出了袁绍、曹操、伪皇帝在他们新组建的朝廷之中,会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可以利用,但袁绍的儿子并可不在他的计算之内。

说良心话,贾诩并不了解袁绍的那几个儿子,而且老一辈的利益纠缠他还能理解,但下一辈的利益纠缠难道会这么快就有所显现?太年轻了些吧。

但就算是有所显现,也不会呈现的这么快吧?兄弟之间多少应该是有感情在的,分崩离析是不是也需要一个契机,或是需要一些时间呢。

贾诩不解地看向刘琦,疑惑地道:“敢问陛下,这袁绍的儿子,彼此之间又为何会有隙呢?陛下又是如何知道的?”

刘琦微笑道:“这也是我猜测的,其实关于袁绍的家室,我多少还是了解一些。”

“哦?”贾诩似乎是来了兴趣,问道:“敢问陛下,对袁绍父子有何看法?”

刘琦言道:“其实我曾派人打听过袁绍的情况,袁绍的发妻早亡,诞下袁谭,按道理袁谭是为袁绍这一脉嫡长,但袁绍后来又纳后妻刘氏,刘氏亦望族之女,身份不俗,他三子袁尚乃为刘氏所生,按道理而言也是嫡出……但是这里面,就有一个难点,到底是袁谭继承权大,还是袁尚的继承权大?”

贾诩捋着须子,澹澹道:“自然是袁谭,纵然其母已死,但其母死前,一直都是袁绍的正妻,毫无疑问他就是嫡长子……”

说到这,贾诩一瞬间似乎又想到了什么,慢悠悠地道:“按照人伦纲常而言,袁谭确实是袁绍一脉嫡长,但若以袁绍现在的正妻来看,她心中或许就不是这么想的了……毕竟,她才是活着的正妻。”

刘琦点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就算袁谭的血统再纯,他的母亲也已经死了,如今的正妻已经不是他了,虽然有时是母凭子贵,但更多时候,子亦能凭母而显贵,若是换成我处在袁尚和刘氏的角度,可不会将族中资源凭白让给袁谭。”

贾诩笑了笑,道:“陛下高瞻远瞩,比老臣考虑的要深远许多。”

“文和,伪朝那边的情况,你也要多多帮朕留意才是。”

“陛下放心,臣自会尽力而为。”

……

而与此同时,曹操那边,又再一次见到他的老朋友许攸。

许攸这一次是奉袁绍之命,暗中来曹操的大营,与他商议下一步战策的。

如今的袁绍,在河北朝廷,已经被敕为丞相,设十三曹总览朝政,三公则是被取消了,袁绍将所有的权力一把抓,包括对曹操军的管理和限制。

但身为袁绍盟友的曹操,在新建朝廷的这一波大封赏之中,依旧只是骠骑将军的军位,当然还有兖州牧加成,可即使如此,他的地位相比于总揽军政的袁绍相比,还是差了一大截。

但曹操并没有过多的表示反抗,他只是顺应袁绍的意思,毫无怨言的接受了袁绍的安排。

而关于新朝敕封袁、曹两方势力官职的对比上,袁绍一方明显占据了更多更好的位置,但曹操却不跟袁绍去争。

这一点也让袁绍犹为满意。

自己这个好朋友,还是挺有眼力见的。

也因此,在面对刘琦东向入侵的战事中,袁绍亲自率兵南下,并承担起了阻挡来犯之敌的重任。

而曹操虽然也身赴前线,但似乎是因为对于这位年轻时好友的歉疚之感,袁绍在这一次的战斗中,并没有让曹操出更多的力,反倒是全力以赴的尽量去替曹操接下了更多荆州军的攻势。

如今,经过了几场鏖战,双方的攻势暂缓,而袁绍也急忙派遣许攸来跟曹操商议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孟德,丞相让我问你,如今咱们和刘琦,已经成了胶着之势,这接下来的战事,又该如何处置?”

许攸此刻有些喝高了。

每次来见曹操,曹操都非要请他喝酒,这一次又是给他灌的酩酊大醉,说话舌头都有些打结,含湖不清的。

曹操一边替许攸将酒爵满上,不问反答道:“子远,本初如今,有何想法?”

许攸长叹口气,无奈道:“唉,说实话,本初也是想不通透,故而才让我来问你的……眼下这时局,变幻难测啊。”

曹操哈哈一笑,道:“本初倒是信我?”

许攸长长地打了一个酒嗝:“咱们三个,相识多年,岂与旁人一样?本初若不信你,又能信谁?”

曹操握着手中的酒爵,慢条斯理地喝了一口,道:“依照我们两方的实力而言,刘琦若想获得最终胜利,首在于一个拖字,因为时间拉的越长,他的势力便越会凌驾于我们,毕竟南方的镇西稻种在北方种不了,刘伯瑜有粮食在手,再加上改革收益,日后只怕实力会一年又一年的凌驾于我们……所以对我们而言,想要破敌,就必须要想办法速胜,迁延不得啊。”

许攸皱起了眉头,捋着须子道:“如何速胜?”

曹操苦恼地一笑:“子远勿怪,曹某眼下还真就是没有想到速胜之法,不过依照目下看来,是不是可以让本初先派人联络一下孙文台,若是能够有他相助,或许就能对荆州钳制,让刘伯瑜无法全力应对我们。”

“唉……”

许攸长叹口气,道:“孟德不知,孙文台如今已经是倒向刘琦那边去了。”

“啊?此事当真!”

“嗨!我岂能骗你……不过依我看来,他纵然是倒向了刘琦,只怕也不过是想于中取利,未必会对我们不利,但毫无疑问,他也不会轻易就彻底倒向我们而对刘琦动刀兵,江东勐虎,如今可是要做墙头草了!”

曹操的眉头皱了起来,似乎心情焦虑。

许攸揉了揉头,道:“罢了,我累了,且先去休息了。”

曹操微微一笑,随后拍了拍手,道:“来人啊!”

话音落时,便见帐外走进了两个容貌秀丽的女子。

“带这许侍中,去城中休息。”

曹操的大军,乃是依凭着浚仪县而立,虽然曹操居住于城外的帅帐,但是给许攸的居所却设立在县城中。

而这两个女人,也是曹操特意在乡中为许攸寻来的。

许攸一见女人,眼睛顿时直了。

酒足饭饱的他也是欲思那啥。

“孟德,太客气了,这哪好意思……只是,有些不合规矩。”

“你我兄弟,何必讲那么多规矩,再说了,这是让你回乡中住,又不是在军中,不碍事。”

“如此,那就承兄之情了!”

许攸笑呵呵的谢过了曹操,随后便拥着那两名女子要出帅帐。

走到门口,却见许攸突然停住了脚步,转头对曹操道:“对了,孟德,过几日,丞相长子谭将率兵前来与你会和,共同抵御刘琦。”

“长子谭?”曹操闻言愣了愣,接着若有所悟地道:“显思?”

“正是。”

曹操恍然地点了点头,脑海中似乎是想通了什么事情,露出了一脸深沉的表情。

第九百五十五章 雒阳政变

京城中,徐荣又一次定下了个日子,带着他那一帮子凉州子弟,再次出城去游猎了。

而且据传言,这一次徐荣好像走的比较远,说是要往弘农那边去射猎,因为是听说那边有老虎出没,徐将军说什么都要去射一只老虎耍耍。

雒阳城中的富豪和士人听说徐荣行径,无不嗤之以鼻。

虽然他们忘了,他们平日里也和徐荣一样喜欢射猎,根本没资格瞧不起人家……

但是他们就是从骨子里瞧不起那些凉州人,天生的藐视。

别说瞧不上徐荣想要去射猎,他就是拉泡屎,雒阳人也觉得徐荣屎没有他们拉的香。

而经过刘备等人的一番查探,得知徐荣离去之后,雒阳城中的西凉系校尉,只有两个人,而且这两个人是极度好酒之人,几乎是逢夜必醉。

只要有好酒的特点,那这样的人基本上就是能够摆平的。

杨彪虽然不在京城了,但堂溪成,马日磾,士孙瑞,赵仆,吴修,耿纪,吴硕这些人还都在京城中,而且他们还联络了昔日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并从各家暗中向雒阳派调精锐死士。

一时间,整个雒阳城暗涛汹涌。

这一天晚上,是侍郎黄奎的生辰,他特邀请城中诸高官诸贤前来他的府邸参加他的生日,同时他也邀请了那两名被徐荣留下掌管兵符的校尉。

这两名西凉军校尉平日里不受朝中大臣们的待见,根本就没指望人家过生日会找他们,但没曾想这个黄奎却反其道而行,倒是大大超乎这两個人的预料之外。

这两个西凉汉子平日里为人凶狠,但也算朴实,特别是徐荣根本也没给他们什么特别的嘱咐,不曾告诉他们京城中会有什么险恶之事,因此二人还真就是大咧咧的带上礼物,前来赴宴了。

宴席之上,以刘备等人为首一反平日里对凉州人的态度,频频向两个人举杯示意,甚至连刘表当年称雄荆州酒坛的三爵雅都弄出来了。

西凉人见京城人这般热情,感动非常,自然是来者不拒,有多少喝多少。

在这样的连招攻势下,这两个人最终深沉的倒在了侍郎黄奎府中的土地上。

人一醉倒,朝臣们一下子就换了一副面孔,他们面貌凶狠将二人五花大绑的捆了起来。

堂溪成拔出腰间佩剑,当场就想要去杀,但刘备则急忙拦住了他。

“他们毕竟是负责城防的守将,若是擅杀,有碍起事名义,左右两个人已经无害,且留下他们的性命,说不定会有大用!”

堂溪成缓缓地放下了手中的长剑,道:“此言倒也是在理。”

马日磾走上来,道:“玄德,接下来应该如何?”

刘备道:“咱们兵分三路,备与二弟三弟前往此二人府中收缴兵符,去外城夺下城防,堂溪公带人去占据无辜,马公赵公去符宝郎处,夺下天子玺印,各自办完手中诸事,咱们便一起去皇宫,逼太上皇和皇后下诏……另外,还有执掌尚书台的那几个,也一定要控制起来。”

眼见刘备安排的这般周密,一众臣子皆是对他赞不绝口,都觉得堂溪成实在是找对了人。

这个人……靠谱!

于是,众人随即开始分工去处理各自的事情了。

一场引人注目的政变即将上演。

……

此时的尚书台,诸葛亮和李严,张松等人,正在草拟一份关于江关下游水患的救施方案。

因为水灾来的很急,所以他们从白日起,就一直在做估算费用,直到半夜也没有休息。

幸好这一次水患的覆盖面并不是很大,关键问题只是在后期的修复工程和难民的安置。

刘琦登基之后,所下的第一条政令要务,就是一定要保证辖境内的民生。

人口是国家的基石,特别是古代社会,所有的生产力基本就是靠人,可用的工具非常少,缺少人口再富的国家都是白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