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入荆州开始 第43章

作者:臊眉耷目

刘琦环抱双手,跪坐行李:“父亲想的周全,孩儿还需向父亲多多学习才是。”

刘表微微一笑,道:“至于那刘岱,虽为名士,不过却私心极重,他初至兖州,虽有刺史之名,却无其实,东郡太守桥瑁乃桥玄族子,曾为兖州刺史,经营多年,在兖州既有名望又有兵将,有此等人物在兖州,刘岱必寝食难安,日日唯恐被其夺权,非得依靠袁绍居中调节不可,所以我们想拉拢他……极难。”

刘琦恍然的点了点头,这个关系他自然能算的明白。

刘岱和桥瑁一个刺史一个郡守,虽上下有别,但桥瑁在兖州却有基础有兵马,属于实力型选手,刘岱是空降,兵马都是临时拼凑的,他和桥瑁若都是士族门阀之首袁氏一边的,桥瑁顾忌同僚之谊自然尊刘岱为上官,但刘岱若是脱离了袁绍,那就等于是脱离了桥瑁的阵营……

那刘岱的刺史之位便坐不稳了。

“父亲高瞻远瞩,看事透彻,孩儿受教了。”

刘表摆了摆手,道:“汝不曾在雒阳入仕,也不曾见过这些人,不晓个中关系也情有可原,日后闲暇时,为父将这些朝中士族门阀之事尽告知于你,你便心中有数了。”

……

放弃了邀请刘岱和刘宠的计划,荆州方面开始整备兵马。

因为这次出兵,刘琦深刻的体会到了做一场远征的军事行动,实在是比他想象中的要复杂太多。

上一次平定张虎和陈生,那都是小打小闹,一战可定的事情而已,并不算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但这次不一样,劳师远征横跨数地,这当中牵扯的事情可就很复杂了。

兵马……刘琦麾下有,战将……他也有,装备也足够。

最重要的是粮食。

出兵远征,最耗费的就是军粮与军饷,在本土时,士兵耗费的粮食基数并不是很大。

可一旦远征,不但出征的士兵要用粮,包括征调给前线士卒运粮的民夫也要用粮,因征调民夫而耽误的田地产量也会随之减少……

里外里一算就知道,打仗时间越长,库府敖仓就越贫瘠。

南郡的仓敖眼下还算是充盈,但并不带表这粮食会一直够用。

谁知道这一次出兵的时间要用多久?

而且有些事情还得提前做好准备。

刘琦此次出征,万一能够借机扩充兵源,或是携裹流离的人口回荆州呢?

古代人的征战,携带人口回返驻地,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因为人口就是生产力,劫持生产力是战争中的一项必要举措。

若果真如此,那南郡仓敖的粮食便会入不敷出……

其实不仅仅是刘表要面对这个问题,汉末各镇牧守在刚刚开始逐鹿天下的时候,基本上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情。

因为大家都是刚开局,各州各郡也并没有大面积预备战争粮食的经验,屯田种荒的事情都没提上日程,反倒是各地牧守因为发展军事,兵马增幅的速度过快,导致大面积的出现粮草运调机构瘫痪。

迫于形势的快速发展,势必会造成严重的消化不良。

那情急之下,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针对此点,所有牧守们维持基本盘的手段如出一辙。

向当地的望族和豪强征粮!

至于征粮的方式,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利益捆绑,一种是要挟逼迫。

当然也有将这两种方法合二为一使用的,就好比历史上周瑜问鲁肃借粮之事。

过程很简单: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

就是鲁肃家中有两囷米,周瑜来问他借粮,他当时就借了周瑜一囷,周瑜见状甚为惊异,觉得此人太过大方,不是大智就是大傻,从此便与鲁肃倾心结交,后将其推荐给孙权。

表面上看来,周瑜在鲁肃那借粮,是用利益捆绑的方式。

但若仔细品品,就知道周瑜问鲁肃借粮,其实是将利益捆绑和要挟逼迫合二为一的使用了。

谁家借粮领特么几百人去借的?

鲁肃是聪明人,一见周瑜领这么人来“借粮”,当即就表示:周县尊借东西还带这么多人来做见证,实在是太客气了!

这般深情厚意,咱还说什么借啊?送给你不就完了!

刘琦其实也很想试试,有朝一日当他领十万人马去蔡府借粮的时候,蔡瑁能不能把一半的家资赠送给他。

但很可惜,这个想法并不成立,以刘表现在的角度和他的性格,在南郡士族中征粮,必然还是要以利益捆绑的方式为主。

第五十七章 让人捉摸不透的刘焉

刘表欲在豪族中征粮秣,必须找蔡瑁和蒯良。

毕竟蔡、蒯两族是南郡诸望族之首,他们若是肯带头捐粮,则此事必成。

当刘表将征粮的事告知两族族长之后,蒯良和蔡瑁的第一反应……是犹豫不决。

就立场来说,他们肯定都是站在刘表这一边的。

刘表到荆州后,一直对待荆州本土的望族颇有优待,让以蔡,蒯为首的望族在郡中的利益大幅度提升,协助刘表,他们本责无旁贷。

但还要看刘表的需求是什么。

若是为了发展荆州,或是抵御外敌,哪怕就是出兵攻打桂阳郡的张羡,蔡、蒯也定然没有二话,全力资助。

但若是让他们资助刘表上雒护君,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说白了,这是他们汉室宗亲自家之事,与荆楚士族没什么直接的利益关系,胜利了,最终得利的是刘表父子,蒯家和蔡家完全是白扔钱。

虽然刘表也承诺了一些利益和职务给他们,但这买卖在蔡瑁和蒯良看来,怎么都是费力不讨好,因而方才犹豫不决。

在两位家主犹豫期间,一个关键的人物站了出来。

是蒯越。

蒯越力劝其兄长蒯良资助刘氏出兵上雒。

不过作为交换条件,蒯越让蒯良向刘表提个建议,就是让他随同刘琦一起上雒护君。

此等扬名之事,蒯越自然不会任其溜走。

这当中的厉害关系和利益前景,蒯越深层次的对蒯良进行了一番剖析。

让蒯氏一门从荆楚一门望族中脱颖而出,成为名满天下的世家门阀,眼前这不就是一个良机吗?

刘表父子成功了,支持他们的蒯家父子便也算成功了!

虽然当中有风险存在,但为何不赌上一赌?为何偏要将目光放在荆楚一隅之地?

蒯越言之凿凿,凭借其秦仪之功,终于说服了蒯良。

按照蒯越的提议,蒯良同意出资金和粮秣供应上雒,只是请刘表允许其弟蒯越随同刘琦一同前往。

蒯良有了动作,蔡瑁便也不能装傻了。

事已至此,他纵然反对,也决计是不可能的了,唯有支持刘表,尽量为族中多捞些好处。

他也同意了从族中出粮饷资助上雒兵马,但也仿效蒯良,请刘表让其弟蔡勳一同随行。

事情终于是定了下来。

……

刘琦在平了南郡宗贼、张虎、陈生后,为刘表收拢了兵卒六千人,后文聘从南阳那边带来了一千七百县卒,刘表又在南郡招募了五千余本土士卒,刘磐带走了两千前往长沙,眼下南郡归属刘氏父子直接统领的军队尚有一万余。

这几个月来,这万余兵马,一直由黄忠和文聘日日进行操练,进境倒是颇为神速。

刘琦与刘表谋划了一番,由刘琦率领一半兵卒北上,剩余的则留守襄阳。

为了防止蔡瑁再次暗中夺权,刘琦将黄叙留在了襄阳,并嘱咐他一定要紧握襄阳防务。

黄叙虽然不太情愿,但刘琦能够选择留下的人,只要他一个。

原因很简单……因为对手很强。

北方各牧守的兵将,大多为新招的兵卒,当然也有精锐善战的泰山军等众,但毕竟都是少数。

真正值得担心的是董卓一方的强兵。

毕竟他麾下,有号称虎狼的西凉军和并州军,以及何进遗留的雒阳南北以及禁军。

其中,西凉兵常年在边塞与羌胡作战,且骑兵数量极多。

反观荆州军的五千人中,只有两百是骑兵,二十五分之一的比例……其余的都是步卒,远远不能和西凉军相较。

兵卒的质量已经是难以逾越的鸿沟,将领绝对马虎不得。

非得有黄忠和文聘这样悍将坐镇不可。

如此,那就只能把黄叙留下了。

其实在刘琦看来,将年轻的黄叙独自一人留下执掌襄阳防务,对其来说也是一个锻炼。

其实,这次上雒之行,对所有人来说,都犹如一次大考,包括刘琦本人。

……

整个襄阳都在整兵布武,征调民夫打包粮秣,颇有些全民皆兵之势。

而伊籍也终于在这个时候从蜀中赶了回来。

他一路风尘仆仆,舟车劳顿。

但伊籍不曾停歇半分,抵达襄阳后,便立刻去见刘表。

“使君,刘益州答应从川中出五千川军,与使君的兵马会和,共同北上,联盟护君!”

听到了这个消息,刘表和刘琦都是长长的舒了口气。

大事定矣!

刘琦露出笑容,夸赞伊籍:“多亏了先生从中斡旋,才有今日之局面!此番上雒若有大成,先生当居首功!”

伊籍赶忙施礼:“若非公子指点,伊籍也不可能这般轻易的劝动刘益州。”

刘表闻言很好奇:“伯瑜,汝指点机伯什么了?”

刘琦自然是不方便跟刘表说,他让伊籍去走刘焉姘头的后门……

“孩儿闲暇之时,曾与先生交流了些秦仪之术,并不曾帮上先生什么忙,先生适才所言,不过是捧高孩儿……真是惭愧!”

伊籍呵呵一笑,心中自晓得刘琦之意,便将这茬一带而过。

“使君,您猜刘焉此番派何人统兵?”

“何人?”